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在油画艺术领域中,笔触是油画的重要表现手段之一,同时也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它以丰富的表现性和情感传达力在艺术家和观者的心灵之间架起一道互相沟通的桥梁,它的表现力特点是使作品具有个性及时代精神的重要因素之一。笔触作为油画艺术中的重要表现语言,随着油画艺术的发展、变更,在不同时期或不同风格流派和艺术家那里各有表现特色,不同艺术家以其自身的艺术才质和内心情感体验赋予了笔触丰富的表现形式和审美韵味,这也决定了它在油画艺术领域中必然会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同时在中国油画艺术发展中,笔触的审美内涵被赋予了特有的民族审美精神和文化内涵,其艺术表现力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内心审美需求,使笔触的审美功能得以进一步地拓展和提高。  相似文献   

2.
朱德义 《科技信息》2010,(29):I0149-I0149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我国的高等美术教育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新发展,但学院派教学模式仍一直是主流,很少有横向联系当代西方艺术教学模式的。在当今西方艺术体系中,后现代主义新绘画艺术以其艺术观念和综合材料的特点最适合为我们当前的油画艺术教学所吸收和应用。通过对后现代主义新绘画艺术特点的研究,我们应从中吸取对我们当前高校油画教学有益的艺术理念。  相似文献   

3.
李佳 《科技信息》2012,(20):315-315
早在16世纪中叶,油画就由欧洲传教士以传教的形式传入中国,那些宗教性的圣像画曾引起当时中国画家们的注意。20世纪以来,出洋留学的热潮开始对欧洲画艺术进行全面的引进和介绍,欧洲油画以“西洋画”的形式融入了中国美术的发展进程。时日至今,扎根于中国的油画艺术已经枝繁叶茂。与中国绘画相比,它有一段历史尚短却蓬勃旺盛的百年发展史。  相似文献   

4.
对中国风景油画为什么要切入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精神进行论述,提出传统文入画“写意性”是中国当代油画审美领域拓展的新命题,继而论述了风景油画创作中如何运用传统文人画的表现方式,即“写意性”问题。  相似文献   

5.
中国油画民族化一直是理论界和画家探讨的话题。本文试图通过中国写意油画的艺术表现、艺术特征及时代意义 ,来研究其民族性价值  相似文献   

6.
本土化始终是中国油画百年的一个主题。从内容、风格到精神内涵,这三方面充分见证了油画发展的各个历史时刻。同时,作为艺术作品的构成形式,只有三者共同的发展才能创造更为成功的作品,这也是所有的艺术家不断追求的艺术高度。而我们也决不能停滞不前,相信中国油画的不断发展必须依托于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的融合与创造,而这也才是中国油画本土化的真谛之所在。正因为油画创作本身不单是一个技巧或技术问题,它更多涉及了精神内涵,人文环境等内容,因此。在中国油画的长期发展中,模仿、借鉴、重构、创新就是其中不可回避的问题。在油画传入中国的百年时光中,通过第一代、第二代画家的努力探索,"外来画种"转变成为"民族血液",文化引进和文化创造并存的艺术实践逐渐形成了。而本文正是从内容,风格、精神3个方面探索中国特有的本土化历程。  相似文献   

7.
亢春光 《科技信息》2007,(11):129-130
我一直认为,解读艺术大师的杰作,除了那些对具体作品的精神体悟外,大师独到的技巧亦是一个很重要得参照层面。17世纪荷兰现实主义画家伦勃朗的油画技巧对近几个世纪的油画艺术发展影响颇大。对其精湛的油画语言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分析,具体理解他是通过什么样的材料、手段和制作程序,才达到艺术表现的得心应手和造型语言的完美无缺,通过这些我们才可能窥见大师技巧的奥妙,从而,总结出做画的基本规律、特征。  相似文献   

8.
"中西结合"是现代艺术家们不懈探索的艺术发展方向。潘玉良一生孜孜不倦地追求艺术,坚持"融中西画于一治"。她在西方油画中融入中国艺术元素,在中国绘画中注入西方绘画技巧。以潘玉良三个不同时期绘画风格的形成为线索,阐释了其中西结合艺术风格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9.
油画艺术通过素描、色彩、调子、肌理等造型手段,形成了独特的油画语言。油画作品的色彩丰富。技法多样,对表现作品主体,烘托气氛,表达意境,给人以良好的视觉感受。长期的艺术实践,使油画艺术的表现力日趋完善,更具魅力,油画语言更加成熟。  相似文献   

10.
新保守主义是90年代中国大陆出现的一种人文思潮。本文对这一人文思潮的特征、在文学创作领域中的表现方式及其正值与负值作了分析与概述,力求给文学空间中的新保守主义画出一个轮廓。  相似文献   

