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文以喹喔啉酮为母核结构,在其N1位引入羧基,同时对C3位侧链结构进行优化,设计合成了一系列喹喔啉酮衍生物作为醛糖还原酶抑制剂候选物.活性检测结果表明,所有化合物均显示出明显的醛糖还原酶抑制活性.其中,2-(3-(4-羟基苯丙烯基)-2-氧喹喔啉-1(2H)-烷基)乙酸( 4d )展现出最强的抑制活性,IC50值为93 nmol/L,与目前上市的epalrestat活性相当(IC50=83 nmol/L).另外,分子对接研究表明化合物 4d 与醛糖还原酶的活性位点结合比较紧密.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究多穗柯不同提取物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活性,采用不同溶剂回流提取和不同极性剂溶剂萃取2种方法得到多穗柯提取液,分别建立体外α-葡萄糖苷酶抑制模型,对提取液进行活性筛选,分析提取物浓度与抑制活性的关系,筛选出抑制效果最佳的提取方法.结果表明,甲醇提取物(IC50=34.30 mg/L)和正丁醇萃取物(IC50=30.47 mg/L)的抑制效果更接近于阿卡波糖(IC50=25.26 mg/L).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究多穗柯不同提取物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活性,采用不同溶剂回流提取和不同极性剂溶剂萃取2种方法得到多穗柯提取液,分别建立体外α-葡萄糖苷酶抑制模型,对提取液进行活性筛选,分析提取物浓度与抑制活性的关系,筛选出抑制效果最佳的提取方法.结果表明,甲醇提取物(IC50=34.30 mg/L)和正丁醇萃取物(IC50=30.47 mg/L)的抑制效果更接近于阿卡波糖(IC50=25.26 mg/L).  相似文献   

4.
 为掌握甘草中化合物的类型及确定药效成分,对甘草中化学成分进行分析研究。采用超声波方法提取甘草,对甘草水提液进行石油醚、乙酸乙酯萃取,通过硅胶柱色谱分离乙酸乙酯萃取物,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红外光谱、质谱、核磁共振氢谱、核磁共振碳谱进行结构分析鉴定,并对分离产物进行α-葡萄糖苷酶抑制率测定,计算IC50值。经结构鉴定,从甘草的乙酸乙酯萃取物中得到1 个异黄酮类化合物黄豆黄苷。该化合物为首次从甘草属植物中得到。体外检测表明,该化合物对α-葡萄糖苷酶的IC50为0.5646 mg·mL-1,抑制活性高于对照组阿卡波糖。  相似文献   

5.
以广东肇庆木棉花为原料,经过超声辅助醇提后,筛选最适大孔树脂类型并确定木棉花黄酮粗提物的纯化工艺,采用体外抑菌圈实验方法测定纯化精制的木棉花黄酮对表皮葡萄球菌和痤疮丙酸杆菌的抑制效果;采用体外美白活性方法测定木棉花黄酮对酪氨酸酶的抑制率,并通过斑马鱼胚胎黑色素抑制测试法对木棉花黄酮的美白活性进行进一步验证;最后采用体外抗氧化活性测定方法考察木棉花黄酮对ABTS·+和DPPH等自由基的清除能力。通过对比8种大孔树脂对木棉花黄酮的吸附率和解析率,筛选出D101为最佳树脂类型,同时考察得出其解析液最佳的乙醇体积分数为60%;其最佳的动态吸附-解析条件为:上样体积2 BV,解析液洗脱体积0.625 BV。纯化后木棉花黄酮的纯度由32.5%提高至98.2%。精制的木棉花黄酮对ABTS·+和DPPH自由基清除率的IC50(半抑制浓度)值分别为(616.90±11.15) mg/L和(11.80±0.62) mg/L。木棉花黄酮对酪氨酸酶抑制率的IC50值为(1.69±0.01) g/L。木棉花黄酮质量浓度在1....  相似文献   

6.
采用液相法制备催化剂Mg1.5PW12O40,Ba1.5PW12O40,Ca1.5PW12O40,Na3PW12O40,K3PW12O40和(NH4)3PW12O40 6种Keggin型磷钨酸盐, 并采用X射线衍射(XRD)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表征其微观结构和表面形貌. 以250 W高压汞灯为紫外光源, 通过光催化降解甲基橙评估其光催化活性. 实验结果表明: 6种粒子均保持基本的Keggin结构骨架, 属于Keggin[KG*8]结构杂多酸型催化剂; Mg1.5PW12O40,Ba1.5PW12O40和Ca1.5PW12O40降解甲基橙的活性较高, 其中Mg1.5PW12O40的活性最高.  相似文献   

