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双循环发展格局下,基于构建世界科技强国的创新生态系统观,剖析长三角区域科技创新协同发展的内涵与定位;从创新主体、要素、载体、开放、环境的协同,完善“政产学研金介贸用”八位一体高度融合的区域科技创新共同体。采用文献调研法和案例分析法等方法,结合特拉维夫、新加坡、伦敦、东京、纽约和波恩的区域创新一体化实践,梳理和总结开放式的创新链协同、多形态的要素链协同、创融结合的资源链协同、空间优化的产业链协同、政府主导的治理链协同和组织助力的区域传播协同的特色;进而提出促进长三角区域科技创新协同发展的创新链、要素链、资源链、产业链、治理链和科技传播链动力循环机制。  相似文献   

2.
长三角科技协同创新对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该文利用长三角地区之间创新合作的数据构建区域科技协同创新指标,主要采用地区之间论文和专利合作的数据,分析长三角地区间科技协同创新时空演变特征.研究发现:1) 长三角区域科技协同创新指数基本呈现波动中上升的态势,且程度在逐步加深.2) 长三角区域创新合作网络化趋势明显,且正在从单中心的合作网络转变为多中心的合作网络.核心城市往往在多个细分领域具有比较优势,但非核心城市优势往往聚焦于某个领域.3) 长三角其他三省依托上海的优势创新资源进行创新,上海的创新外溢促进了长三角地区的专利合作.4) 论文合作度增长较快,主要是由高质量的一区论文合作增长为主,对于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可以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从区域之间的比较来看,可以看出江浙沪三个地区的合作较为紧密,而安徽省与其他地区的合作程度较低.5) 长三角的创新合作主要可能仍以横向合作为主,其中论文合作以横向合作为主,专利合作以纵向合作为主.6) 长三角一体化扩容对区域协同创新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并且对高质量的发明专利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3.
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之间存在协同作用关系,二者的协同度是衡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关键指标。对安徽省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发展协同度测度结果表明:目前安徽省经济发展已经呈现良性态势,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已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但还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在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构建全域协同发展机制、提升人力资本发展水平、构建全域人力资本共享机制及科技创新共同体,将有助于安徽省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协同发展,从而促进安徽省全域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4.
将科技中介组织与区域创新主体协同发展评价指标分为科技中介组织与政府、企业、大学及科研机构协同发展的四个二级指标,建立了科技中介与区域创新主体协同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并构建了科技中介与区域创新主体协同发展综合模糊评价模型。  相似文献   

5.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长三角区域科技资源协同创新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创新券政策作为促进科技资源共享的重要政策,在区域科技创新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各地创新券大多数都仅限于在本地使用,科技资源的跨区域共享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本文分析提出几种跨区域兑现创新劵的方式,以期为促进长三角科技资源一体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探索了长三角科创圈区域科技创新治理的路径。分析表明,以上海为龙头,南京、杭州、合肥等城市为骨干,加快打造长三角科创圈,共同构建技术转移服务机制、科技金融服务机制、创新资源共享机制、科技园区合作机制、创新环境保障机制等,有利于更好地形成科创产业深度融合的创新共同体治理机制、更快提升长三角创新治理能力,为中国区域创新一体化率先探索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7.
正6月6日,在2020长三角一体化(网上)创新成果展开幕式上,浙江省科技信息研究院联合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江苏省科技情报研究所和安徽省科技情报研究所共同发布了《2020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数》报告。指数报告显示,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总指数从2011年的100.00分(基期)增长至2019年的204.16分,较2011年翻一番。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水平稳步提升,发展势头良好。  相似文献   

8.
《今日科技》2023,(4):64-66
<正>近日,浙江省科技信息研究院联合上海市科学研究所、江苏省科技情报研究所(江苏省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安徽省科技情报研究所(安徽省科技档案馆)共同发布《2022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数》(以下简称“报告”),这也是三省一市4家科技智库第4次共同发布该指数报告。报告以提升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策源力、支撑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为评价对象,  相似文献   

9.
<正>探索区域协同示范,推进长三角创新生态建设实践区;打造沪通跨江创新联合体、建设长三角科技创新生态实践区示范点,推动"嘉宝昆太"创新生态协同示范;探索长三角技术转移服务协同机制,探讨上海闵行、浙江、宁波、江苏苏南等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联动。对接国家战略,上海市在2018年努力加快构建长三角区域创新共同体,推进跨区域、跨领域的科技合作与交流;持续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交流,拓展全  相似文献   

10.
正孵化器也是企业,企业的终极目标是赢利,但孵化器企业和普通商业企业有一个重大区别,就是并不追求短期盈利,反而是追求先投入再回报,以获取更大的长线稳定收益。自2018年11月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长三角三省一市在积极寻找新的着力点以实现一体化发展的内涵向纵深推进,协同创新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019年中共中央发布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构建科技创新共同体。作为协同创新的新形式和新理念,科技创新共同体的提出为长三角区域科技创  相似文献   

