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碱金属、碱土金属和过渡金属对煤的催化氧化作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为选择煤的催化氧化催化剂,降低煤的燃点,以提高煤的活性,把不同煤化程度的煤分别用 HCl溶液和 HF 溶液处理(即脱灰),再分别浸渍不同浓度的 Fe2+,Ca2+,K+,Ni2+溶液,并采用燃点测定仪(仿联邦德国EBI装置)测其燃点,以考察其活性。试验表明,K+,Fe2+是对煤催化氧化作用较好的催化剂,可以使脱灰褐煤的燃点降低约 45~65℃; 还研究了原煤未经脱灰直接浸渍 Fe2+,K+等,发现其燃点也降低20~30℃,试验结果表明,Fe2+是一种价格较低、活性较高的催化氧化剂。  相似文献   

2.
3.
以Keggin型杂多酸盐 (Na5PW11Z(H2 O)O3 9,Z =Mn ,Fe ,Co,Ni,Cu ,Zn ,以下简称为PW11Z)为催化剂 ,过氧化氢为氧化剂 ,在水—正己醇两相体系中进行了正己醇到正己醛的选择氧化反应 .在此选择氧化反应中同时伴随着过氧化氢分解的竞争反应 ,两种反应间存在着明显的对应关系 .在 70℃时 ,生成正己醛的催化剂活性序列为PW11Co>PW11Fe≈PW11Ni≈PW11Mn >PW11Cu≈PW11Zn ,其中PW11Co的正己醛收率为 3.3% ,当把过氧化氢稀释 ,向反应体系中滴入时 ,则正己醛的收率将大幅度提高 .对于PW11Co来说 ,正己醛的收率提高为 7.12 % ,选择性为 89.4% .还利用ICP ,IR ,UV等手段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4.
改性氧化铝为载体的钯催化剂对甲烷催化氧化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采用Mg、Mn、Ni、Zr、La、Ce等掺杂离子对氧化铝载体进行表面修饰,发现在改性载体表现形成的物相对添组分PdO的分散状态产生很大的影响,该效应并未通过改变可供分散表面的途径,而是采取了金属-载体相互作用的方式来实现的。变价金属杂质修饰的氧化铝载体表面形成的中间键型对甲烷燃烧反应没有助催作用,而在非变价金属Mg、Zr修饰的样品中的高温稳定的PdO物种,对反应产生了明显的助催效果,这种高温稳定的活性中间体是一种与PdO晶体具有相同的键合类型,具有特殊结构的PdO聚集体。  相似文献   

5.
FeAPO-5分子筛催化剂的合成及对环己烷的催化氧化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四乙基氢氧化铵为模板剂,以水热法合成了不同铁含量FeAPO-5分子筛,对合成的样品进行了XRD、FTIR、AA及Moessbauer分析。XRD与FTIR分析结果表明样品具有AlPO4-5分子筛的结构,且铁元素进入到分子筛骨架。Moessbauer分析表明FeAPO-5存在两种铁物相,都是以三价FeOOH,四面体的形式存在。此外,以环已烷为反应物,考察了FeAPO-5分子筛催化剂的催化氧化性能,结果表明,该催化剂对环已烷具有较好的催化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6.
用柠檬酸络合法制备一系列的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陶瓷)催化材料,研究络合法合成条件对催化剂晶体结构的影响,用x-射线衍射法测定了La-Sr-Co-Mn-O系列的晶体结构磁性,并对其催化活性进行筛选.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近年来用于甲基丙烯酸甲酯聚合的后过渡金属催化剂的研究进展情况,着重阐述了镍系、铜系、铁系及钴系金属配合物催化剂的研究进展,并对各类催化剂的催化活性、所制备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相对分子质量及其分布、聚合物的微观结构等进行了比较。指出在催化剂结构中引入吸电子基团可提高其催化活性,进一步研究催化剂结构如何有效控制聚合物微观结构等构-效关系是其重要发展趋势之一。  相似文献   

8.
异羟肟酸过渡金属配合物的合成和催化氧化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合成了一系列异羟肟酸L^1H~L^6H及其过渡金属配合物M(L^1)2~M(L^6)2(M=Cu(Ⅱ),Co(Ⅱ),并以元素分析、IR、^1HNMR和MS进行了表征,考查了它们的铜(Ⅱ)配合物对异丙苯氧化生成氢过氧化异丙苯(CHP)的催化性能,与其未取代(R=H)的对照样Cu(L^7)2比较,讨论了配体芳环上取代基及其末端基团对其催化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苏新梅  王道 《河南科学》1997,15(3):300-302
本实验用共沉淀方法制备了Cu,Mn复合氧化物催化剂,考察了不同沉淀剂和焙烧温度等因素与催化CO氧化活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合成系列新催化剂,在温和的条件下,以H2O2作为氧源,用于苯乙烯氧化反应,研究了所得催化剂的催化活性,探讨了配体原料组成、活性金属盐、反应温度、双氧水/苯乙烯摩尔比对苯乙烯催化氧化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新制得的高分子金属催化荆对苯乙烯催化氧化,生成苯乙酮具有较高的选择性。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青石棉、温石棉、直闪石和铁石棉与不同度N,N-二甲基苯胺在110℃的吸附氧化反应,测定了产物的紫外可见光谱、红外光谱、元素分析和热分析数据,结果表明,四种石棉均能使DMA氧化为甲基紫,质子可以提高石棉的氧化能力,此外,反应过程还生成一种紫外可见光景大吸收为340nm的物质,其结构有待进一步鉴定。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物理法制备的纳米过渡金属催化剂上CO的氧化反应及催化剂活性组分与其催化活性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纳米铜催化剂对CO2氧化反应有较好的催化活必 化剂活性组分金属氧化物生成热与其催CO化反应催化活性之间关联。  相似文献   