11.
中国新学史旧有范式的局限导致了范式变革的必然,20世纪90年代年代学发展和学批评的多元格局决定了范式变革的多元重构趋向,新范式的建构应体现具体的向度。  相似文献   

12.
油画是多元文化中的一种存在形式。油画移植中国后,在中西两种文化融汇过程中繁荣兴盛,而民族化的过程却使油画面临跌宕起伏的尴尬。在多样性与统一性共存的文化原理的关照下,多元与融合共生理应成为油画民族化创新的新理路。这种路径的选择既能维护"油画之所以为油画"的本质内涵,又能丰富油画民族化的理论基础,从而提升艺术创作的张力。  相似文献   

13.
当代中国油画创作与民族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灵红 《科技信息》2009,(18):205-206
本文阐述了不同时期中国艺术家对油画创作中民族精神的探索及取得的艺术成就,认为重新认识和发掘我们传统艺术中的文化艺术和它的价值,是中国油画创作的一个新的起点。并就油画艺术中的传统“写实”和中国艺术中的“写意”内在联系作了分析,提出油画创作民族化与画家的内在精神和文化修养是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14.
舶来画种与本土化的交融与冲突,如对西式深层文化的隔膜和对油画艺术语言深层体味的欠缺;“两条油画之路”成就的背景,东方艺术情调和品格有着新鲜动人的力量,对于油画世界所表现精神世界的开拓有着更大的可开发空间。  相似文献   

15.
中国画作为中国农业化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艺术景象,在其相对稳定和谐的自然经济背景下,承传有序,演变出新,浮星泛月,辉映千年。在今天,以现代工业文明为主体的世界一体化趋势和文化多元发展的现实背景下,中国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窘境。认知现实背景对艺术发展的决定性意义,对当代中国画艺术的探索与推进具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中国当代油画家张晓刚油画语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油画艺术发展的速度是惊人的,从上世纪80年代起,仅用了20年的时间,中国的油画艺术经历了各种艺术观念、艺术样式的极端张扬,我们的艺术家们无拘无束的借鉴西方不同风格的艺术流派,在油画语言、观念、风格样式上进行着多种多样的尝试,正是经历了这些历练和探索,中国油画渐渐地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向世人呈现出新的艺术风貌。而张晓刚充满了人文关怀的作品是当代艺术所蕴世故的中国情境的最佳体现。他作品中的历史主义因素不仅仅是伤感和怀旧的情调。从九十年代中期开始,他运用近现代中国流行艺术的风格表现革命时代的脸谱化肖像,传达出具有时代意义的集体心理记忆与情绪。这种对社会、集体以及家庭、血缘的典型呈现和模拟是一种再演绎,是从艺术、情感以及人生的角度出发的,因而具有强烈的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国绘画艺术和西方一样,过去很长时间都是追求逼真再现。自东晋顾恺之提出“传神论”的主张,中国绘画界便不再以模拟再现自然物像为能事,而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朝着写意表现方向发展。然而,不论绘画艺术如何拓新,其改革方式基本上是基于材质和技法方面的,因而有水粉、油画、版画、玻卡水彩等说法。相反,这一次莫道宏提出的“资讯绘画”观及其实践,虽然也涉及到材质和技法的改革,但主要则是基于“绘画为何”这个根本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长沙油画的发展历程,能比较全面地反映出不同历史时期长沙油画的演绎与成长,而且,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长沙油画能够显示出其时代特征、学术价值与艺术特色,尽管中国油画在国家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也出现过种种的变化与困惑,对地域文化或多或少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但是,长沙油画以它特有的优势,在充分展示其地域文化与样式的同时,也在中国美术史上留有一席之地。长沙油画家通过几十年的努力耕耘,为湖湘大地创造了不朽的油画艺术瑰宝,昭示了油画丰富的艺术形式与深厚的品质内涵,从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湖湘人民精神与视觉上的需求。  相似文献   

19.
出生于苏州的现代著名海派画家陶冷月,在本世纪20年代初熔中西画法于一炉,以“新中国画”震惊画坛,和徐悲鸿、林凤眠、刘海粟等成为中西融合派先行者,为中国画的革新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本文从绘画美学角度,分析陶冷月的艺术创新过程和艺术审美特征,说明他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20.
文曰弓 《科技信息》2003,(5M):36-39
在中国油画主流几乎全盘被苏俄画派驾驭的年代,画油画让传媒称“家”并画出鸣世之作的人可谓寥若晨星,钱志林就是这晨空里的一颗星,他那时以油画《南昌起义》而名起画坛。是时我尚为美术学徒,觉得他的闪亮是《南昌起义》上人物的衣褶处理:他反映的已是布质军装,合乎中国南昌湿溽热暑的八月天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