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国三十五年丙戌(1946)农历十月六日(10月30日)书。纸本(有折痕),行书。款后自钟“圣湖野老”朱文印。42cm×48cm。一吟堂藏。本札乃马一浮以诗代简寄于弟子王培德(字星贤),王准(字伯尹)之物,时年马一浮64岁,诗见《蠲戏斋诗编年集·丙戊》(见《马一浮集》第三册),唯《集》中所  相似文献   

2.
今年六月十日,浙江省人民政府讣告,为前文史研究馆馆长马一浮先生举行追悼会。余得通知较迟,未及奔赴,因记其轶事,用表生平仰慕之思。马浮,字一浮,号湛翁,别署蠲戏老人。与谢无量齐名,一署马浮,一署谢沈,天然凑泊,唱酬尤密。其诗所谓“而我虚空马一浮,一毛一孔一星球”者是也。清末常出洋,参加巴拿马万国博览会,  相似文献   

3.
王英志《袁枚书法作品中的集外诗词九首考释》(《文学遗产》加08年第6期)一文,至少有三首诗著作权误判。《扇面绝句三首》前一首见《瓯香馆集》卷八,题作《题画赠李先生》;后两首见《瓯香馆集》卷二,题为《观潮》,俱为清初“毗陵六逸之冠”恽格的作品。  相似文献   

4.
马一浮的诗学思想是其"六艺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诗学观点主要体现为"《诗》以感为体"、"《诗》教主仁"、"兴于《诗》".从中发现马一浮的诗学思想有强烈的道德至上倾向,以"识仁行仁"作为《诗》学的最高目标.由此来看,马一浮的诗学思想仍然是以其"六艺论儒学"为基础,以"仁"一以贯之的心性之学.  相似文献   

5.
《裂谷诗抄》系一本古体诗词集 (这里的“古体”是针对现代白话体诗而言 )。笔者对古体诗词研读不多 ,且深知写作之难 ,因而很少评论。蒙栾世生先生抬爱 ,多次嘱写评论 ,踌躇再三 ,只好强就。为不辱使命 ,我细读了集子中的 50 0余首诗词 ,发现确有佳作 ,颇有古典诗词韵味。按吟咏类型 ,作品可分为咏人、咏景、咏物、咏事、咏怀五大类 ,本文依次评述前三类 ,兼论及后二类。一、咏人有神韵  中国古典诗词中不乏咏人之作 ,多以勾勒人物神韵著称。较早的如曹植的《白马篇》 ,诗中描写了“幽并游侠儿”“捐躯赴国难 ,视死忽如归”的勇武精神。…  相似文献   

6.
黄鹤龄,字浣云,广东嘉应(今梅州)人。生活于清道光、咸丰年间,终身未做官,曾赴台湾襄幕十余年。黄氏著有《不暇懒斋诗钞》,其诗反映了道、咸年间台湾航海、气候、地震、风俗、文化、古迹、民生等方面的状况,是当时台湾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1](前言,P1~7)故黄氏之诗应是研究清道、咸年间台湾社会情况的重要资料。但黄鹤龄及其《不暇懒斋诗钞》,不为人所知,诸如《台湾文献丛刊》、《台湾文献汇刊》、《全台诗》等大型文献汇刊,均未收录黄氏之《不暇懒斋诗钞》,难免有缺漏之憾。  相似文献   

7.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山东济南)人,历来以诗词名,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一定的地位。"她对诗词似有分工。评论古今、与时事政治有关的题材大都用诗写。词的题材多数是生活感受所引起的喜悦和哀愁。"(林庚、冯沅君《中国历代诗歌选》)这是符合实际的。历来选本选其诗,都会选其《绝句》。  相似文献   

