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的二十大报告创新性地提出“科教融汇”,为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指明了新的方向。随着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等合作组织的建设,多元主体协同育人办学格局已现,迫切需要一套理论框架来指导实践。基于此,在共生理论指导下,建构职业教育领域“科—教—产”共同体,探究“科—教—产”融合共生的动力机制与组织模式,以期提高人才培养、技术开发、成果转化等共生活动效能,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  相似文献   

2.
北京2022年举办的冬奥会与冬残奥会在开创“双奥之城”先例的同时,向全中国乃至世界人民展现了“天下大同”的中华优秀传统思想。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彰显了新时代中华民族的时代使命、历史责任、未来担当;和衷共济、和合共生、美美与共,北京冬奥会为中华民族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现实路径。“新时代首都发展,标准就是首善”,北京作为首都,理应担负起率先示范的重任,发挥“冬奥效应”,推动构建更高水平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北京的责任,更是北京的使命。“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奉斯三者以劳天下”,冬奥之后的北京依然与全国人民一道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持续不断地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为建设和平、安全、繁荣、包容、美丽的世界不懈奋斗。  相似文献   

3.
翟崑 《世界知识》2013,(1):66-66
十八大报告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我理解,命运共同体是多层次的,小到边疆跨境地区,大到次区域、周边、亚太,乃至全球。  相似文献   

4.
“中国概况”是来华留学学历生的必修课程,在培养知华、友华、爱华中高端人才的来华留学生教育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针对现阶段课程建设在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实践活动及评价方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多元文化教育理论为理念支撑及以“文化体验”学习理论为行动指南,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进行了教学案例展示:一是以传递核心“价值观”为主线的教学内容的建构,二是以培养“能力”为宗旨的教学方法的改革,三是以文化体验为导向的教学手段和实践活动的改革,四是以学生为主体,“评、教、学”融合的形成性评价体系改革。三轮教学实践结果表明教学效果良好。这对学界同人的课程建设与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与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5.
省级来华留学教育政策引导着各地区的来华留学教育发展。作为"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联结点上的重要城市,重庆能够为"一带一路"建设的人才培养发挥更大作用。采用内容分析法,从政策工具的视角对京、津、沪、云、川、渝六省市的来华留学政策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重庆在整体政策结构上呈现出重环境、轻需求的特点;在来华留学培养模式、教育机构、企业参与来华留学教育等方面的供给型政策制定略显不足;留学生在渝就业创业等需求型政策与来华留学教育的对接有待加强;环境型政策中关于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政策制定较薄弱,并缺乏与来华留学教育相关的其他配套措施。重庆市来华留学教育需挖掘和整合优势资源,加强来华留学教育供给型政策制定,改善优秀来华留学生在渝就业创业的机制和环境,建立完整的来华留学教育政策链条。  相似文献   

6.
从来华留学招生工作实践看来,来华留学招生应该进入品牌营销和后品牌营销的新阶段,通过提高价值认同感和精神愉悦感,将大学教育推向"德才兼备"的教育新境界。  相似文献   

7.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继承与发展,在生态环境问题上被具体表述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该思想既传承了古今中外人类生态文明的优秀成果,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共同体”思想,融贯中西而又具有中国气派。作为一种新思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将对环境法学研究提供重要的价值指引。它既体现在环境法哲学的认识论、本体论、价值论、方法论等层面,又能够在环境法学体系中得以彰显,并对环境法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及话语体系的未来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地方高校与所在城市形成“城校共生”模式具有必然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为探究“城校共生”模式下地方高校如何服务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针对地方高校在服务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中的角色定位和存在的问题,采取畅通“城校共生”战略融合机制、秉持“城校共生”文化和合理念、优化“城校共生”结构契合布局、健全“城校共生”利益整合体系、改进“城校共生”治理联合方式、打造“城校共生”服务结合模式,为地方高校与省域副中心城市的互惠共生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和新途径。  相似文献   

9.
欧盟是世界上一个“多元合一”的政治结构,她是人类政治共同体转型的一个典型例子。“欧洲人民决心在保存他们各自认同和历史骄傲的同时,超越他们历史形成的分隔,前所未有地紧密团结起来,铸造出一个共同命运体”。  相似文献   

10.
两极格局瓦解后亨廷顿提出了“文明冲突论”,西方霸权主义企图将“文明冲突论”作为其达成非正义目的的话语高地。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旋律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顺应了时代发展大势,符合人类未来发展的科学要求,是对“文明冲突论”的有力批驳。度越“文明冲突论”,首先要从西方文明发展的角度深度剖析“文明冲突论”形成的现实基础及理论内涵,进而展开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与亨廷顿“文明冲突论”的理念论辩,最终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被国际社会广泛认同。  相似文献   

