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从对历代学者有关<山海经>的不同看法中,就<山海经>的内容(山川、乐园、主神)、语言特点(<<山海经>中的上古蜀语新探>已专文发表)与考古资料进行了比较研究,最后得出结论:<山海经>巴蜀图语本成书于西周前期,战国初中期,华文本<山海经>由定居蜀地的楚国贵族后裔综合图语本、口头流传,再加入楚地神话以及中原、海外历史地理知识编写而成.  相似文献   

2.
《宋史·文天祥传》对五牧之战、祈请使之行、空坑和五坡岭兵败等事件的叙述均有错误之处,而关于文天祥“自奉甚厚”和所谓“黄冠故乡”数语的记载,更涉及到对文天祥的基本评价问题,本文逐一考辨、论析,以还历史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3.
张远芬《文天祥手卷真伪辨》一文,在手卷书写时间和背景的考述上有对误,该文认定新发现的文天祥手卷“写于南宋德被二年(1276)他在杭州任右丞相时”,这是不符合史实的。“手卷”落款本身也有疑点,在景炎改元之后,文天祥不可能以“德二年秋九月”来签署日期。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先秦古籍《山海经》与美国当代科幻影片《阿凡达》都以神奇的幻想为基础,给世人展现出一个万物有灵的世界。但《山海经》所体现的是人类最初的原始神话思维,而《阿凡达》却是以现代科技和幻想结合产生的一种新的幻想型作品。通过两者的对比,从中对古今幻想型作品进行比较,进一步探析当代中国幻想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5.
在尊重前贤译注著作质量的前提下。试提出个人管窥拙见:作者有时引注无力;或释难成训;或译文欠附原文。  相似文献   

6.
对现行高数课本中某些函数概念的表述方式提出质疑,并举例加以论述,且给出函数概念的正确描述。同时对教师处理这一概念时提出一些注解。  相似文献   

7.
在尊重前贤译注著作质量的前提下,试提出个人管窥拙见:作者有时引注无力;或释难成训;或译文欠附原文。  相似文献   

8.
<礼记质疑>是清代学者郭嵩焘所著的一部<礼记>研究著作,主要内容是针对<礼记>郑玄<注>、孔颖达<疏>进行的辩驳.阅读<礼记质疑>的一些札记,通过将相关内容与历代学者的研究著作进行对照比较,可以发现郑注孔疏确有疏漏,郭氏之说有可取之处,也仍存在可商确的地方.  相似文献   

9.
作者在基本肯定钱伯城主编的《古文观止新编》的前提下,对该书中出现的译注的失误,欠贴切以及忽视了凝固结构与习惯句式的对译、漏译重点疑难词语等问题再次提出了质疑和商榷。  相似文献   

10.
同世界许多民族一样,历史上壮族姓氏家族观念根深蒂固,壮族社会中长期流行“兄终弟继”或称为“夫兄弟婚”的传统婚俗。侬全福与侬夏卿是侬氏家族中的远房兄弟,侬全福被交趾王杀害后,其妻阿侬投奔于侬夏卿处,并与侬夏卿结为夫妻,其后,共同支持侬智高反抗交趾和北宋王朝。这应是不争的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11.
作者在基本肯定钱伯城主编的《古文观止新编》的前提下,对该书中出现的译注的失误,欠贴切以及忽视了凝固结构与习惯句式的对译、漏译重点疑难词语等问题再次提出了质疑和商榷.  相似文献   

12.
婚礼在礼教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弄清礼之内涵和昏礼内容两个相关联的问题,追溯昏礼起源问题也就事半功倍了。《昏礼考》一作从立意、推理到结论均存在待商榷的地方。  相似文献   

13.
本人反复对照李渔的作品和《合锦回文传》,参阅前人的研究成果并研究了大量明、清之际的才子佳人小说,从而得出结论.《合锦回文传》不是李渔所作。  相似文献   

14.
《新时期文学场域研究》是一本融理性深度和感性叙述于一体的厚重之作。其主要学术价值在于挑战、质疑和创新,创造性地运用场域理论重塑新时期的文学世界,并确立了政治、文学、人民的三元文学体制。  相似文献   

15.
《水经注》中记载"阳元水"的三个表方位的词被误记,导致"阳元水"无考;《水经注》记载广溪峡(今瞿塘峡),误将南山搬到北岸,另外,《水经注》中将乌飞水误认为夷溪,实际上鱼复境内并无夷水。  相似文献   

16.
王安忆的小说《弟兄们》是一个关于女性追寻自我的寓言。既隐喻着女性潜意识深层对父权制规定给女性的社会性别角色的认同 ,又喻示着女性试图突破规范追寻自我历程的矛盾、困惑与艰难  相似文献   

17.
契诃夫的小说《柔弱的人》不仅展示了强权压迫下公理的丧失及话语权利的失衡,表现出对弱者的深切同情,而且以“你为什么不抗议”的诘问对奴性人格作出了有力的批判,从而实现了从悲悯到质疑的提升。作者还以冷峻的笔调让人们看到强权环境中人性缺失的必然性,从而表达了对社会公正和人性完善的期待。  相似文献   

18.
<花笺记>研究对<花笺记>的成书、作者、评者、版本、刊刻、流传等进行系统比勘、考证,以期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推动对东莞历史文化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