7.
为了寻找高效低毒的抗肿瘤药物,制备具有更好抗肿瘤活性的化合物,在前期研究基础上,设计并合成了10个苯并噻唑环取代的新型β-咔啉衍生物(Ⅶa-Ⅶj),通过核磁共振氢谱、核磁共振碳谱和高分辨质谱等方法确定了化合物的化学结构。采用噻唑蓝(MTT)法评估了目标化合物对肺癌细胞(A549)、胃癌细胞(BGC-823)、结肠癌细胞(CT-26)、肝癌细胞(Bel-7402)和乳腺癌细胞(MCF-7)的体外抑制活性,结果表明,大部分化合物都表现出了中度至强效的抗肿瘤活性,并且比其前一步中间体活性高。其中化合物Ⅶd对A549,BGC-823,Bel-7402和MCF-7显示出较好的抗肿瘤活性,IC50值分别为12.9±0.9、6.7±0.6、12.4±0.8和10.2±0.7μmol·L-1,其活性优于对照品顺铂。化合物Ⅶc对A549细胞的抑制作用效果优于顺铂2倍(IC50=15.8±2.4μmol·L-1),其IC50值为7.7±0.5μmol·L-1,研究结果可为基于...  相似文献   

8.
通过体外试验,探讨了DHTW抗氧化活性及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活性,为地黄降糖功能因子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UV)测定DHTW清除DPPH、ABTS等自由基的能力,利用酶标仪测定DHTW抑制α-葡萄糖苷酶的活性.结果表明:(1)DHTW均具有抗氧化活性,质量浓度在0~6 mg/mL内,随着浓度的增加,抗氧化活性也不断增加,当溶液达到一定浓度后,抗氧化性趋于稳定.(2)DHTW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IC50值分别为:醇洗脱物DHY(0.087 mg/mL)、粗提物DHC(2.987 mg/mL)、水洗脱物DHS(3.024 mg/mL),故自由基清除能力表现为:DHY>DHC>DHS.(3)DHTW的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IC50值分别为:DHY(0.137 mg/mL)、DHC(1.463 mg/mL)、DHS(2.168 mg/mL),ABTS自由基清除率表现为:DHY>DHC>DHS.(4)DHTW对α-葡萄糖苷酶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中,DHY有较明显的抑制能力,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明显优...  相似文献   

9.
利用均相共沉淀法, 通过调节前驱体溶液的pH值和尿素浓度, 经700 ℃烧结后合成一系列Y2O3∶Er3+,Yb3+上转换微纳米晶颗粒. 用X射线衍射(XRD)、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Fourier变换红外光谱(FITR)和荧光光谱对样品的物相结构、 微观形貌和发光性能进行表征, 并分析上转换机理. 实验结果表明: 前驱体溶液中的pH值对Y2O3∶Er3+,Yb3+粒径影响较大, 随着pH值的升高, 粒径明显增大, 样品在绿色(500~600 nm)和红色(650~700 nm)的上转换荧光强度明显增强, 红绿比逐渐减小; 尿素浓度对Y2O3∶Er3+,Yb3+纳米颗粒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究硒化甘草多糖(SeGUP)和甘草多糖(GUP)对产志贺毒性大肠杆菌(STEC)的体外抑菌机制和抗氧化效果。方法 采用二倍稀释法检测SeGUP、GUP对STEC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测定各浓度的SeGUP、GUP对STEC生长曲线的影响;通过测定不同时间段培养液中AKP、β-半乳糖苷酶(β-gal)、蛋白质含量以及结晶紫染色探究SeGUP、GUP对STEC细胞壁、细胞膜、生物膜的影响。采用ELISA法检测清洁级昆明小鼠血清中SOD、CAT、MDA含量变化。结果 SeGUP IC50为55.58 mg·mL-1,GUP IC50为69.85 mg·mL-1,150 mg·mL-1 SeGUP能完全抑制STEC生长,GUP在200 mg·mL-1才能完全抑制STEC的增殖。SeGUP组同一时间的AKP活性、β-gal活性、蛋白质含量与GUP组比较,差异极显著,P<0.01; SeGUP组与GUP组比较能极显著降低STE...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黑足鲍(Haliotis iris)及其杂交鲍腹足胶原多肽的制备和性质,并采用总还原力、对O-2·和·OH自由基清除率和致衰小鼠灌胃胶原多肽后体内MDA、SOD和GSH-PX变化来评价3种鲍胶原多肽的抗氧化性。结果显示,皱纹盘鲍、黑足鲍及其杂交鲍的胶原蛋白分别占总蛋白含量的23.44%、30.78%和26.92%,皱纹盘鲍与杂交鲍胶原蛋白含有α1、α2、β和γ链,而黑足鲍胶原蛋白没有γ链;来自3种鲍的胶原多肽均呈现出较高的还原力、O-2·和·OH自由基清除能力,对O-2·清除率的IC50值分别为3.03、2.40、1.15 g/L,对·OH清除率的IC50值分别为4.12、3.58、3.70 g/L;灌胃3种胶原多肽后,致衰小鼠肝脏和血清的MDA含量均降低,SOD和GSH-PX活力均上升。三者比较,杂交鲍胶原多肽在降低MDA含量、提高GSH-PX活力的作用最强,黑足鲍胶原多肽在提高SOD活力的效果最显著。  相似文献   