11.
研究马克思共同体思想能够科学地把握人类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规律,是人类社会追求真正共同体的实践指南。从“人类命运共同体”命题角度,以问题为导向,以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为支撑,以国际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为目标,提出构建“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下的“校企校”协同育人模式,为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2.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这对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法学教育改革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一是紧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内涵,更好地融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二是增加比较法类课程的设置,注重法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三是重新定位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思路,细化相关人才培养目标,在此基础上培养出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  相似文献   

13.
“全球史概论”的课程设置是增强对全球化现实认知和史学自身拓展的需要,更是培养学生宏观思维和全球视野的重要途径。该课程应当着重介绍全球史观和全球史的渊源、内容、发展现状及主要研究成果,并运用马克思主义史学观展开评析。该课程有助于人们坚信人类社会全球化的未来,客观看待当今全球化的困境和危机,进一步认同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核心的新型全球化构建。  相似文献   

14.
经过数十年的积淀,在中国学术界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风格的“人大学派”。“人大学派”是兼具师承性、地域性和问题性的综合性学术共同体;“人大学派”是一个文化概念,它是学术共同体逐渐创造,并自觉发展和维系的精神气质和文化模式;“人大学派”和而不同、异而相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当今世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治理理念和具体实践。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有着坚实而丰富的理论基础,它是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是中华传统"和合文化"价值的当代转化。理论是实践的先导。共建"一带一路"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实践,经过几年的攻坚克难、勇于推进,取得了丰硕成果,展现了强大生命力和吸引力。共建"一带一路"顺应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内在要求;彰显了同舟共济、权责共担的命运共同体意识;促进了人类不同文明之间的包容互鉴、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6.
国际奥委会将“更团结”加入奥林匹克格言,旨在通过体育鼓励全球更加团结,这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不谋而合。研究运用系统性文献回顾法和内容分析法进行归纳、梳理。研究表明:新格言是全球意识形态极化下,奥林匹克运动自身发展的需要与新冠肺炎疫情造成世界割裂的特殊背景下逐步形成的,是奥林匹克运动在百年历史不断发展过程中的传承与展望,是塑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独特价值需求。奥林匹克新格言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源头思想、文化价值、目标结果等方面有很多理论上的契合,剖析二者的理论契合基础,解读新格言的时代价值,认清现实意义,为更好宣扬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践行奥林匹克新格言精神,举办一届更团结的冬奥会提供理论与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17.
对人类与环境关系的认识,经历了从“环境决定论”到“文化生态学”的发展历程。文化生态学的研究,为明晰文化生态保护区的保护对象和内容提供了思路,确立了文化生态保护的主要内容,从而区别于常规的单项非遗项目保护。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而区域文化的认同往往是国族认同的基础;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从总体上激活族群的历史记忆、维护平等互利的族群生态,通过文化资源转化、文化交流,促进我群和他群的相互理解、彼此尊重,共享资源环境和文化,从而促进“多元一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塑造。  相似文献   

18.
卜鹏  刘会洲 《科技信息》2012,(1):670-672
“依法治国”与“以人为本”是协调统一的。法治是源于人类对自身的存在、价值和命运的一种制度安排,“以人为本”则是深藏在它背后决定其发展方向和命运的最高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19.
城市型、应用型大学发展来华留学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培养知华、友华、亲华的高素质来华留学人才,能很好地提升城市型、应用型大学的国际影响力,促进学校的建设与发展,为所在城市国际化进程作贡献。通过分析北京联合大学在来华留学教育方面的优势和不足,提出了"明确办学定位、突显办学特色,深化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健全管理机制、实施趋同管理"等思考意见,以期进一步探讨和完善城市型、应用型大学来华留学教育服务体系,提升办学水平,培养高素质来华留学人才。  相似文献   

20.
自国家提出建设技能型社会以来,职业院校作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体现了职业院校的使命担当。当前职业院校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仍存在若干问题,一是外部社会大环境对技能人才存在偏见认识;二是多元育人主体尚未形成,企业参与学校技能人才培养深度不够;三是职业院校学生本身存在学习动力不强、学习效果不佳等因素。为此笔者提出了全社会要形成“崇尚技能”的外部社会环境、加强对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发挥继续教育对企业职工的职后技能培训等措施,提升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技能型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