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方高校管理类人才的培养与经济、社会和企业发展需求存在较大的矛盾,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迫在眉睫。在协同创新下,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以能力培养为中心,进行教学团队建设、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教学方法手段、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教学管理机制等方面的改革,以提高地方高校管理类人才培养质量,显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2.
"2011计划"的实施,为地方高校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地方高校开展协同创新将面临对协同创新的认识方面、缺乏领军人物、协同创新能力不足、体制机制滞后等困难。地方高校应加强统筹规划,精心培育领军人物,推动体制机制改革,营造有利于协同创新的外部环境,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创新模式,提升协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3.
以河北省为例,模拟了我国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协同创新演化动态过程,构建了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协同发展系统,为客观评价我国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供了理论支撑。创新之处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在研究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中纳入协同创新因素;二是构建了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协同发展系统,制定出协同创新机制。在协同创新视角下,提出以下政策建议:增强省外政治需求协同、资源配置协同、国际竞争协同和持续发展协同;增强省内政治需求协同、社会需求系统、共性需求协同和个性需求协同;加强沟通交流互帮、政策空间互惠、举措立体互动和绩效多元互检。  相似文献   

4.
以河北省为例,模拟了我国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协同创新演化动态过程,构建了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协同发展系统,为客观评价我国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供了理论支撑。创新之处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在研究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中纳入协同创新因素;二是构建了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协同发展系统,制定出协同创新机制。在协同创新视角下,提出以下政策建议:增强省外政治需求协同、资源配置协同、国际竞争协同和持续发展协同;增强省内政治需求协同、社会需求系统、共性需求协同和个性需求协同;加强沟通交流互帮、政策空间互惠、举措立体互动和绩效多元互检。  相似文献   

5.
新时期的地方高校由于研究生教育全面收费、职业化转型等压力迫切需要寻求一条新的研究生教育发展路径.地方高校可以通过协同创新提高研究生的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的水平以及服务区域经济的能力.但是走协同创新的道路还面临着政府引导不力、学校产学研合作相关策略不健全、企业协同创新意识不强、其他社会组织参与积极性不高等困境,所以要从政府、企业以及其他社会组织方面构建良好的外部环境,从高校层面构建健康完善的内部平台,促使各个主体通力合作,促进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的协同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6.
"2011计划"的实施为地方高校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与传统科技创新模式相比,协同创新在创新导向、服务方式、组织形式、绩效评价上有较大的变化。地方高校在推进协同创新战略过程中,要处理好培育与认定、牵头单位与协同单位、中心建设与高校整体发展的关系,建设协同创新中心,要优先从机制体制改革、提高创新培养能力、加快校级协同创新中心培育、与区域经济深度融合等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7.
高等院校科研管理工作直接影响着创新人才的培养和社会发展水平。随着国家"2011计划"的实施,将引导大学科研加强协同创新的力度。科研管理在"2011计划"中应做到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建立具有专业特色的导向机制,注重利用知识产权进行过程管理。在利用协同创新方式改变科研管理模式的时候要从战略层面上推动知识产权的实施,加强高校与外部之间的协同管理,完善高校内部学科间的科研协同管理,注重机构组织建设和科研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8.
地方高校在协同创新中的定位与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提升协同创新能力应坚持“国家需求、区域特色”的基本定位,坚持“统筹部署、先行先试”的实施原则,探索“嵌入式”跨学科协同创新团队模式,构建“人才学术特区”式协同创新机制等,从而推动地方高校实现科学发展新跨越。  相似文献   

9.
协同创新:提高地方高校社会服务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追溯高校社会服务渊源并厘清其概念与内涵,分析制约地方高校社会服务能力施展的原因,回望我国协同创新的提出及总目标,明确地方高校在协同创新中的角色,从政府、高校和教师3方面提出了提高社会服务能力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
协同创新:高校提升创新能力的战略选择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资源分散成为抑制国家自主创新的主要因素,由此引发科技创新实体间的相互封闭,协同创新成为解决科技创新结构性矛盾的重要手段。高校已具有参与协同创新的重要基础,协同创新成为高校提升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高校参与协同创新需要在学科间协同创新、校企间协同创新、协同创新联盟以及教育与科研活动协同创新等方面有所突破。  相似文献   