8.
马一浮先生学识渊博、思想博大精深。他一生以阐释、宏扬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为己任。其主要著述如《论语大义》、《孝经大义》、《观象卮言》、《洪范约义》、《诗教绪论》、《礼教绪论》等,皆为阐释宏扬六经和论语孝经之作,而这些经典是马一浮所指的经部典籍中属于宗经论的经典(其余为释经论部分)。他所著《泰和会语》的主要内容,亦以论证和确立六艺在古代典籍中的至高地位为宗极。由于马一浮对儒学的贡献,被誉为“一代儒宗”,并被归入现代新儒学家之列。同时他又有不同于一般所讲的现代新儒学家的共同特征的地方。一  相似文献   

9.
楚图南先生,云南文山人,是我国著名的学者、作家、社会活动家。《刍草集》是楚老的晚年之作,收录旧体诗词257首及楹联80余则。本文结合楚老的革命生涯,对其人品诗品,对《刍草集》的思想内客和艺术特色,作了初步的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10.
《科技潮》1999,(4)
艺术大师齐白石先生以诗、书、印、画"四绝"著称于世;其四子齐良迟先生子承父业,以弘扬光大齐派艺术而著名。大多数人都熟知齐派的绘画,而对齐派的诗词艺术却还很陌生。齐派诗词作为齐派艺术的主要成就之一,同齐派的书、印、西一样具有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作为白石老人的后人,齐良迟先生是当代齐派艺术之集大成者。近日记者有幸拜读齐良迟先生的《补读斋诗词选》,并专访了齐良迟先生,就齐派诗词艺术进行探讨。齐良迟先生告诉记者:白石老人一生酷爱陆游的诗词,而他自己的诗词既得益于白石老人的教诲,也同样受到陆游诗词语言平易质朴、感情真挚自然的深刻影响。例如  相似文献   

11.
杨万里《诚斋集》133卷,于南宋嘉定元年(1208)亦印杨万里去世两年后,由其长子杨长孺编定。笔者近来编写《杨万里年谱》,在检阅《诚斋集》的过程中,发现其中人名讹误、文本重出、编排混舛等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不但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所云,因“其集卷帙繁重,久无刻版,故传写往往讹脱”,而且其中有些问题在长孺编定时就已经存在。  相似文献   

12.
杨万里《诚斋集》133卷,于南宋嘉定元年(1208)亦即杨万里去世两年后,由其长子杨长孺编定。笔者近来编写《杨万里年谱》,在检阅《诚斋集》的过程中,发现其中人名讹误、文本重出、编排混舛等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不但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所云,因"其集卷帙繁重,久无刻版,故传写往往讹脱",而且其中有些问题在长孺编定时就已经存在。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认为,王守国所著《诚斋诗研究》一书,集多种研究方法于一体,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地对杨万里的诗歌进行剖析,立足微观,折射宏观,在对诚斋诗的勾幽入微与阐释中揭示出中国诗歌美学的宏观特征及发展走向,并且在作家作品的系统研究上,走出了一条比较新颖的路子。  相似文献   

14.
《全唐诗》卷三六八有崔护《郡斋三月下旬作》诗一首:“春事吕已歇,池塘旷幽寻。残红披独坠,嫩绿间浅深。偃仰卷芳褥,顾步爱新阴。谋春未及竟,夏初遽见侵。”《全唐诗》卷四七九张又新名下亦收该诗(题同),仅异二字:“嫩”作“初”,“卷”作“倦”。据此,诗作者应在崔、张两人之中。不料,《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1169页说此诗是谢灵运在温所作,题为《读书斋诗》。逯钦立先生所据是光绪八年(1881)《永嘉县志》卷二十一,较《全唐诗》晚170多年,一般应以《全唐书》为准。不过,这首《读书斋诗》还可找到更早的出处:明末清初永嘉人周天锡曾编过一本专收外地人在温诗作的《慎江诗类》,完成于康熙十九年(1680),手抄本共六卷,原藏玉海楼,温州市图书馆今藏有黄群敬乡楼、永嘉乡著会等几种抄本。其卷一收谢灵运诗二十七  相似文献   

