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吉林市郊区金珠公社金珠七队的贫下中农,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勇于实践,敢于革命,从1959年开始,用水稻(青森五号)与高梁、糜子进行远缘杂交,经过十一年的反复实践,终于成功地选育出了“高梁稻”——“金珠一号”和“金珠三号”。“金珠一号”现已稳定,其主要特征是:植株高大(平均株高一百二十二厘米),叶宽(一点五厘米),剑叶长(三十一厘米),茎粗(零点七厘米),分蘖较多(单株平均分蘖  相似文献   

3.
杨福 《科技促进发展》2015,11(6):781-783
本文对水稻新品种东稻4的选育经过、吉林省水稻区试产量、稻瘟病鉴定、耐盐碱性、稻米品质等方面进行了详述,指出东稻4是集高产、耐盐碱、优质、多抗为一体的水稻新品种。自2010年审定至今,累计推广712万亩,创经济效益8.2亿元。  相似文献   

4.
5.
日本科研人员从大麦的根部发现了合成麦根酸能力很强的基因,并用转基因技术将这种基因植入水稻的脱氧核糖核酸(DNA)中,结果培育出了可以在碱性土壤中生长的水稻新品种。 世界上全部耕地面积大约有1500万平方公里,但其中相当部分的  相似文献   

6.
7.
该品种是湖南农业大车迈文举教授用现代高新技术培育出的特种水稻.是世界水稻育种史上的第三次重大突破.江苏省灌南县于1994年引进试种.虽因客观形成的某些不利因素影中,亩产仍达550公斤.其米质和产量均明显优于普通杂交稻,一般亩产600~800  相似文献   

8.
本文研究和比较了大粒稻和小粒稻在植物学性状和谷物生产效率的生物学特性以及谷粒产量构成因素等经济性状方面的差异.小粒稻具有株矮,茎硬,分蘖力强、有效穗多和结实率高等优点,产量比大粒稻高12.6%.  相似文献   

9.
10.
本文介绍了一种稻米新品种——“麦茬湿润稻”的选育过程及其各种性能的分析、鉴定结果。这种稻米是一种介于水稻与陆稻之间的“湿土生态型”新品种,产量一般可达600~800斤,适宜在旱粮井灌地区栽培。  相似文献   

11.
冯钟 《安徽科技》2009,(6):29-29
近日.丰乐种业杂交水稻新品种“丰两优香1号”被农业部确认为第三批超级稻示范推广品种。  相似文献   

12.
13.
14.
段启容 《遵义科技》2007,35(4):25-29
为了加快水稻新品种新技术的宣传和推广力度,促进水稻生产向优质高产高效方向发展,根据贵州省农业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的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引进品质优良,经济性状较好的杂交水稻新品种(组合),进行新品种(组合)比较试验,通过试验评价各品种的丰产性、适应性、抗逆性及适口性,以期为我县水稻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通过以岗优151为对照的新品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岗优527产量居第一位,单产706.3kg/667m^2,较对照亩增10.0%。差异达极显著水平。D优527产量居第二位,单产660.9kg/667m^2,较对照亩增2.9%,差异不显著;Ⅱ优7号产量第四位,单产631.9kg/667m^2,比对照减产1.6%。  相似文献   

16.
以1998年和1999年南方水稻区域试验早籼早中熟组的数据为资料,采用朱军等[1,2]提出的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产量、生育期、米质和抗性等性状的基因型×环境互作.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所有分析的性状都存在较大的年份效应,一些性状存在较大的基因型×年份互作效应.对产量和综合性状的比较表明:中组1号和湘早籼19产量较高.湘早籼19和351A/9279综合性状表现较好.此外还分析了各品种综合性状对环境指数的敏感程度和稳定性表现.  相似文献   

17.
稻鸭共栖的水稻增产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8.
以1998年和1999年南方水稻区域试验早籼早中熟组的产量数据为资料,采用朱军等[1]提出的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产量的基因型×环境互作,以及产量的稳定性表现.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年份×地点互作效应是影响产量的最主要因素,其次是地点效应、年份效应.中组1号产量显著高于浙852(CK1).此外还分析了各品种(组合)产量对环境指数的敏感程度和稳定性表现.  相似文献   

19.
国际水稻研究所报告了一个抗褐稻虱的名为“I R26”的水稻高产品种。IR26对热带亚洲的最主要害虫和水稻病害具有不同的抗性。据该研究所称,IR26的遗传抗性特别有益于对在害虫暴发时无法临时购买农药的农民。在菲律宾的国际水稻研究所农场中,农学家报告说,在1973年雨季,IR26在灌溉试验的13个品种中产量最高,在低洼积水试验的16个品种中也是产量最高。IR26在灌溉试验中每公  相似文献   

20.
<正> 针对我省及华北地区“春旱夏涝”的气候特点,根据我国北方地区水源不足的实际条件,大面积发展水稻受到极大限制,故水稻生产只限于局部河流淀泊沿岸灌溉水源方便的地区,因此水稻总产不高,民食大米甚为缺少。虽然近几年来粮食产量不断提高,有些社队为改善社员生活,发展了机井灌水种植水稻的新形式,但是由于用水量较多,耗电量较大,而且我省地下水位又普遍愈益下降,水量不足,大面积发展水稻成本较高,推广困难。为了解决北方地区人民吃大米难的问题,我们利用陆稻具有一定程度的抗旱耐涝的生理遗传特性,和水稻具有高产、稳产、优质的优势,从1965年开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