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当前新建本科院校和独立学院向应用型高校转型的过程中,应用型人才培养是关键,针对这类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结合广西部分地方高校协同创新培养应用型经济与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实践,提出经管类专业协同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五个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校内教学协同创新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校地协同创新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校企协同创新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校校协同创新模式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国际合作协同创新模式。  相似文献   

2.
针对目前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普遍存在的供需脱节、实践技能不足、办学条件欠缺等问题,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建设过程中,充分引入社会力量、企业力量、政府力量,大力开展校企、校地、校校之间的协同育人,在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构建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强化人才培养的过程管理、提升人才培养建设成效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有益的尝试与探索.  相似文献   

3.
构建"校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机制,是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途径之一,也是高等教育适应现代社会和市场需求,加强高校间协同创新的重要举措。以泉州师范学院牵头联办服装学院的实践为例,分析了"校校企"合作联合培养人才的背景、意义和运行模式,为地方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上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4.
开展协同创新是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自身发展的重要途径,以高校为基础的协同创新组织建设应由目标协同建设、操作协同建设和管理协同建设三个部分构成,并通过转变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改革与跨学科建设等方式,为高校参与协同创新提供基本保障。  相似文献   

5.
王智勇 《科技信息》2014,(10):28-29
高校协同创新的核心是提升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在协同创新的视野中,当前高校积极推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应该突出多主体人才培养。多主体人才培养对于解决现有人才培养的相关难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高校协同创新中心是推动学生从象牙塔走出来的有效载体,更是培养高校青年创新人才的良好介质。该文阐述了青年创新人才的内涵与特征,基于协同创新中心的视角分析了高校青年创新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障碍,设计出高校协同创新中心推进青年创新人才培养的路径。  相似文献   

7.
高等学校担负着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历史使命,通过剖析当前制约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瓶颈,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为例,探讨其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始终保持气象行业特色,面向国家、行业的重大创新需求,建立"开放、集成、高效"的局校协同机制,通过实施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师资队伍水平、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特色课程体系等举措,提高了创新人才培养质量,为气象科技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8.
大力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是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内在要求,也为高校产学研合作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当前我国一些地方高校办学实力相对落后,高校间存在地区差异,一些地方高校的管理体制存在照搬照抄现象,为此应在国家协同创新战略引领下,广泛开展校校合作、校所合作、校企合作等,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将社会资源转化为学校发展的动力,以产学研合作推动高校不断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发展壮大。  相似文献   

9.
充分利用与火箭军士官学校同城的地理优势,校军合作建立共享型协同育人共同体,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并实践基于校军协同的高素质专业技术士官人才培养体系,培养满足部队需要、专业技术能力强且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专业技术士官人才。  相似文献   

10.
全面推进协同创新已经成为地方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通过分析目前地方高校协同创新发展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地方本科院校在新形势下的人才培养路径。韶关学院以信息科学与技术领域为突破口,通过一系列协同创新实践改革,逐步形成与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开展深度合作,拥有自身学科专业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人才培养模式转变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1.
科学发展观是协同创新的理论指导,协同创新是地方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手段,也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与相关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开展协同创新,是地方高校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2.
当前经济全球化时代背景下,创新型人才被各国视为重要的战略资源。为大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协同创新是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但目前在我国人才协同培养过程中各主体仍然存在各种量增效低的问题。高校人才培养协同创新体系设计中表现出生物学上的共生关系特性,因此运用共生理论探讨高校、科研机构、企业以及政府之间的共生关系,通过对共生单元、共生环境、共生模式分析,试图优化高校人才协同培养共生模式,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和质量。  相似文献   

13.
高校协同创新是指高校与科研机构、企业、政府之间,围绕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和各行业关键技术,投入各自优势资源,合作攻关,力求取得重大突破的创新性活动。高校协同创新具备动态性、多元性、融合性、持续性的特点。要改进高校协同创新,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必须做到以下三点:创建良好的协同创新组织方式、培养协同创新的思想观念、形成良好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  相似文献   

14.
自去年胡锦涛同志在清华百年校庆上发表讲话以来,“协同创新”备受各方关注。为了贯彻落实总书记讲话,教育部一直在认真谋划、积极部署协同创新工作。前不久,教育部、财政部决定启动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即“2011计划”),标志着“推进协同创新,提升高校创新能力,支撑高等教育全面发展”已经从理念宣传转入贯彻实施阶段。北京科技大学党委书记罗维东教授认为,抓好协同创新工作首先要正确把握协同创新的内涵和特点,突出抓好队伍建设和需求引领,既要协调好校内教学、科研等各种资源,围绕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这一主线,服务于创新型人才培养,又要找准自身在国家、区域、行业技术创新体系中的定位,因校制宜,最大限度地发挥高校科技支撑和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15.
2012年8月1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两校一所")联合举行"量子物质科学协同创新中心"培育启动仪式。"量子物质科学协同创新中心"是首个由高校和科研院所联合培育的协同创  相似文献   

16.
地方高校培育办学特色是国家政策性要求也是自我发展的现实需要。以创新校地相融办学模式来培育办学特色,不仅是地方高校与地方合作方式的一次重要突破,还因为校地相融办学模式对办学特色四种属性的充分满足,使得校地相融办学模式在办学特色的培育上具有创新意义。通过开放办学体制、开放投入机制、开放人才培养、开放科研服务以及建立评估制度,地方高校能够依靠创新校地相融办学模式有效培育办学特色。  相似文献   

17.
该文利用高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对人才参与共同培养,建立培养与就业互相促进的长效机制,以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校企协同合作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建立是为了弥补我国高校现行教育体系中存在的创新能力薄弱、实践能力不强等方面的诸多不足。校企协同合作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校企协同合作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建成有利于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也为教育改革的进行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校企融合协同育人机制作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我们不断创新与探索,促进产教融合的可持续发展,但不少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存在不匹配的问题。因此,需要校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创新机制进行创新。该文从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意义、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创新校企融合协同育人机制,以期为相关高职院校、企业提供参考资料,让校企合作持续深化。  相似文献   

19.
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是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地方农业类院校应抓住“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机遇,以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抓手,通过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创新创业导师制、协同育人实践平台建设等措施构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将创新创业理念融入到专业建设中,全方位提高本科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科技发展需要的综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20.
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是高校和企业达到双臝的必然选择。提出要确定校企协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以校企共建的现代化应用型教学体系为根本、加强实践型双师型师资建设、培养订单式人才等构建措施。提出融合校企文化是校企协同人才培养的文化保障、构建校企共同遵守的规章是校企协同人才培养的制度保障、以法律规制的形式促进校企协同人才培养的法律保障,建立培养与就业互相促进的长效机制,培育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