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 毫秒
1.
汪淏的小说里,差不多都有一个与作家本人经历极其相似或在性格上极其相近的主人公形象,这些人物的共同的性格全都是与世俗格格不入.他们虽然极力想为社会做些事情却无论如何都不能被社会所接受.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所遵循的精神是与现实完全不能相容的.汪淏小说中的所有矛盾冲突都基本上是围绕着一个具有着共同身份的知识者和广大的市民社会的各个阶层的关系而展开的.而且其中的对立主要在于他们各自以价值观为核心的精神世界的互不相容.小说主人公们大都以精神上的追求高于一切,甚至可以为了精神的高尚而不顾一切,不惜一切.汪淏理想的小说就是所谓诗意的小说,而他所追求的诗意的小说,又是以"语言"为根本要素,以"叙述"为根本技巧,以"故事性"为核心构成的小说文本.  相似文献   

2.
小说最深刻的艺术魅力在于它能超越具象,传递丰富的审美内涵及深刻的哲理思考,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小说诗意化创造。小说诗意化创造,并不在于对诗歌意境的移植,而在于能否把这种移植融化在小说独具的写人叙事特长之中。小说诗意化创造主要表现为虚实相生、化情节为情趣、淡化人物、进行意象追求。  相似文献   

3.
贾平凹的小说创作在体式上可以分为“性格”小说、“人物命运”类小说、“写意”小说、“散文化”的长篇小说。“性格”小说,“人物命运”小说以对某一人物性格的充分展现为结构重点,小说的各组织部分从不同的方面塑造这一人物性格而形成整体的组织关系,人物作为小说叙事内容的展开中心而存在,“写意小说”对于古诗文传统有着明显的继承,“散文化”的长篇小说则出现了一种“絮语化”的倾向。每一种体式都体现了他创作思想、文学观念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在分析鲁迅小说病态人物形象之前,首先要弄清小说人物病态和纯精神病态的关系。本文所要分析的鲁迅小说人物的病态性格中的“病态”,指的是人物的精神常态被社会压迫扭曲后形成的心理病态,而不是象法国耶勒、美国普林斯、英国麦孤独等变态心理学家所讲的那种纯生理性的精神病态。那种丧失自我调节、自我综合能力的意识分裂,那种纯生理性病态的疯子性格,严格地说不能构成文学艺术的表现对象。不能构成审美客体,也很难有审美意义和社会价值。所谓小说人物被社会压迫扭曲后形成的心理病态,指的是小说人物原来是个正常的身心发展健康的人,心理处于常态的人。由于受到病态社会的压迫、迫害,心理发生异变,  相似文献   

5.
钱钟书小说创作的同期性决定了其作品在思想意蕴诸方面相沿承袭、相互影响、异曲同工、异调同旨,共同承载着基本思想内涵:对人性深处劣根性的道德探索与批判,抗战时期知识分子的精神“围城”状态、人生的虚假及主人公的精神幻灭,“围城”困境中的人们徒劳于找寻解脱或精神归依,以及生之寂寞和爱与美的扭曲及异化。  相似文献   

6.
庐隐和萧红是中国现代抒情小说领域涌现出的两位女性作家,富有传奇性的坎坷经历和令人赞叹的卓越才华。社会的积弊、命运的悲苦铸就她们极其叛逆的性格和倔强的生命意志,苦难与抗争构成二者共同的抒情主题。但比起庐隐,萧红的抒情小说主题又显示出一定的超越。  相似文献   

7.
根据郁达夫的小说分析其人及小说主人公所具有的双重人格和变态心理,并从性格气质、生活经历和外来思潮等方面探究其双重人格和变态心理的成因。  相似文献   

8.
不能全信作家对自己作品的评说,或许他们尚未明了自己作品文本的历史地位和审美价值。徐志摩即如此。他对自己小说创作的否定阻碍了人们对之的深入研究。殊不知:“无心插柳柳成荫”,20年代中国的诗化小说的创作潮流已现,徐志摩的小说正为此推波助澜。本文从诗意的激情、意象的抒情和内心独白式的叙事模式三方面来探讨徐志摩小说的诗化性,并肯定其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9.
为市井细民写心--论宋元小说话本的写实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元小说话本是中国古代白话小说的开山之作,以市民阶层为主人公,描绘了他们的日常生活和思想意识;风格清淡朴实;在市民阶层的生活细节和思想意识方面都达到了高度的真实,具有写实精神.宋元小说话本的写实精神促进了中国世情小说叙事艺术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金庸小说<连城诀>里爱情悲剧的形成是由整个社会人性贪婪的欲望、封建礼教的腐朽和邪恶等社会因素以及男女主人公性格上的缺陷、女性独立意识的缺乏等个人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它所生发的意义是切实、广泛而深刻的.  相似文献   