15.
诗词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是韵文的主流,抒情文学的正宗。当今的诗词也延续了古代文人雅士的精神,胥健先生的词集《岁月浅吟》从古典诗词的角度出发,在生活与艺术的张力中寻求和谐。  相似文献   

16.
冯延己,马、陆两家《南唐书》皆有传,近来又有夏承焘先生所作《冯正中年谱》,其生平政治、艺文行事,班班可考,无俟缕述。史称其“工诗,虽贵且老不废。尤喜为乐府词。能书,似虞世南。”今其诗竟无传本,墨迹亦未闻有收藏者,惟乐府词则有《阳春》一集,与李璟、李煜俱为南唐文学之代表。冯延己词集之最早记录,为南宋时陈振孙之《直斋书录解题》,其言云:“《阳春录》一卷,南唐冯延己撰。高邮崔公度伯易题其后,称其家所藏,最为详确,而《尊前》、《花间》诸集,往往谬其姓氏。近传欧阳永叔亦多有之,皆失其真也。世言‘风乍起’为延己所作,或云成幼文也。今此集无有,当是幼文作。长沙本以置此集中,殆非也。”据此可知陈氏当时所见冯延己词有二本:一为高邮崔公度跋之《阳春录》,其中无“风乍起”一首。别一本为长沙坊刻本,  相似文献   

17.
孔传铎编选的《名家词钞》是一部丛编型清词选本,在保留清初词学文献方面具有重要价值。该集与《百名家词钞》既无意于避复,亦无意于拾补,可证二书之间并无递补关系。此前学者分析《名家词钞》与同是孔传铎参编的《草堂嗣响》和《同调词》构成同一选系,实际相关诗、词、文透露了孔传铎曾得到蒋景祁编选的《瑶华集》并爱不释手,经过考察选人三分之二与《瑶华集》重复、有存词仅见于二书者、词作文本有差异处,二书版本文字高度契合。据此可知,构成《名家词钞》最重要之选源的不是《草堂嗣响》,而是《瑶华集》。同时进一步推定《名家词钞》编纂时间为康熙末雍正初,且具有未完成的性质。  相似文献   

18.
信笔略说《绿叶集》杨桦忽然读到四十年前的老同学现咸宁师专陈有恒先生新近出版的诗作《绿叶集》,顿觉有一股热浪力透纸背向我扑来。我仿佛看到一位饱经沧桑年届花甲的知识分子,在鄂南崎岖的山上.艰难地一步一步地跋涉。他赤诚、爽快,到老不忘追求与拼搏。他的诗如其...  相似文献   

19.
陶渊明移居南村,其事见于陶集《与殷晋安别并序》和《移居》诗第一首。但对其移居的时间,则众说不一。综观宋代以来诸注家谱家意见,大体有以下四种:一、移居在义熙六年。此说出元人李公焕。李笺本《陶渊明集·戊申岁六月中遇火》诗后题云:“靖节旧宅,居于柴桑县之柴桑里,至是属回禄之变,越后年,徙居南里之南村。戊申岁是义熙四年,“越后年”,即义熙六年。李笺本是最早的陶集注释本,故后人论陶渊明移居南村,多从此说。按李氏此说盖来源于南宋吴仁杰的《陶靖节先生年谱》。吴《谱》  相似文献   

20.
《新刊庐陵诚斋杨万里先生锦绣策》被视为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的作品而流传于世。实际上,该书作者并非杨万里,而是宋高宗时期学生应对老师策问而作的策对集。该书蕴含着丰富的信息,其本身便是宋高宗时期师生关系以及教育史的直接素材,又如策对中"太平""祥瑞""用兵""选择将才"等时代议题也值得引起关注。由于该书与《批点分类诚斋先生文脍》之间关系的发现,得知了该书在宋末流传的情形,并引出了该书存在的褒贬不一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