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主角:斯蒂芬·霍金配角:儒勒·凡尔纳进入2012,无论你是否八卦,都躲不开各种各样的未来预言。特别是,当这个预言出自霍金这样的科学巨擘之口。2012年初,斯蒂芬·霍金在英国BBC制作的广播节目中发表言论称:我们有必要向太空移民,在未来一千年里,地球也许会毁于人类之手,所以我们必须穿越星空,在火星和太阳系里的其他行星上尝试建立能够自给自足的‘殖民世界’。至于技术,这位当代最  相似文献   

2.
<正>1.外星人入侵根据官方公布的照片和录像,世界上一些政府50多年来一直监视UFO活动。此外,被外星人绑架的事件也层出不穷。其中包括越来越多的UFO(不明飞行物)目击事件,地球遭受外星人入侵的威胁正不断提高。发生概率:1%2.X行星撞击能够证明X行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求火场尸体的心血HbCO%与死亡原因分析之间的关系,明确其死亡原因.方法:对217例火场尸体检验鉴定材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在所有217例火场尸体中,203例系生前烧死,14例系死后焚尸.尸体检验结果显示,有眼部变化者200例,热作用呼吸道综合征者202例,消化道炭末沉积者63例,肺充血、水肿者199例,血液樱红色流动性者201例.心血HbCO%分析结果显示,生前烧死尸体中有132例心血HbCO%低于20%,11例处于20%~30%范围,与前述同属于轻度中毒;47例处于30%~50%范围,属于中度中毒;13例高于50%,属于重度中毒.结论:多数火场尸体的死亡原因为窒息,心血HbCO%对于火场尸体死亡原因的明确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阎连科的小说<乡村死亡报告>通过乡民对生命的抗争展示生活的无奈,将抗争苦难的生命意义提高到无以复加的程度,并告诫这种生命抗争的无意义.小说以犀利、残酷的生命寓言形式书写了死亡之下生存的悲悯和绝望,把悲苦的生命意义、伦理下的苦难、金钱下的引诱、婚姻冲击下的无奈进行深入的挖掘,在同时代作品中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同时,将死亡背后的深层意蕴提升到对人类命运哲学思考的高度,对乡土作家描写生命的死亡形式具有启发性意义.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突然死亡事件具有一定的突然性和偶然性,近年来在各大院校也时有发生,如何处理这一类事件,已经是摆在学生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以发生在广州地区某高校的真实事件为例,从案例中分析得出如何处理此类突发事件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永别了,武器》是海明威的战争三部曲之一,以战争与爱情为双重线索,描写了战争中无处隐匿的死亡意识以及主人公亨利和凯瑟琳的爱情悲剧。故事的主题提炼、形象设定、结构安排和悲剧结局等都渗透着对死亡意识的阐释、对悲剧命运的反抗和对人类精神生存状态的担忧。故事的悲剧叙事是对战争时代悲剧现实的审美把握,体现了创作者的悲剧精神,促使我们更深刻地思考悲剧产生的根源,叙述悲剧带来的苦痛,探索人类文明的救赎之路,从而领会作品的艺术性与历史性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7.
艾米丽·狄金森在《因为我不能停下来等待死亡》这首诗歌中,塑造出了全新的死神形象,即“伪君子”形象。死神外在的绅士般的柔和,反衬着其内在的凶悍与对生命剥夺的残酷无情。但是,诗人并不害怕死神的骇人力量,因为她相信灵魂能幸存下来并且永在,死神能夺去的只是肉体。诗人如此刻画死神的形象意在表明自己对死亡有着清醒的认识,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对生的留恋和对以不灭灵魂为表征的自由之终极追求。  相似文献   

8.
明尼苏达大学心血管病研究中心的多丽丝·泰勒说,她和同事利用一个名为完整器官脱细胞法的处理方式,洗掉已死小鼠心脏遗留的细胞,保留基本的胶原蛋白结构。然后研究者把从新生小鼠身上抽取的干细胞注射到这个心脏内,将其放在实验室环境中生长。4d以后心脏开始收缩。研究者用一个起搏器调整心脏的收缩,令心脏充满液体,模拟血压。8d后心脏开始怦抨跳动。  相似文献   

9.
1987年以小说<厨房>而受到日本文坛瞩目的吉本芭娜娜,擅长描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与内心情感,从而赢得了众多日本读者的共鸣.作为芭娜娜的处女作的短篇小说<月影>,讲述了主人公走出恋人的意外死亡所带来的痛苦和孤独,找到救赎自我的契机,并获得重生的精神历程.本文通过这部作品的研究,来阐述芭娜娜文学的最基本的思想主题--死亡、救赎、重生的嬗变历程,并由此来展示思想主题背后的存在主义价值观念与东方主义式的文学内涵.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等待的一天》为例,剖析了海明威"死亡与孤独"的创作主题和"冰山原则"的写作风格,阐明了海明威在其短篇小说中以简练的文字、消解了的情节和深刻的寓意揭示了"迷惘的一代"的精神状况和对生命意义的解读。  相似文献   

11.
叶青 《广东科技》2013,(23):18-21
在约定采访时间的前几天,邝栋明刚为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研究生作了一场《生科人的学术人生(前传)》讲座,分享自己十来年在科研上的所感所想。我们的话题自然也就从此讲座聊起。"起初,学生给我的题目是《生科人的学术人生》,我想了想,加了‘前传’二字。32岁,人生才刚刚开始,很多地方还要学习,  相似文献   

12.
德国电影《死亡实验》通过对剧中角色的戏剧化分配和精准捕捉,生动展现了纳粹人格在特殊情境中的形成和发展。以弗洛姆的"逃避机制"为理论依托,从该理论的"权威主义人格"和"机械趋同"两个方面,可以为《死亡实验》中的不同角色找到精神分析学范畴的阐释。弗洛姆的精神分析成果直指纳粹主义心理与现代民主,而这一点正是《死亡实验》的深层创作意图,即在假定的现代语境下进行历史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