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耕地资源数量和质量对粮食生产和安全构成持久约束,三江平原人均耕地数量较多,耕地质量成为影响粮食产量的重要因素.通过建立三江平原耕地质量评价体系,结合AHP方法对各项指标权重进行分析,借助地理信息系统(geological information system,GIS)空间分析技术计算耕地质量综合得分,按得分对三江平原耕地质量与生产力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表明:三江平原耕地质量整体上较好,四等以上耕地占总面积的96%以上;低等级耕地主要分布在大片耕地的边缘,向山区延伸的区域.以行政区为单位对比分析耕地质量与生产力,一些耕地质量高的区域,仍然具有较大的生产潜力.  相似文献   

2.
以山东省寿光市为例,进行了滨海蔬菜主产区耕地质量的综合评价研究.选取影响寿光市耕地质量的各个因子,以层次分析法(AHP)确定权重,在GIS支持下,以50 m×50 m栅格为评价单元,采用综合评价法对寿光市的耕地进行了耕地质量综合评价,模糊评判法确定耕地质量等级.评价结果表明,寿光市耕地质量情况总体良好,一、二等地占总面...  相似文献   

3.
水质污染是我国所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其中很主要的一个原因是没有对水环境信息进行合理有效的分析和利用。本文针对这一状况,将GIS技术应用到水环境质量评价研究中,探讨GIS支持下水环境质量评价的原理及方法,构建相应的模糊综合评价数学模型。将该模型与GIS有机结合,设计并开发了水环境管理评价系统,对洪泽湖水质进行验证并取得了很好效果。  相似文献   

4.
为了合理保护耕地资源,完善基本农田空间布局优化的方法。以东乡县中心城区为例,选取耕地质量、耕地趋近度、管制区类型以及耕地破碎度4个指标因素,构建基本农田空间布局优化合理性评价体系。综合考虑了耕地质量等别、耕地实际产能、耕地坡度、耕地趋近度、耕地破碎度和连片程度等各个指标因素,并采用熵权法合理确定各指标对评价结果的影响权重。再借助GIS空间分析技术,进行各评价单元的空间布局合理性评价,根据评价单元的得分情况来进行空间布局合理性的评价。研究表明,在划定的基本农田中,适宜等级为I的占了24.8%,适宜等级为Ⅱ的占了47.4%,适宜等级为Ⅲ的占了22.07%,适宜等级为Ⅳ的占了5.73%。该布局方法,可以有效的控制划定基本农田的数量和质量,对日后基本农田的保护和管理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利用GIS技术进行耕地占补平衡工作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燕芹 《太原科技》2008,168(1):84-85
介绍了GIS技术,针对我国目前耕地占补平衡工作的技术上的不足.提出了利用GIS进行耕地占补平衡工作的技术方案,结合山西省的实际情况,对耕地等级数据库的建立、耕地占补平衡系统的开发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  相似文献   

6.
开展耕地质量等级成果补充完善与年度变更工作,是中央加强耕地质量管理的一贯要求,广东省通过开发质量检查和汇总软件,结合GIS专业技术,严格把控成果质量,检查县级耕地质量等组成果补充完善与年度变更成果,对成果的完整性和规范性,分等参数和因素的合理性,评价结果的正确性检查.县级成果通过检查验收后进行省级汇总,汇总前后保持权属、地类、等别、面积不改变,而且可以从县、省两级追溯查询到对应的分等单元.最后建立省级耕地质量等级成果补充完善与年度变更数据库,为国土资源管理事业提供基础数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7.
本文将GIS、MATLAB、DIJKSTR及VB等技术方法进行融合,发挥技术优势,来研究实现交通运输科学化及智能化的方法.在科学管理方面实现数据处理、数据分析、数据自动提取、剔除及修补、指标分析及预测、最优路径;在智能化评价方面实现交通事故的定性分析、定量分析、事故树绘制,实现交通信息的综合分析及评价.研究目标:提高交通运输的质量、可视化程度及管理水平,进而促进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8.
我国耕地质量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耕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资源.耕地质量涉及到土壤、动植物生产力、大气、水的质量和人类的健康,关系到粮食安全,耕地质量评价工作是实现耕地可持续利用的一个重要方面.根据国内近年来的研究,总结了主要的评价类型、耕地质量指标、耕地质量的量化方法及耕地质量保护研究.提出目前耕地质量在评价因素、评价方法、评价体系及评价标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并对未来国内耕地质量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划定永久性基本农田,是确保基本农田质量和数量的重要手段,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本文以重庆市涪陵区清溪镇为例,从耕地的质量状况、地形条件、区位条件和政策属性出发,建立永久性基本农田决策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运用ArcGIS9.3获取评价因子数据,采用模糊优选模型对耕地的综合质量进行排序,最后运用GIS的空间分析和制图输出功能实现永久性基本农田划定.研究实例表明: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因子的权重,可以使评价结果更加科学与合理,模糊优选模型可以解决一些难以量化的问题,GIS技术在数据获取、基本农田空间定位和制图输出方面具有强大的功效.同时,本次研究成果也为乡镇尺度的基本农田划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科学准确地预测耕地需求量是制定县(市)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从耕地利用结构、耕地质量及生产力水平,分析了松溪县耕地利用现状,并以松溪县农用地分等结果为基础,以用统计分析软件和GIS技术为支撑,通过各等别耕地的利用潜力、粮食单产、复种指数、粮作比、人口和粮食消费等指标的计算,进行预测目标年松溪县耕地的需求量。结果表明:应用农用地分等成果来预测耕地需求量比较切实当地的实际,在实际操作和应用中比其他方法更为简便、科学,可以为土地利用规划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河南省耕地质量时空演变及驱动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南科学》2016,(9):1572-1578
采用农用地分等因素法评价河南省2002和2012年耕地质量及其变化规律,采用相关系数法筛选影响耕地质量演变的驱动因素.研究结果显示:1近十年来全省耕地质量总体上有小幅提升,空间上存在未变区、下降区、提升区3种区域,耕地质量演变在空间上显示出"好的更好,差的更差"的规律,这种演变趋势是未来耕地质量保护和管理应高度重视的一个问题;2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等耕地质量建设工程对河南省耕地质量提升贡献显著(贡献率达60%);3突变区与缓变区耕地质量演变的驱动力存在显著差异.通过研究得出,以耕地质量评价为基础,进行耕地质量演变及驱动力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而且可为管理者制定耕地质量提升措施和政策提供技术支撑,具有重大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运用GIS技术和方法,进行了以评价老河口市耕地资源综合适应性和转用潜力为目标的多目标适宜性评价,并对评价结果进行了叠加分析.结果表明,老河口市近30%的耕地同时具有高宜耕性和高转用潜力,这部分耕地在两种属性上具有明显的空间重叠性,体现了土地利用方式上的内部矛盾.将评价结果运用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为规划提供决策辅助,增强了适宜性评价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土地利用系数是耕地分等评价体系中的重要参数,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中耕地分等调查评价要求对土地利用系数进行更新。为了探索省级尺度土地利用系数更新技术方法,以期为全国开展耕地分等调查评价工作提供技术参考,本研究以河北省年度更新评价成果和分县调查数据为基础,采用综合法更新测算全省土地利用系数,划定土地利用系数等值区,应用更新测算的土地利用系数重新评价全省耕地质量等别,分析土地利用系数更新前后的等别变化。研究结果表明,更新后的土地利用系数空间分布更合理,等别评价结果总体符合区域耕地质量本底特性,但评价结果与耕地等别内涵标准还存在一定差距,耕地分等体系的完善有待进一步完善改进。  相似文献   

