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汉译佛经中有一个与中土文献不同的并列连词——“及以”。最早见于魏晋时期的译经中以连接名词及名词性短语是最常见的形式,也可连接动词和动词性短语,还可连接形容词。在组合功能上,“及以”可以与其他并列连词如“及”“并”“与”等构成“框架连词”使用。“及以”这个新的连词,很可能是因为句子节奏的要求,在单音节连词“及”的基础上产生的复音节词。  相似文献   

2.
“于”可以表示并列关系,早期辞书多有论及,然所举例子多只限于《尚书》.甲骨文中"于"有用为并列连词的,各家所举多有不同,然能确定的只有一例.甲、金文中又均有两个“于”连用于一句中的形式,过去多谓其中的后一个“于”为并列连词,但陆续有学者提出反对意见.本文通过对金文中"于"字的调查以及与“雩”的对比,认为金文中“于”没有并列连词用法.  相似文献   

3.
李艳 《长春大学学报》2012,(9):1092-1094
并列连词与在先秦时期使用较为普遍。通过对《左传》中出现的并列连词与进行穷尽性的语料搜集,分析其在《左传》中的使用情况及特征,从而为进一步总结归纳先秦时期并列连词的使用及特征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4.
虚词的研究一直是语言学家研究的重点。以固然自然两词为例,对其连词属性的研究辨析固然自然的异同,从句中分布、语义、语用三个平面的角度进行具体的分析,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的言语行为理论、语用推理理论对固然自然的虚化过程进行了说明,得出固然的连词词汇化程度要高于自然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张漫 《咸宁学院学报》2014,(1):51-52,56
现代汉语中的虚词“以”常用作介词和连词,作介词时主要作用是引介谓语动词的方式、手段、工具、对象以及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等;做连词时主要作用是引出动作行为的目的。此外,“以”字还可作词缀。  相似文献   

6.
形合意合一直是国内语言学和翻译学讨论的重要话题。学者们普遍认为,就句子层面而言,汉语重意合,英语重形合。英语中有许多聚集句子的方法保证句子结构的完整,连词就是其中的一种。因而,汉译英的策略之一就是通过增加连词将原本暗含在汉语中的逻辑关系显示出来。文章以形合意合的理论为基础,从句子的层面来阐述汉译英的过程中增加连词的现象及作用。  相似文献   

7.
“奈”类转折连词是近代汉语时期出现频率较多的一类词。本文在详细考察语料的基础上,从词汇化角度对其中最早出现的“争奈”的形成过程进行了描写,并探讨了相关转折连词的产生情况。  相似文献   

8.
“如其”是古代汉语常用的一个假设连词,而它非常鲜明的语用特点目前尚未被学界注意。主要有:“如其”用于引导否定语意的假设;而此假设一般是前后并列的两个假设复句中的后一复句,表示一种不太乐观的可能,语气委婉。  相似文献   

9.
同期系统对于发电机组安全并网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准同期是目前普遍采用的一种并网方式。同期装置对待并两例电源电压的相序、频率、相位等进行准确的检测和判断,当待并两侧电源电压各参数基本相同时,自动或手动完成并网操作。但是,往往因系统接线有误,运行人员误操作,会造成非同期并列的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10.
汉语史上“果”既是副词也是连词。副词“果”历经了“树木所结的果实(名词)——实行、实现(动词)——果真、果然,最后、终于,究竟、到底(副词)”的演变轨迹。连词“果”则沿着“果真、果然(语气副词)——如果真的(连词)”的轨迹虚化演变。句法位置的改变、语境的影响等是“果”语法化的主要动因,重新分析等是“果”语法化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1.
一、并列句的构成由并列连词and,so,but,or等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简单句连在一起而构成的句子叫做并列句。其结构一般是:简单句+并列连词+简单句。  相似文献   

12.
假设连词“使”产生于先秦,由泛义动词“使”发展而来,经历了“使令动词-泛义动词-假设连词”的演变模式。“使+N+V2”格式中V2所表示事件实现可能性的弱化、事件所在时间的变化以及事件关涉人物的变化是“使”语法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无论"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连词。它经常放在一个短语或句子前面,引出一些条件。连词"无论"出现于隋唐时期,是上古汉语的跨层结构"无论"(又写作"毋论"、"勿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语法化和词汇化的结果。双音化是连词"无论"语法化的动因,句法环境和重新分析是连词"无论"语法化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4.
本文结合汉语史研究,分析比较连词“一旦”和相近结构“一朝”的发展过程。结论表明,“一朝”过多的语义负重是它最终没有演变为虚词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实词语法化的过程中,实词义的虚化是一个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5.
英语古诗的翻译应尽量满足诗的特性,既要注意体式的适配,又要考虑流畅性,避免晦涩;既要达到所用语言的精练,又需考究韵律,使之具有优美的旋律和鲜明悦耳的节奏。这就像一首歌,歌词再好,旋律晦涩而不流畅是不会受到广泛接受的。  相似文献   

16.
《诗经》是先秦时期重要著作,是西周至春秋时期重要的语言材料,对于研究当时的程法现象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文章以《诗经》中全部"以"字用例为基本材料,对全书中"以"字的用法作定性、定量的考察分析,试图描绘《诗经》中"以"字的语法面貌,为研究虚词"以"的用法及变化提供佐证。  相似文献   

17.
诗歌文体中的虚词,由于其在声情、节奏方面的贡献,成为诗歌中不可或缺的要素.《离骚》中的虚词多是构成诗歌节奏的显性标记,它们因此获得了一种特殊的身份:句腰.从这个角度观察《离骚》中12个”以”的用例:这些”以”不具备句法身份,或不具备典型的句法身份;它们都是诗行的句腰,在形成诗歌节奏、增强诗歌声情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只X”粘合成词的可能性看似很大但是实际数量并不多,这主要是“X”语义的抽象性与单音节特点使然.在满足“X”要求的前提下,临界频率高促使“只X”语义虚化,句法结构重新分析.语法化之后的“只X”具有连词、副词以及副词和连词兼类等不同词性.“只X”的语法化分析为探索连词和副词的关系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过秦论》写作目的和文章结构的探讨,笔者认为,“而”字当为表转折的连词。  相似文献   

20.
《诗经》中的“以”作介词,有其鲜明的语义和结构特征,介绍“以”是从动词发展而来的,其静态的储存义“用”表现出强烈的工具性。其语义指向的转指性使介词“以”的宾语位置常常前置。“以”的词汇意义的虚化与其语法功能的虚化反映出大体一致的特性,当介词“以”表工具的词仪意义弱化。其结构上的关联作用成主导时,介词“以”便进一步虚化为连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