11.
我国高等教育已从规模扩张进入内涵提升的新阶段,这就要求高等学校注重提高质量、彰显特色、优化结构。高校协同创新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针对创新主体多元、要素多元、利益多元的实际提出的,协同的程度直接影响创新绩效,影响高校的生存与发展。协同创新的本质是制度创新(或者说是创新方式的创新),即由"单兵作战"转向"整体联动",由"独奏曲"转向"协奏曲";高校协同创新的哲学基础是体现事物普遍联系的系统哲学,其前范式是协同制造。在高校协同创新过程中,要避免只强调知识的生产、利用和传播而忽视生态环境的保护、人的发展与社会和谐,应坚持以人为本、三维考核、效益最优及差异化等原则,以保障其正确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2.
高校对口支援需要综合政策、各高校发展实际及支援发展的内在规律,选择合理发展机制,不断优化各项举措,突破发展瓶颈。重点在于以协同创新理念构建高校战略联盟体,扩大支援发展的深度和广度,通过政策法规等明确各方责任,以更好地协调各方高教资源,促进区域高等教育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3.
创新2.0和协同创新是信息化时代和大科学时代科技创新发展的必然趋势。运用创新2.0和协同创新的理论内涵,论述了创新2.0背景下协同创新的各主体及其作用、各创新主体之间的关系,分析了协同创新主体参与协同创新的过程及各主体在其中的作用,最后提出应建立各主体尤其是用户参与协同创新的平台,从而将创新主体的创新能力转为创新实践。  相似文献   

14.
中国正处于区域协同蓬勃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各类智库在区域协同创新中的作用,这为地方高校智库参与区域协同创新提供了广阔的政策与发展空间。地方高校智库参与区域协同创新,要从地方高校属性和资源优势入手,确立高校智库的战略和服务定位,以区域资政服务需求,确立高校智库的功能定位。此外,地方高校智库还要以打造研究共同体、完善组织保障机制、优化协同创新机制等方式,打造高端化智库品牌,推动地方高校智库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地方普通高校的协同创新团队构建为切入点,通过协同创新团队与传统科研团队的差异分析,架构适合地方普通高校科研团队运行的有效机制,力求使作为高等教育体系重要主体的地方普通高校在"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实施中成为开创国家自主创新新局面的强大推动力。  相似文献   

16.
王良 《创新科技》2016,(5):56-58
本文从高校开展创业教育体系的意义出发,设想构建四位一体高校创业人才培养的新思路,形成四位一体的创业服务体系,为推动大学生创业服务,为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开辟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在国家政策导向下,协同创新引起了高校及社会的高度关注和广泛讨论。高校协同创新存在着主体需求不同,体制壁垒过多,学术评价不够合理,管理方式因循守旧等诸多问题,限制了协同创新的进一步拓展和提升。推进高校协同创新要体制改革先行,坚持循序渐进,加强政府引导,维护学术公平。  相似文献   

18.
以4所建成国家级、省部级协同创新中心的高校为研究对象,采用多重案例研究方法,着重探讨不同类型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的结构特征,并基于此挖掘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的建构过程。研究援引网络理论与协同理论揭示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的有效建构,意在基于高校创新的独特情境深入理解协同创新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9.
协同创新中心,是我国高校广泛开展产学研合作,提高创新能力的重要平台。深入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的发展演化规律对于指导实践,推动协同创新意义重大。根据生命周期理论,协同创新中心的生命周期可分为酝酿准备、组建形成、磨合震荡、规范运作、衰退老化5个阶段。将生命周期理论应用于高校协同创新中心,构建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生命周期模型,划分成长阶段、提炼阶段共性,有助于对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的成长机理进行深入认识,并为高校筹建协同创新中心提供一定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20.
创新2.0和协同创新是信息化时代和大科学时代科技创新发展的必然趋势。运用创新2.0和协同创新的理论内涵,论述了创新2.0背景下协同创新的各主体及其作用、各创新主体之间的关系,分析了协同创新主体参与协同创新的过程及各主体在其中的作用,最后提出应建立各主体尤其是用户参与协同创新的平台,从而将创新主体的创新能力转为创新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