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采用XRD,TPR,TPD-MS,TPSR-MS和IR技术,研究了负载于SiO_2担体上的Ni,Cu间的相互作用以及所引起的CO加氢反应性能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双金属Ni和Cu之间可以很好地形成合金,Cu的4s电子迁入Ni的3d轨道的电子效应,使双金属催化剂对H_2和CO的吸附能力有别于单金属Ni,Cu催化剂;CO加氢在Ni中心上按“表面碳”机理生成烃类,在Cu中心上通过HCO_(a)活性中间物生成醇类,Ni和Cu的合金化则有利于C_2以上的物质生成。  相似文献   

2.
在21500cm ̄(-1)~11500cm ̄(-1)区间内测量了红色荧光粉Gd_2O_2S:Eu的室温(300K)乃低温(77K)荧光光谱,认定了Gd_2O_2S:Eu ̄(3+)77K的122条谱线和300K的96条谱线的跃迁属性.利用 ̄7F_J的实验能级并考虑到中间耦合和J混杂效应,对Gd_2O_2S中Eu ̄(3+)的晶体场进行了计算。得到了77K及300K时的6个晶体场专数及晶体中的7个“自由离子能量”专数。拟合计算的均方差不大于11cm ̄(-1),初步指认了 ̄7F_J各斯塔克能级的对称属性。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非牛顿多方渗流方程u_i=div(|u ̄m| ̄(p-2)u ̄m),这里m>0,p>1是给定常数,并且证明了Harnack不等式。  相似文献   

4.
CS_2在Cu─S键中插入产物(Ph_3P)_2Cu(S_2CSR)(R=Bu ̄t或与丙酮-Py混合溶剂反应,获得了双核铜化合物[CuI(PPh_3)(Py)]_2和[CH_2(C_5H_5N)_2]_2[Cu_2I_6]两个化合物晶体,用X射线单晶衍射法测得它们的晶体结构。  相似文献   

5.
采用离子交换技术合成了过渡元素取代型Keggin结构杂多阴离子柱撑层柱化合物Zn_2Al-SiW_9Z_3(Z=Co ̄(2+)、Cu ̄(2+0)与Zn_2Al-BW_11Z(Z=Co ̄(2+)、Cu ̄(2+)和Ni ̄(2+));XRD与IR测试表明,它们具有0.98±0.01nm的通道高度,层间杂多阴离子保持Keggin结构骨架;在液-固相体系中,它们对苯甲醛的H_2O_2氧化反应具有显著高的催化活性,是性能优秀的固一液相氧化型催化剂.  相似文献   

6.
报道8种稀土-吡唑-3,5-二羧酸(P2oA)配合物的合成,通过元素分析、红外、紫光光谱、差热对配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配合物的通式为:Ln_2L_3·uH_2O(Ln ̄(3+)=La ̄(3+)、Pr ̄(3+)、Nd ̄(3+)、Sm ̄(3+)、Eu ̄(3+)、Tb ̄(3+)、Ho ̄(3+)、Y ̄(3+);L ̄(2-)=P2DA ̄(2-);n=6~11)。  相似文献   

7.
关于Hanulton方程组的次调和解的存在性,已有的结果都不同程度地要求H(t,u)关于u具有一定的增长性,这种增长性对于t还是一致地成立 ̄[1],[2],[3],[4]。本文去掉了这种增长性关于t是一致的要求,在软弱的条件(其中β(t)是R上的非负T周期函数且β∈L ̄2[0,T],δ>0)下,利用对偶泛函的极小比方法得到了方程组存在一列KT周期解u_k,使得当k→∞时,‖u_k‖_∞→∞,并且u_k的极小周期T_k→∞。  相似文献   

