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哮喘病是小儿常见呼吸道疾病之一,多发生于秋冬季节,常反复发作,时好时发,气候突变为发病主要诱因,以呼吸困难吸气时喉中有鸡鸣音,甚者张口抬肩,不能平卧为主证,《医学正传》云:“喘促喉中有水鸡声者谓之哮,气促而连续不能以息者谓之喘”但二者往往并见,故临床常统称为哮喘。哮喘病的病因,元《丹溪心法》中说:“肺以清阳上升之气,居五脏之上,通荣卫,合阴阳,升降往来,无过不及,六淫七情之所感伤,饱食动作,脏气不和,呼吸之息,不得宣畅而为喘急,亦有脾胃俱虚,体弱之人皆能发喘,又或调摄失宜为风寒暑湿邪气相干,则肺气胀满发而为喘,又因痰气皆能令人发喘。”  相似文献   

2.
先秦时期,在强调“言志”说的同时,也开始涉及到性情的问题,如庄子说:“性情不离,安用礼乐!”(《庄子·马蹄》荀子说:“性之好、恶、喜、怒、哀、乐谓之情”。在荀子看来,性情是一种自然本能,所谓“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情者,性之质也”。(《荀子·正名》他还多次论述到,美的要求是出自人的性情的一种本能欲望:“若夫目好色,耳好听,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感而自然,不待事而后生之者也”。(《性恶》  相似文献   

3.
六齐别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引言 六齐之法见於考工记,其文曰: “金有六齐: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斧斤 之齐;四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大刃之齐;三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戈戟之齐; 五分其金,而锡居二,谓之削刹矢之齐;金锡半,谓之鉴燧之齐。”这是我国关於青铜成分的最早而又祥明的记录。由於文字的清晰,看来似无再行解释之必要。就拿清末孙诒让所著的周礼正义邢部大著作来说,既集诸家之长,又多发前人所未发,但对於此条金锡重量比例正确的意义,却一字未提。惟明季注释之本,如陈仁锡的重校古周礼,孙攀的古周礼…  相似文献   

4.
“鼓”字取象于“壴,”取用于“支(攴),”其词义引申为动词后,大致分为两大系统:一个是形态系统,即使物凸起如鼓之状可谓之“鼓;”另一个是动态系统,击鼓可谓之“鼓,”而“敲击”以及相类的动作亦可谓之“鼓”。以“鼓”字为语根的合成词,其语义选择大致不外乎这两个系统。“鼓腹”之“鼓”因宾词“腹”既可以使之凸起如鼓状,又可以用为被敲击之物,因此语义选择当视具体的语境而定。  相似文献   

5.
据说文学界近来对“大厂文学”讨论得颇为热闹。面对着不少陷入“穷庙富方丈”困境的国企,时值“改革阵痛”,“分享艰难”之说大兴。褒之者谓之“新现实主义”,贬之者谓之“伪现实主义”。不管是“新”是“伪”,总之是“现实”已经使人们不能不关注它了。我也是“现实”的关注者之一,但对文学却是外行,也没有时间去看那些“大厂文学”的名作,自然没有妄加褒贬的资格。不过对老百姓而言,如今电视的影响远比纸上的“文学”为  相似文献   

6.
黄海明 《今日科技》1998,(12):27-28
卫生保健的基本目的是人们拥有健康.健康是身体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这一新的概念一经世界卫生组织(WHO)公布,已获得全世界医学界的认可.人是自然实体,又是社会实体,是自然实体与社会实体的辨证统一.前者是物质,是遗传素质的物质本体,属于第一性;后者是精神,是素质的物质本体的派生,属第二性,但它又反作用于素质的物质本性.祖国传统医学,把人的第一性的遗传素质的物质本体谓之“形”,把由物质本体派生的第二性的精神谓之“神”.明代张景岳《类经》中说:“形者神之体,神者形之用;无神则形不可活,无形则神无以生.”这种形神合一的观念,今天仍闪烁着唯物辨证的光芒.  相似文献   

7.
三、《黄帝篇》:“心凝神释.骨肉都融.”《周穆王篇》:“而积年之疾.一朝都除.”《力命篇》“信命者亡寿夭,信理者亡是非,信心者亡逆顺,信性者亡安危;侧谓之都亡所信,都亡所不信.”《杨朱篇》:“都散其库藏珍宝车服妾媵.”  相似文献   

8.
创新品牌化道路--吴中区构筑太湖蟹产业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出太湖者,大而色黄,壳坚,胜于他产,冬日益肥美。谓之十日雄。”这是《太湖备考》中对太湖蟹的记载。  相似文献   

9.
赵孟頫书法历代誉毁不一,毁之者谓之“奴书”,“浅俗”,皆因“人品即书品”说的影响。当我们仔细从赵孟烦所处的时代背景、书学思想、书学历程及风格等方面去考察,对赵孟頫书法的艺术成就及其在历史上的贡献就可得到一个客观公正全面的评说和准确的定位。  相似文献   

10.
<正> 初三语文总复习是毕业班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是一项艰辛而又复杂的工作。而要提高复习效果,必须科学地指导复习、研究复习的方法。 一、心中有“纲”,脑中有“目” 语文复习,面广量大,教者必须心中有“纲”,脑中有“目”。这里所说的“纲”是指九年义务  相似文献   