13.
合成系列新催化剂,在温和的条件下,以H2O2作为氧源,用于苯乙烯氧化反应.研究了所得催化剂的催化活性,探讨了配体原料组成、活性金属盐、反应温度、双氧水/苯乙烯摩尔比对苯乙烯催化氧化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新制得的高分子金属催化剂对苯乙烯催化氧化,生成苯乙酮具有较高的选择性.  相似文献   

14.
催化燃烧VOCs的三种过渡金属催化剂的活性比较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利用浸渍法将过渡金属硝酸盐溶液沉积在γ—Al2O3上,通过焙烧制得三种过渡金属氧化物催化剂CuO/γ-Al2O3、CdO/γ-Al2O3和NiO/γ—Al2O3,通过催化燃烧销毁乙醇、丙酮和甲苯的实验,对催化剂活性进行了评价.实验结果表明,在催化剂作用下,三种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催化燃烧的起燃温度和完全燃烧温度都明显低于它们的燃点,其中CuO/γ-AlO3催化剂的催化活性优于CdO/γ—Al2O3和NiO/γ—A12O3催化剂,它对丙酮、乙醇和甲苯的催化起燃温度分别是180,190和230℃,另外对于催化燃烧VOCs,挥发性气体分子的极性越大就越容易被氧化。  相似文献   

15.
与常规燃烧相比全氧燃烧炉内含有极高浓度的CO2和较高浓度的SO2以及水气,这一气氛特点会对煤燃烧过程以及煤固有成分的转化产生影响。笔者采用固定床反应器和离子色谱仪对煤中碱金属和碱土金属在不同气氛燃烧过程中的释放规律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煤中Na和K的释放率相对较高,其受燃烧气氛影响较大。气氛中存在CO2,会与碱金属和碱土金属发生碳酸盐化反应,Na和K的释放率略有减少;SO2和H2O的存在则使煤的燃烧反应性增强,Na和K的释放提高。煤中Mg和Ca的性质稳定,其释放率相对较小,且受气氛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焙烧对物理法制备的纳米铜催化剂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焙烧不同程度地降低纳米铜催化剂的活性,高温焙烧时生成了CuAI2O4,纳米铜粒子在载体上的分解度影响焙烧后催化剂活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载银活性炭/过氧化氢对焦化废水的催化氧化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载银活性炭与过氧化氢处理焦化厂废水,在pH值为3左右,反应时间5h的条件下,废水中的有机物被催化氧化,其CODcr值可由2351.3mg.L^-1降到300mg.L^-1以下,去除率达87.67%以上。  相似文献   

18.
本文基于谱线强度公式,研究了碱金属和碱土金属氟化物对各种元素谱线强度的影响,也讨论了这些元素的谱线强度增强的机理。所得结果表明,电离度的降低是易电离元素的谱线强度增强的主要因素,对某些难电离的元素,谱线强度的增加,主要是因使用氟化物,电孤等离子体中,元素的浓度增加所致。某些难挥发的元素浓度的增加,是由挥发过程加快和扩散过程变慢所引起,而易挥发的元素浓度的增加,则由扩散过程变慢所造成。  相似文献   

19.
采用电化学方法制备聚对苯二酚薄膜修饰玻碳电极(PHQ/GCE),并用该电极对抗坏血酸(AA)进行测定.研究发现:在0.2 mol/L Na2HPO4-NaH2PO4(PBS,pH 7.0)缓冲溶液中,以0.1 mol/L KCl作支持电解质,PHQ/GCE对AA有明显的催化氧化作用.同时,应用线性扫描循环伏安法对AA进行定量分析,其氧化峰电流与AA浓度在5.0×10-6~1.0×10-1 mol/L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1.0×10-7 mol/L.对此机理进行详细研究,结果表明聚对苯二酚修饰玻碳电极上带有的酚羟基与脱氢抗坏血酸自由基之间形成的氢键是电催化氧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模拟柴油机尾气中O2和NO的氛围,研究了以Ir为基础的催化剂对黑烟的催化氧化。与Pt/SiO2比较,Ir/SiO2对黑烟氧化有其相似的催化活性,但有更高的CO选择性。通过测定Ir含量对催化活性和CO选择性的影响,发现在研究的范围内(0到5%),随着Ir含量的增加,催化活性增加,CO选择性降低。此外,测定了氧化物载体对催化活性及CO选择性的影响,得到了催化活性顺序为Ir/ZSM-5〉Ir/SiO2〉Ir/γ-Al2O3,CO选择性顺序为Ir/ZSM-5〈Ir/γ-A12O3〈Ir/SiO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