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基于人的“需求层次”理论的“宜居城市”评价指标初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朱鹏  姚亦锋  张培刚 《河南科学》2006,24(1):134-137
“宜居城市”是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出现的崭新的概念,并且许多城市都把它作为城市发展的目标,然而人们对于其内涵及评价的指标研究却很少.文章在总结一系列相关概念的基础上,阐述了“宜居城市”的内涵;进而总结和评述了国内外在城市人居环境评价方面的指标体系;最后介绍了马斯洛的人的“需求层次”理论,并从人的五个需求层次角度出发,提出了评价宜居城市的一系列属性指标.  相似文献   

2.
2005年1月,国务院批复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时,首次在中央人民政府文件中出现“宜居城市”的理念.“宜居城市”的概念,比较准确地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内涵,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抓到了关键.“宜居城市”指标体系共有6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用模糊数学原理,得到了宜居城市水平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模型.  相似文献   

3.
生活便利度是评价宜居城市与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指标.POI作为代表性的空间点状数据,为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分布及其便利度评价提供了新的方法.基于苏南4市2018年的POI数据,构建8项准则层、28项指标层的城市生活便利度评价体系.研究结果表明:日常购物、教育设施、交通设施、医疗设施等因素对城市生活便利度指数影响较大;苏南城市生活便利度由高到低依次为苏州市0.96、南京市0.95、无锡市0.85、常州市0.82,呈现典型的经济指向与行政关系指向;苏南城市生活服务设施均呈现显著的“集聚-分散”态势,但“中心-外围”结构呈分异的布局模式.  相似文献   

4.
基于直觉模糊理论的安徽省生态宜居城市评价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安徽省主要城市的生态宜居性做研究比较,为生态宜居城市建设提供参考依据。首先从经济发展、基础建设、生态环境和社会民生等4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直觉模糊理论构建生态宜居城市评价模型,采用直觉模糊熵计算指标权重;然后通过采集安徽省16个城市2013—2016年的指标数据进行实例验证,得出安徽省主要城市的生态宜居性排名;最后由评价结果分析出空气质量优良率、第三产业占全市GDP比重等指标在宜居城市评价中贡献率较大,并给出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5.
李皓 《科技潮》2009,(8):46-47
建“宜居城市”是眼下流行的话题。但什么样的城市才“宜居”?国际上有没有公认的“宜居城市”(livable city)评价标准?中国有没有自己的考核指标来评价“宜居”?为解答这3个问题.笔者查到了有关“宜居城市“的概念归纳、评价标准和方向指引。  相似文献   

6.
南阳市宜居城市建设发展策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宜居城市概念的基础构建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客观评价和主观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引入城市宜居性综合指数,从城市自身发展基础和居民感受两个角度对南阳市城市宜居性进行评价,得出南阳市区整体宜居性水平较好,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公交状况满意度、居民就业、公共空间建设等是宜居城市建设的薄弱方面,并提出了南阳市宜居城市建设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7.
城市的宜居性是当代城市竞争力评价的重要参考标准,也是21世纪被广泛认知的"城市观".本文基于主成分分析法,以淮海经济区20座城市为研究对象,从五个方面构建了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利用MATLAB软件对淮海经济区各城市的"宜居性"进行综合测评.结果表明环境优美度、生活便利度、经济富裕度在城市宜居性评价中贡献率最大;现阶段徐州市是淮海经济区最宜居的城市.最后,对测评反映的宜居城市建设中的问题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和提高城市运行效率.  相似文献   

8.
随着城市问题日益严重,宜居成为近年来相关学科的研究热点,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促进了生态宜居城市的研究。以安徽省地级市为例,根据生态宜居城市内涵构建生态宜居度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选取的22个指标进行数据收集和计算,得出安徽省地级市的生态宜居度综合评价值。根据当前存在的问题和计算的结果,分析区域差异和原因。  相似文献   

9.
建设可持续的生态宜居城市,是当前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进行生态宜居城市评价,对生态宜居城市的建设方向与发展趋势具有重要引导作用。从经济发展、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社会民生方面,构建城市生态宜居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运用物元分析法构建评价模型,对贵州省贵阳市2005~2015年生态宜居城市建设进行评价。研究表明:2005~2015年,贵阳市生态宜居水平大幅提升,实现从"不宜居"到"理想宜居"的发展转变,但2015年"理想宜居"等级不稳定;制约贵阳市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的关键因素是城市道路面积不足,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较低,对生态环境的改造与保护投入不足。物元模型不仅能够得到研究对象的综合质量信息,还可以揭示单项指标的分异信息,适用于生态宜居城市的评价。  相似文献   