8.
在给定条件下用凝胶色谱分离改进u-fac-[Co(ida)_2] ̄-、cis-[Co(NO_2)_2(en)_2] ̄+和[Co(mal)_2(en)] ̄-的合成与拆分,中间物和产物的组成与结构用电子光谱、CD光谱和元素分析表征,结果表明:1)用Cl ̄-型QAE-Sephadex色谱柱可分离除去s-fac-[Co(ida)_2] ̄-,提高u-fac-[Co(ida)_2] ̄-的纯度;2)用N ̄+型SP-Sephadex色谱柱将u-fac-K[Co(ida)_2] ̄-转化为氢型,使它与△-(-)_(D-)[Co(ox)(en)_2]Ac生成的非对映异构难溶盐不会夹带溶解度较小的消旋u-fac-K[Co(ida)_2];3)用不同类型的Sephadex色谱柱从非对映异构难溶盐或易溶盐中分离出光学活性产物,纯拆分试剂的回收率是70%~80%。2)和3)均可提高拆分得率和产物的光学纯度。  相似文献   

9.
秩为r的不可约单项式的集合Sr可以直接转化为S(r+1),多项式守恒密度T(r+1)=T_(r+1) ̄0+U_(r+1),T_(r+1) ̄0的每一项都含因子u_0,可从T_r得到U_(r+1)(CS_(r+1))的每一项不含因子u_0,U_(r+1)与T_(r+1) ̄0的项之间存在着特殊的相关性,由此可分批求出U_(r+1)中的特定系数且不涉及X_(r+1)。  相似文献   

10.
在密闭循环反应器中,于290℃下研究了CO存在下催化剂MTPP-CeO_x-SiO_2(M=Co ̄(2+)、Ni ̄(2+)、Cu ̄(2+))催化还原NO或N_2O的反应。催化NO还原的活性顺序是NiTPP>CoTPP>CuTPP,而N_2O还原和NO深度还原为N_2的顺序是NiTPP>CuTPP>CoTPP。NO_x还原的催化特性和MTPP的电化学氧化机理有关(取决于中心金属或卟啉环被氧化的次序)。CO不仅还原NO_x而且还促进载体Ce_2O_3物种的形成。探讨了NO催化还原的机理。  相似文献   

11.
铜基甲醇合成催化剂的EPR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EPR谱法对铜基甲醇合成催化剂作表征。结果表明:在少量Al ̄(3+)掺杂的ZnO-Al_2O_3体系可检测到g=1.9606±0.0002,△Hpp=2.8G的顺磁信号,其强度随Al_2O_3掺杂量增加而增强,当Al/Zn~2/100(原子比)时趋于峰值;而在三组份Cu-ZnO-Al_2O_3和四组份Cu-ZnO-Al_2O_3-Sc_2O_3催化剂体系中,此顺磁信号基本消失。以上结果为三价金属离子(Al ̄(3+)、Sc ̄(3+))在ZnO晶格掺杂诱生正一价缺位从而有利于Cu以+1价态存在的观点,提供了新证据。  相似文献   

12.
杂多阴离子柱撑水滑石类层柱状化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硝酸根型水滑石做交换前驱体,采用离子交换法合成了过渡金属离子三元取代硅钨杂多阴离子柱撑水滑石M_2Al(OH)_6-SiW_9Z_3(H_2O)_3O_(37)(M=Mg ̄(2+),Zn ̄(2+),Ni ̄(2+),Z=Cu ̄(2+),Co ̄(2+)).用元素分析、XRD、IR、UV-DRS和DTA等手段对产物的组成和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杂多阴离子引入水滑石层间后,水滑石的层间距从0.92nm增大到1.47nm;提高了柱撑材料的热稳定性,随层的组成不同热稳定性顺序为:Mg_2Al≥Ni_2A1>Zn_2Al;随柱的组成不同热稳定性顺序为:SiW_9Co_3>SiW_9Cu_3.处于层中的杂多阴离子在层的脱羟基温度以下均能保持良好的Keggin结构。  相似文献   

13.
报导Eu_(1-x)Sr_xFeO_(3-y)(x=0.0~1.0)的固相反应法合成,测量了其X射线衍射及室温下的 ̄57FeMossbauer谱。实验结果表明,Sr掺入了EuFeO_3晶格,结构变化与掺杂量密切相关。室温下 ̄57FeMossbauer谱由一套反铁磁六线谱、一套顺磁双线谱和一套顺磁单线谱组成(X=0.2,0.4,0.6).处于立方相的Fe离子的IS介于Fe ̄3+和Fe ̄4+之间,可能参与电子跳跃。  相似文献   

