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澧华 《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9,23(4):9-14
“诗”在东晋分析“中古文学在东晋的历史命运”,“东晋”的诗阐释“东晋文学在中古的历史地位”。两晋之际,缘情派已往,赏意派方兴,浮竞心消沉,逍遥游盛行,体现在行文风格上,那便是“绮靡”风光不再,而代之以“忘言”的甚嚣尘上,因此“诗”在东晋,重“理”而轻“文”。然而,若论“东晋”的诗,从文学的创作机制、阅读的趣味诉求与文学发展的实际进程而言,“赏意忘言”是“缘情绮靡”的必要补充与支撑。至于“赏意忘言”对后世文学发展的正面意义,便是陶渊明体与谢灵运体的问世。 相似文献
2.
3.
赵逵夫 《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7,(1):1-2
清末况澍,字雨人,广西临桂人,为晚清词学大师况周颐的伯父,有《杂体诗钞》24卷。况周颐曾言幼时受其《杂体诗钞》的影响,仿效“自君之出矣”体,写过“自君之出矣,不复画长眉,眉长似远山,山远君归迟”的诗。况周颐1924年在刻《蕙风词话》于《惜荫堂丛书》中之前有《餐樱庑词话》,其中一部分发表于1920年《小说月报》十一卷五号至十二号,为《蕙风词话》的重要基础。近有人将其中发表于《小说月报》而不见于《蕙风词话》的各则,和散见于有关论著所引而不见于《蕙风词话》及《小说月报》的《餐樱庑词话》佚文分别辑出。在刊于《小说月报》而不见… 相似文献
4.
王秀臣 《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9,23(4):1-8
上古祭坛是早期文坛。祭祀诗是祭祀文学的源头,也是中国早期文学的重要形态。从祭祀诗的功用出发,以是否直接运用于祭祀典礼为依据,祭祀诗可分为祭祀典礼上的祭祀歌辞和以祭祀场景为描写对象、以祭祀活动为创作题材的祭祀诗两大类型。前者是祭祀中的“诗”,后者是《诗》中的祭祀。对两种祭祀诗歌形态的辨析有助于进一步认识中国早期祭祀诗的特点,认清上古祭祀和早期文学的内在联系,从而界定祭祀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生物界,如果破坏生态稳定的某一物种突然泛滥成灾,一般是它的天敌受到了严重侵害。近年来,学术腐败现象的大规模、多层次和全方位的发生,表明了学术腐败者的天敌正日益变得稀少起来,出现了“老鼠怕猫、一派胡言”的现象。仅靠少数几个反腐勇士的所作所为,充其量也只能算作是杯水车薪。因此,寻求学术腐败者的“天敌”的任务,就摆在了我们的眼前。一、学术界20世纪40年代,贝尔纳教授曾采用普赖斯的统计,表明“从1660年起科学出版物的数量是按指数曲线增长的”。1979年底,经国家正式批准的公开发行期刊为1470种,1990年增长到6142种,至2000年… 相似文献
7.
8.
<正>21世纪是高科技时代,是信息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国内和国际间的竞争将主要依靠科技的创新和发展。而科技创新和发展的信息主要是通过科技期刊来传播,其传播的速度和质量将直接影响到科技的自身发展和科技成果的转化。因此,21世纪,科技期刊将在经济发展中具有更加突出和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程刚 《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10,24(2):35-38
对欧阳修“诗穷而后工”的探讨很多是一种历史的考察,往往忽视欧阳修本人的哲学思想对“诗穷而后工”的命题的影响。本文着眼于欧阳修易学思想来看他的“诗穷而后工”的命题。从他的易学理论中“物极而必反”的思想,以及他在解释《困》卦时提出的“困极而后亨”的观点,来看“诗穷而后工”的思想渊源。 相似文献
10.
“诗言志”向“诗缘情”的转变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应结合具体的文学语境来考察。先秦时,受儒家推崇的《诗》成为权威的话语资源。居于主导地位的“志”深化了其内涵。两汉诗论中介入“情”的因素,出现里程碑式的诗学理论《诗大序》,使走向“诗缘情”成为可能。亚魏晋时对诗歌本有了更清晰的把捱,陆机在《文赋》中提出“诗缘情”的概念,最终完成向“诗缘情”的过渡,从中也可以找寻到诗论发生变异的内在必然性。 相似文献
11.
12.
当前我国处于改革开放发展之中,东中西部经济差距呈现扩大化趋势,以及西部地区经济的不平衡发展,统筹城乡发展成为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以此为背景,提出关中农业产业链视角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路径选择,实现工业反哺农业,提高农民收入,缩短城乡差距。 相似文献
13.
14.
许浩然 《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11,25(3):14-17
韩偓艳诗《无题·其一》“吉音闻诡计”之意颇难理解,本文运用“诗史互释”学术方法,联系该诗写作背景并相关掌故作出阐释:认为“吉音”本指唐代翰林院喜鹊鸣叫预兆领命草诏之说,被借指为晚唐宫人宣事翰苑之事,“诡计”指天复元年(901)方镇李茂贞领尚书令之事。 相似文献
15.
16.
17.
试谈唐宋诗文中的“交蹉语次”与“感官优先”——“石五六鹢”句修辞性诗艺的两种解读中的“诗”和《诗》中的祭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侯体健 《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10,24(3):1-5
历代文学批评家都曾注意到《春秋》“石五六鹢”之句对我国古典诗文产生的深远影响,但是却忽略了它最为重要的影响其实是基于两种不同读法而形成的。一种是由《春秋穀梁传》而衍生的解读,强调“石五六鹢”的语法性修辞功能,即修辞史上的“交蹉语次”,这使古典诗文在句法安排上出现新变;一种是由《春秋公羊传》而衍生的解读,强调“石五六鹢”语义形成的时间线性发展顺序,这开启了古典诗文“感官优先”法则的先河。两种读法的诗艺意味在唐宋时被广泛发掘出来,从两方面影响诗文艺术技巧,都具有积极的文学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来古典文学研究,正处在“解构与重构”时期。旧的研究范式陷入危机而尚未完全超越突破,新的研究范式正在探索而尚未完全建立。正是在这种新旧范式的交替时期,刘扬忠的新著《辛弃疾词心探微》(齐鲁书社199o年版)具有特殊的价值和意义。这不仅在于著者刘扬忠深透扎实、具体明晰地揭示出辛弃疾词的独特个性及其审美价值,还在于他初步建立起一种新型的作家个体研究的范式。此著的问世,标志着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中作家个体研究的“诗——史范式”向“诗——心范式”的转换。本世纪以来的中国文学史研究,虽然不断受到外来文艺思潮、文… 相似文献
19.
1985年由黄子平、陈平原、钱理群三位学人率先提出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概念。这不仅仅是一个扩大的文学史分期问题。事实上20世纪文学的不同阶段除了它们各自的个性特征外,更多地具有世纪的共性特征。总体说来,20世纪是一个由古代中国文学向现代中国文学转变、过渡并最终完成的进程;一个中国文学走向并汇入“世界文学”总体格局的进程;一个在东西方文化大碰撞,大交流中形成现代文学的民族意识(包括现代思维和现代审美意识)的进程;一个以文学表现古老的中华民族在新旧变更的时代激流中获得新生并崛起的过程。把20世纪中国文学作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