10.
在宜居城市内涵探讨的基础上,选取经济发展水平、生态环境质量、社会文明程度、生活方便程度和基础设施建设五个方面,构建宜居性指标评价体系.以省会城市及直辖城市为研究对象,采用AHP决策分析方法,对我国主要城市的宜居性进行评价.得出我国宜居性城市分布不均衡,其地理位置、经济发展和教育水平等方面对城市的宜居性有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1.
 2018年宜居城市研究持续获得国内的广泛关注。盘点了在城市宜居性因素研究、宜居城市建设与实践、宜居城市的评价、宜居城市理论探讨等方面取得新进展;总结了中国响应生态文明和谐宜居城市建设战略,在围绕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等方面开展了全方位的实践探索,提出了宜居城市的建设朝着实证化、具体化、精细化方向迈进。  相似文献   

12.
中心城市体系建设及河南省的战略选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占仓  蔡建霞 《河南科学》2010,28(9):1189-1193
伴随经济全球化,中心城市在各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重要.研究认为,中心城市具有就业、居住、要素集聚、支撑发展和辐射带动五大经济学功能.河南省已经处在城镇化高速推进期,中心城市体系建设面临重要任务:建设郑汴都市区,推动中原城市群健康发展,建设新型城镇体系和特色产业城市、宜居城市.同时,要充分认识到中心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战略意义,建设郑汴都市区是河南省中心城市体系建设的突破口,河南省中心城市体系建设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  相似文献   

13.
银川平原城市竞争力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马俊成  段汉明 《河南科学》2012,30(6):789-792
考察了银川平原现状,对银川平原城市竞争力进行实证研究,在确立城市竞争力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综合评价方法中的均方差法对银川平原城市竞争力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银川平原各城市竞争力强弱明显,表现出一定的层次梯度,资源型和新兴工业城市排名靠前.  相似文献   

14.
通过构建13项指标的城市公用设施指标体系的比较分析,对银川市城市公用设施水平现状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升银川市公用设施竞争力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和措施,包括建设完善的城市供排水和污水处理系统,建设城市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和信息网络,建设安全、稳定、高效能源供应体系,加快城市生态系统建设,完善城市及其社区的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以银川城镇群为整体、统筹规划公用设施建设,深化城市公用设施建设的投融资体制改革,提高公共服务供给的效率和水平.  相似文献   

15.
宜居城市是近年来我国城市建设的新方向,但目前对宜居城市的定义和内容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宜居城市具有复杂的内涵,打造宜居城市需要多方面的配合。本文以秦皇岛市为宜居城市现设对象,分析其在宜居建设发展道路上已具有的优势和潜力,同时提出城市宜居建设过程中的制约性条件。  相似文献   

16.
《园冶》思想中具有极强的环境营造和审美意识,“天人合一”是我国传统人居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借体宜”“意境”等内容既是我国古典园林设计的关键技法,同时又成为古典文化中环境审美的最高评价标准.然而,《园冶》这种基于人居环境的视角长期以来并不被重视.以快速城市化背景下中小城市绿化建设为研究着力点,分析了当下中小城市在城市绿化建设中的优势和劣势,阐述了《园冶》中的经典理念对中小城市绿化建设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应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对宁夏回族自治区18个市县2006—2010年区域生态效率进行评价.结果表明:2006—2010年宁夏生态效率总体水平低、内部差异大、呈波动变化,灵武市、盐池县、彭阳县持续上升,吴忠市和青铜峡市持续下降,其他13个市县先升后降;2006年较2010年除银川市各市县生态效率均好转,空间上呈阶梯状分布,北部地区高于中部地区高于南部地区.  相似文献   

18.
生态河道建设是目前城市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建设人水和谐的河道生态系统,打造水生态良好、水景观优美、水文化丰富的亲水型宜居城市已成为许多城市的发展目标。就河道生态建设的现状、必要性、原则以及几种设计方案进行了一些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9.
在明确了现代宣居生态城市的标准和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晋中市发展生态宜居城市具有的条件和面对的挑战。如何趋利避害,更好地实现晋中市向现代宜居生态市转变,提出了“实施三大战略、优化三大布局、推进五大工程”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