14.
本文探索了“Ca ̄(14)CO_3法”和“有机碱法”两种测定水中痕量 ̄(14)C的方法,并进行了核反应堆循环冷却水的实际测量。“Ca ̄(14)CO_3法”是先把水样(约300mL)用5mool/LH_2SO_4酸化并加热蒸馏出 ̄(14)CO_2气体,再用NaOH和CaCl_2浓集吸收 ̄(14)CO_2并生成Ca ̄(14)CO_3沉淀;最后把此沉淀悬浮于胶状闪烁液(Toluene:Triton×100:Water=2:1:1.5)中,在n-353液体闪烁计数仪上检测 ̄(14)C的量,此法的 ̄(14)C检测限为3.3×10 ̄(11)g/L。“有机碱法”是用含有乙醇胺的闪烁液浓集吸收蒸馏产生的痕量 ̄(14)CO_2气体,该吸收液可直接用于FJ-353液体闪烁计数仪测量 ̄(14)C。此方法不仅有较高的 ̄(14)CO_2气体吸收效率(>90%),而且有较低的 ̄(14)C检测限(3.3×10 ̄-11)g/L)。用“有机碱法”对两种核反应堆的循环冷却水进行 ̄(14)C测量,其中测量一个样品的 ̄(14)C含量是5.0×10 ̄(-11)g/L,并用γ能谱测出另外6种痕量放射性核素( ̄(46)Sc, ̄(51)Cr, ̄(54)M  相似文献   

15.
设E ̄(n)中单形△_R的诸二面角为θ_(ij)(1≤i≤j≤n+1))x_i(i=1,2,…,n+1)为任意n+1个正数,R为任意自然数,有:  相似文献   

16.
Wolstenholme定理的推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将数论中的Wolstenholme定理推广为定理设素数p>3,v,t_0,t_k∈Z(1≤k≤p-1),并且0≤2v<p-3,(t_0,p)=1及t_1+t_(p-1)=t_2+以s表示满足(modp ̄2)的整数,那么,  相似文献   

17.
求锥面上任意两点之间的最短弧长娄国久(山东省教育学院数理系)对于一般的C ̄3类曲面及曲面上两个点P(u_1,v_1)、Q(u_2,v_2),求沿曲面S、P、Q之间的最短距离,有一般方法。对于锥面,考虑到它的特殊性,即与平面的等距对应关系,可以给出一个...  相似文献   

18.
用循环伏安测温(CVT)热电化学方法首次研究了Cu_2S阳极溶解过程;实测得Cu_2S阳极过程的熵变△rS_m与根据热力学数据计算所得到的电极反应Cu_2S=CuS+Cu ̄(2+)+2e的熵变值相符;实验的塔费尔(Tafel)斜率b与按迟缓放电机理所导出的Tafel斜率b的理论计算值接近。  相似文献   

19.
尿素-金属氯化物熔体的电导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测定了尿素—LiCl、尿素—NaCl、尿素—kCl、尿素—CuCl_2、尿素—NiCl_2、尿素—NaCl—CuCl_2、尿素—NaCl—NiCl_2熔体的电导率,研究了温度、浓度、碱金属离子大小对电导的影响。在所研究的温度范围内(100~136℃),上述体系的电导率与温度成直线关系,尿素一碱金属氯化物熔体的电导率随阳离子半径增大而减少,且与阳离子半径平方的倒数成线性关系。尿素—CuCl_2(0.1~1.0mol·dm ̄(-3))的电导率在0.8mol·dm ̄(-3)附近出现最高点,在0.74mol·dm ̄(-3)氯化物浓度附近,摩尔电导的顺序是LiCl>NaCl>KCl>。  相似文献   

20.
脱乙酰甲壳质回收处理含铜废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详细研究了利用脱乙酰甲壳质处理含铜污水对酸度、吸咐时间及脱乙酰基程度对脱乙酰甲壳质及吸附Cu ̄(2+)的影响,结果表明:吸附量可达65.0mg/g,按一定方法洗脱被吸附的Cu ̄(2+)后脱乙酰甲壳质可再生,同时回收得纯度较高的CuSO_4,回收率可达99.2%。将脱乙酰甲壳质装柱处理含Cu ̄(2+)废液,流出液远远低于国家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