12.
以4-二甲氨基吡啶(DMAP)为催化剂,1-(3-二甲氨基丙基)-3-乙基碳二亚胺(EDC)为脱水剂,琥珀酸(Sa)为连接臂,通过酯化和酰胺化反应将姜黄素接枝到L-精氨酸分子上,获得新型L-精氨酸基姜黄素(Cur-Sa-Arg)衍生物,产物经UV-Vis、FT-IR、1 H NMR和DSC表征,证明已成功合成.与姜黄素...  相似文献   

13.
以苯并三噻吩共聚物(BTT-BTz)为给体材料,具有不同能级结构的富勒烯衍生物为受体材料,通过共混方式制备光敏薄膜,并研究受体材料的能级结构对光伏器件开路电压(Voc)、短路电流(Jsc)、填充因子(FF)和电池效率(PCE)的影响.结果表明:当IC60BA为电子受体材料时,器件的Voc=1.06V,但Jsc较低,使得PCE仅为1.49%;当PC60BM和PC70BM为受体材料时,Voc分别为0.86V和0.81V,但Jsc较高,使得PCE分别为3.22%和5.06%.  相似文献   

14.
针对塞来昔布对与心脏毒性密切相关的钠离子通道Nav1.5电生理特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检测塞来昔布对Nav1.5的电生理特性的影响,包括电流峰值、电压依赖性激活、电压依赖性失活以及恢复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塞来昔布对Nav1.5的峰电流具有抑制作用,且呈浓度依赖性,其抑制作用的IC50值为1.54×10-8mol/L;塞来昔布促进了Nav1.5的激活及失活过程,使其难以恢复到静息状态.塞来昔布对Nav1.5峰电流的明显抑制作用,表明其潜在的心脏风险可能与Nav1.5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通过GDSC在线软件,分析了SN-38在数据库中8种宫颈癌细胞系对310多种化疗药的半抑制质量浓度(IC50)Z分数值,并选取HPV-18阳性HeLa细胞、HPV-16阳性SiHa和CaSki细胞以及HPV阴性C-33A细胞,经过SN-38处理24、48 h,通过CCK8试验检测了细胞活力来探究巨噬细胞是否介导宫颈癌细...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内源抑制物质对加拿大紫荆(Cercis canadensis)种子萌发的影响,为揭示加拿大紫荆种子的休眠原因及其解除机制提供依据。【方法】以加拿大紫荆种子为试验材料,先采用80 ℃热水预处理,再经低温层积处理解除种子的生理休眠,对不同层积阶段的种子进行发芽率和生物活性测定。结合气质联用(GC-MS)、高效液相色谱(HPLC)技术与标准品有效半抑制浓度(IC50)方法,分析加拿大紫荆种子内源抑制物种类及休眠解除过程中内源抑制物含量的变化。【结果】内源抑制物是引起加拿大紫荆种子休眠的主要原因,随着层积时间延长,休眠逐渐解除。加拿大紫荆种子种皮和胚乳各分离相提取液对白菜籽发芽抑制作用由大到小依次为乙醚相>甲醇相>水相≈乙酸乙酯相>石油醚相,表明种皮和胚乳中的内源抑制物主要存在于乙醚相、甲醇相、乙酸乙酯相提取液中。采用GC-MS技术测得加拿大紫荆种皮和胚乳分离相提取液中主要有油酸、亚油酸、棕榈酸、硬脂酸、2,6-二叔丁基对甲酚(BHT)、邻苯三酚6种可能对加拿大紫荆种子具有抑制作用的物质。对6种物质标准品进行有效半抑制浓度(IC50)测定发现:油酸对白菜籽发芽无抑制作用,较高浓度的亚油酸、棕榈酸、硬脂酸才能抑制白菜籽发芽,而较低浓度的BHT和邻苯三酚对白菜籽发芽就有很强的抑制作用。种子休眠解除过程中,亚油酸含量呈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趋势,而棕榈酸、硬脂酸、BHT、邻苯三酚的含量逐渐下降,层积后的4种物质含量下降幅度分别为42.43%、52.00%、5.77%、96.14%。【结论】结合IC50及层积过程中内源抑制物含量的变化,认为邻苯三酚可能是引起加拿大紫荆种子休眠的主要抑制物质。  相似文献   

17.
利用生物毒性测试法与生化毒理测试法,分别探讨了4种杀虫药剂(7504、敌百虫、西维因、溴氰菊酯)对大型蚤幼蚤的毒性。其中溴氰菊酯的毒性最大,24h LC50为0.385μg/L;敌百虫次之,2.748μg/L;西维因为18.6μg/L;7504为303.7μg/L。在生物毒性测试的基础上选择不同浓度的杀虫药剂对大型蚤幼蚤进行培养,测其重要的酶系(乙酰胆碱酯酶、羧酸酯酶等)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的杀虫药剂对不同酶的酶活性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并证明了生化毒理测试法较灵敏、精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