14.
基于GIS技术的大气环境质量评价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探讨了GIS技术在大气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依据大气环境质量指数评价模型,在利用GIS空间分析和属性查询功能的基础之上,对大气环境进行多因素复合分析,将城市大气污染因子的权重随区域差异按污染贡献率法进行赋值,即采用了一种基于"变权"思想的城市大气环境质量评价方法,并以合肥市为例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该方法简单、合理,评价的结果与合肥市实际情况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5.
建立了适合于焦作市城区大气SO2污染的解析模型,利用该模式计算了1996-2000年焦作市城区大气中的SO2体积质量和主要污染源的体积质量贡献,结合GIS技术对该区的大气SO2污染进行了空间分析,绘制了大气SO2体积质量等值线图和焦作市大气SO2污染分区评价图,为环境管理部门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以福建省芗城区耕地分等为例,就GIS技术在耕地分等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着重论述了GIS环境下指标区的划分,基础图形库和属性数据库的建立,分等单元的划分和单元因素分值的计算,单元面积的确定,各单元各指定作物耕地利用系数和经济系数的确定,以及对成果图的生成等主要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处理过程。  相似文献   

17.
进行耕地生态承载力供需评价,对区域耕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协调人与自然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喀斯特地区耕地生态承载力供需现状为切入点,借助耕地生态足迹模型和GIS软件,在修正耕地产量因子基础上,对以喀斯特地貌为主的铜仁市2017年耕地生态供需现状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1)铜仁市耕地资源生态承载力供给状态良好; 2)各区县耕地生态承载力供需平衡指数EI与耕地面积、农业产值之间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系; 3)各区县耕地生态承载力供需平衡指数EI与地区人口数量及生产总值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以期为铜仁市生态安全预警、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8.
运用GIS技术和综合指数法对福州市晋安区与马尾区耕地土壤进行了地力评价。结果表明,福州市晋安区与马尾区耕地地力水平不高,以三至四等的中产田为主,主要限制因素是干旱;土壤整体偏酸性;CEC低,保肥供肥性较差;土壤矿质养分失衡。利用评价结果提出改良措施,以期为福州市晋安区与马尾区耕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应用GIS空间分析方法,从海拔高度和坡度两个方面对安泽县耕地资源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并采用耕地优势度和零散度等指标对其进行定量描述,结果表明安泽县91.57%的耕地分布于海拔1200米以下;88.25%的耕地分布在坡度15。以下;耕地优势度与零散度呈中等负相关关系.由此可知,目前安泽县耕地资源开发利用相对合理.本文的研究也可为评估安泽县土地整治所增加的耕地质量提供一定的依据与支撑.  相似文献   

20.
根据乐安县自然经济生态资料,综合考虑乐安县耕地后备资源开发限制因素,建立乐安县耕地后备资源开发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在GIS软件支持下对评价要素进行空间分析及赋值,得出乐安县耕地后备资源不同开发适宜程度分布情况和面积。本次评价结果为:高度适宜面积为139.82 hm2,中度适宜面积为3 124.05hm2,低度适宜面积为2 158.05 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