11.
巴赫金的复调理论不仅指小说的结构上的对位和对话特征,更指出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复调小说主人公与以往独白小说主人公不同之处在于复调小说主人公和作者之间的平等关系以及主人公作为一个独立的主体自身所具有的自由性。  相似文献   

12.
胡文学的小说《挂呀么挂红灯》从用词、歌曲《挂红灯》出场的意境、主人公借钱花钱还钱的行为等几个方面着手,建构了小说中“游”的意境,展示了小说主人公身上所具有的“游”的精神。这种精神与现代契约社会有一定的矛盾。  相似文献   

13.
才子佳人小说作家用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创造了一个理想国度,在那里青年男女没有父母之命、门第观念的约束,能够自己追求心目中的理想配偶;作品同时嵌入另外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金钱与权力孪生兄弟般共同主宰着美专众生。在以“黄粱”求精神补偿的心理作用下,作家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大团圆的结局。  相似文献   

14.
以“仁义”为核心的传统化精神贯穿于《白鹿原》的始终.“仁义”是白稼轩居家处事的原则,是白鹿原人共同的精神追求,也是中国社会评判是非善恶仁政恶政的标准。  相似文献   

15.
林白小说中主动——被动型和相互吸引、两厢情愿型两种不同模式的女性之爱,以及其女性之爱很少涉及“性”的描写、大多是悲剧结局,主人公往往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同性恋者.小说所表现的女性意识揭示作家书写女性同性之爱这一题材的深层意蕴和旨归:破除异性恋迷信,挣脱男性叙事桎梏;对抗父权社会,获得女性自身解放;寻找女性的精神憩园,构建女性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16.
汪曾祺的故里风情小说所营构的是一个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礼俗社会”。这是一个传统的社会模式,身处其中的人们主要以儒家的伦理道德来规约自己的行为,同时,他们又极其重视相互之间的情感。这个社会的和谐有序与文革时期的动荡不宁形成强烈的比照。正是在这种特定的时代语境下,汪曾祺文化守成的意义被凸现了出来。  相似文献   

17.
斯佳而这一文学形象的总力之所以经久不衰,在于作者成功的性格塑造,即自然入化地进行其性格的二重组合。斯佳丽性格的二元对立性体现在四个层面:(1)水火相容的混血气质(2)对立冲突的两种追求——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3)无我主义与唯我主义杂揉的婚恋形式(4)两个阶级间的徘徊与选择四级性格元素互相依存、互相渗透、互为因果,呈现出复杂有序的运动状态,从而成功地揭示出人物性格的内在矛盾性,使其成为鲜活生动的“这一个”,成为世界文学长廊中深刻明丽的典型。  相似文献   

18.
对清代白话公案小说中的超人力因索,不能简单地说成是“迷信”、“糟粕”,而应看到作品运媚超人力因素的写实价值。清代白话公案小说所反映的鬼神世界是现实社会的折射,在公案小说中表现鬼神因素,满足了大众的社会需要。作者(说书人)以鬼神世界来拟写人世,从而突出清代白话公案小说这一题材的独特的社会写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游苔沙是哈代的“性格与环境小说”《还乡》中的主人公。本文拟从小说中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游苔沙的性格以及她的爱情观三个方面来分析她的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20.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大家伍尔芙和福克纳在创作中体现出许多相似性。具体到文艺思想方面,他们的作品主旨都体现人本主义精神以及他们作为作家的真实反映现实的时代责任感;他们共同青睐并擅长的意识流手法;他们作品中流露的小说诗化倾向;以及他们都努力追求对小说形式和技巧的革新,不断开拓小说表现的新领域的精神等都是他们勇于追求真善美的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