11.
耿美 《安徽科技》2022,(10):28-30
大型科学(科研)仪器(以下简称大型仪器)是重要的科技资源,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基础。2019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加强协同创新产业体系建设,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区域创新共同体,加快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优化升级,推动大型科研仪器等科技资源合理流动与开放共享。科技部随即编制印发《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发展规划》,将推动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与合理流动作为推动创新资源开放共享和高效配置、构建开放融合的创新生态环境的重要内容。本文在梳理、分析长三角地区大型仪器开放共享奖补政策的基础上,提出进一步促进区域大型仪器共享利用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正在长三角一体化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之际,近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一市签署《长三角地区加快构建区域创新共同体战略合作协议》,开启长三角区域创新共同体建设新阶段,共同推进"一个聚力、三个联动、一个接轨",即聚力服务国家战略,合力推进国家重大科技创新任务;实现创新计划、成果转化、创业品牌联动;通过空间接轨,共同构建长三角创新创业  相似文献   

13.
区域一体化日益成为旅游经济增长的重要诉求,对驱动旅游高质量发展具有深刻意义.本文基于2002—2019年中国21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通过构建双重差分模型(DID)实证检验了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政策对旅游经济增长的影响,并对其作用机制展开探析.研究发现:(1)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政策能显著促进旅游经济增长,且经过PSM-DID检验、安慰剂检验等之后,结论依然成立;(2)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政策的旅游经济效应具有即时性、异质性特征,在政策实施当期便能发挥效益,且对核心城市旅游经济的影响程度明显高于非核心城市;(3)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政策能通过技术创新、产业集聚、产业结构升级等传导路径促进旅游经济发展,且通过旅游产业集聚影响旅游经济增长的正向效应最大,科技创新次之,产业结构升级最小.  相似文献   

14.
正近年来,上海、浙江、江苏、安徽四地科技部门聚焦国家战略和长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加强顶层设计,以构建协同创新网络为主线,以合力打造重大创新载体为重点,以技术转移体系建设为突破口,创新资源开放共享新机制,持续深入推进联合攻关,完善科技合作新机制,推动长三角科技创新协同发展,着力构建长三角区域创新共同体。一、做法与成效1.建立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联席会议制度2003年,沪、苏、浙两省一市人民政府正式签署《沪  相似文献   

15.
周轶 《今日科技》2023,(2):48-49
<正>以科技创新“关键变量”催生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嘉善不断深化区域、产研、要素、机制“四协同”,持续奏响创新引领“双示范”建设的“最强音”。近年来,嘉善县抢抓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战略机遇,聚焦创新链产业链“双链融合”,全力构建以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生态体系,形成了“开放协同创新”的嘉善模式。2022年,该县蝉联省“科技创新鼎”,连续两届被省委、省政府评为市县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优秀单位。  相似文献   

16.
正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创新能力较强的区域之一,长三角科技创新资源种类丰富,区域创新网络初步形成,科技向产业转化经验丰富,在科技创新领域推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已具备了良好基础。近期,长三角三省一市签署了《共同创建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的框架协议》,意味着长三角正形成新一轮的"技术升级潮",各区域通过强化创新优势与合作基础,搭建起大协作、网络化的创新联合平台,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能量。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阐述了分析区域创新现状与模式,对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基于对四川省获科技进步奖项目的分析,运用文本挖掘与社会网络分析法对四川省的区域开放协同创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四川开放协同创新中政府、企业、高校、研究机构、医院5大主体间的多边合作逐步加强,其中企业始终保持主导地位,高校企业、产学研、研究机构企业合作项目较多且趋势良好;区域开放协同创新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成都平原、川南、攀西、川东北、川西北经济区,城市开放协同创新格局呈“核心-边缘”分布特征;四川形成了全省、各经济区“大小”日益复杂的开放协同创新网络,其中成都长期保持网络中心地位,次级网络中心则在成都平原、川南、攀西和川东北经济区动态变化。最后提出统筹规划布局多个区域创新中心、优化区域开放协同创新网络、构建良好创新生态系统、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等建议。  相似文献   

18.
<正>自2017年底以来,嘉定按照中央关于推进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战略部署,以及长三角主要领导座谈会提出的"在长三角地区率先构建我国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要求,全力做深做实区域合作,与苏州市共同打造"嘉昆太"协同创新核心圈,和温州市合力打造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深度融合示范区,以点对点合作、项目化推进方式,全方位  相似文献   

19.
正全力推进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和长三角资源平台建设,有力支撑长三角区域科技创新发展。推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是党中央部署的国家重大发展战略。2020年3月,科技部、财政部出台了《关于推进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的总体方案》,明确提出聚焦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布局建设综合性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为提升区域整体发展能力和协同创新能力提供综合性、引领性支撑。  相似文献   

20.
基于三螺旋理论,构建区域创新主体间要素耦合协同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同度测度模型实证分析山西省2001—2015年区域创新主体间要素耦合协同状况.研究表明,山西省三大创新主体综合发展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创新主体间要素耦合协同度较低,经历了中度耦合失谐—轻度耦合失谐—濒临耦合失谐三个阶段,正处于耦合创新的成长阶段,并向稳定阶段演进.基于此,提出了增强山西省区域创新主体间要素耦合协同效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