11.
约在公元 1 930年以后不久 ,在北京的一些修练佛教密宗的佛教徒和学者 ,得到一部由清朝皇宫流传出来的藏传佛教的一些密宗修习法本的汉译本汇集而成的文献。由于其中有四篇是题款为“大元帝师发思巴集”、“大元帝师发思巴述”和“发思巴辣麻集”,加上在这些文献的传述者、编集者和翻译者中 ,八思巴最为汉地的佛教人士熟知 ,所以这部文献当时就被认定是元朝初年帝师八思巴给元世祖忽必烈传法而留下来的密宗法本的汉译本 ,是元、明、清三朝宫廷秘藏的佛法珍本 ,所以在把这部文献印行时题名为《大乘要道密集》,并且将该书署名为“元朝发思巴国…  相似文献   

12.
“下陈”一词,至今尚无确诂,大体有两种说法:一、后列。唐之司马贞,元之胡三省及今之吴则虞、王力、朱东润等主是说。二、堂下,阶下。清之孙星衍、郝懿行及今之陆宗达等主是说。 此两说,如验诸列代书证,多有扦格而不相合处,故尚可商榷。 “下陈”见于先奏典籍者约有: (1)苟不树艺者,谓之贼入。下作之地,上作之天,谓之不服之民。处里为下陈,  相似文献   

13.
一 在儒家所主之礼乐说中,礼乐二者,合为一体;不偏不倚,相反相成。论语学而云: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邢疏云: “此章言礼乐为用相须乃美。……和谓乐也”。‘礼之用,和为贵’者,谓礼必资乎乐;‘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者;谓乐必资乎礼也。礼记仲尼燕居云: “达於礼而不达於乐,谓之素;达於乐而不远於礼,谓之偏”。素乃重礼之过,‘偏’乃重乐之过;是皆不远礼乐为用相须,不可偏废之情耳。漠书礼乐志云: “六经之道同龄,而礼乐之用为急。………二者并行,合…  相似文献   

14.
《中国科技史杂志》2003,24(1):91-94
太极未判,天地人三才函于其中,谓之混沌,言天地人浑然而未分也。太极既判,轻清者为天,重浊者为地,兼清带浊者为人。轻清者气也,重浊者形也,形气合者人也。故凡气之发见于天者,皆太极中自然之理。运而为日月,分而为五星,列而为二十八舍,会而为斗  相似文献   

15.
是故,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乾;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是故,即因此,此后八句,将进一步阐说易卦的由来及其神奇功用。这里我们先看前四句。先看第一、二分句——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乾。先看何为"阖"?《说文解字》中的解释为:门扇也。一曰闭也。从门盍声。胡腊切。原义为门窗,后引申为关门窗。再看何为"辟"?《说文解字》中的解释为:法也。从卩从辛,节制其罪也;从口,用法者也。凡辟之属皆从辟。必益切。辟,开也。  相似文献   

16.
学术团体或高等学校定期出版的学术性刊物,在我国一般称之“学报”。学,“近世凡研究一种事物,能立为条贯者自成统系,皆谓之”;“报,论也”  相似文献   

17.
小易 《科技智囊》2007,(8):67-67
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 在儒家的“内圣外王”的思想中,认识论占据了很大比重。从本章第一句,即开始讨论道德和认知之间的关系。关于什么是“道”,孔子一言以蔽之,“一阴一阳之谓道”。乾为天,为刚,为阳;坤为地,为柔,为阴,两者的有机组成就是“道”——姑且借用这个字,正如道家所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相似文献   

18.
朱自清写作《荷塘月色》时 ,正值蒋介石叛变革命、大革命失败、黑暗笼罩全国之时。作者自述 :“这一年的变动 ,是人们意想所赶不上的。”因而“心中常觉有一点除不去的阴影”,“心里是一团乱麻 ,也可以说是一团火。”由于作品产生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中 ,所以读者在阅读欣赏时往往认为文章仅仅是作者因对当时黑暗现实的不满而作。但笔者以为 ,对当时黑暗现实的不满仅是作者情感抒发的一个方面 ,文中还隐藏着作者情感抒发的另一方面 ,即抒发作者在情感压抑的情况下 ,难逢知音 ,无法与人沟通的悲哀。明确地讲 ,就是作者要表达因婚姻状况的不理…  相似文献   

19.
中国最早的辞书《尔雅》的《释地》中说:“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这里四海指的是四边荒远地区,不是指海洋。夷、狄、戎、蛮是指有别于中原华夏民族的少数民族,而加在前面的九、八、七、六则是泛指少数民族部族众多。“海”的本义是指天池,引申义指数量多。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认为,凡地大物博者,皆得谓之海。清代胡渭《禹贡锥指》卷十八中说得明白:“古书所称四海,皆以地言,不以水言。《尔雅》四海系《释地》,不系《释水》,《禹贡》九州之外即是四海,不以海水之远近为限。”这说明九州之外就是四海。  相似文献   

20.
何谓人性?孟子的看法是:“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离娄下》),人性是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征。荀子说:“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荀子·正名》以下引言只注篇名)“今人之性,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此人之情性也。”(《性恶》)人性是生而自然的本能、欲望。可见孟、荀二人所言人性的差异。孟子所谓的人性是指人的社会本质属性,荀子所谓的人性是指人的生理本能,自然属性。孟荀对人性的理解各执一端,都是片面的。但在对人的自身本质的认识上都包含着真理的颗粒。不过孟子比荀子更高明之处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