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2015年世界人体彩绘艺术节在奥地利南部珀特沙赫举行。艺术家们从大自然以及神话故事中获取灵感,并用废弃的原料在人体上绘画,借助荒诞的服饰、面具和其他饰品来展示他们高超的技艺。世界人体彩绘艺术节于1998年创立,是人体彩绘文化中最盛大的活动之一。每年都会吸引世界各地最优秀的人体彩绘艺术家和模特前来参与角逐比赛。  相似文献   

2.
人体彩绘     
人体彩绘是广泛存在于全世界的、以绘画艺术与人体艺术相结合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是艺术家借鉴和模拟文身的效果,在人类躯体上重新开始的更高起点、更高层次上的创造。用特殊颜料在模特身上  相似文献   

3.
<正>意大利人体彩绘大师斯托特不久前创作出一只奇特的"变色龙"。但如果仔细看这条十分逼真的"变色龙"就会发现"它"是由两名模特儿组成。年仅37岁的斯托特擅长以人体配合水溶性油漆模仿各种动物的形态。他这次花了6个小时,在两名女性裸体模特身上作画,再安排两人以特别姿势拍照,拍出的效果几可乱真。此外,斯托特以往的人体彩绘作品包括青蛙、鹦鹉等,但以此次设计最复杂,效果也最令人震撼  相似文献   

4.
<正>艺术家在皮肤上巧妙利用青色、紫红色、黄色以及绿色等颜色进行绘画创作,使人体彩绘将模特融入周围环境中,达到欺骗人类视觉奇观效果。  相似文献   

5.
<正>以人体为画布,在皮肤上巧妙利用青色、紫红色、黄色以及绿色等颜色进行绘画创作,通过人体彩绘将模特融入周围环境中,达到"欺骗"视觉奇观效果。  相似文献   

6.
《科学大观园》2015,(6):2-3
<正>来自英国西部港口城市布里斯托尔的32岁人体彩绘艺术家凯特.迪恩,通过在模特身上创作栩栩如生的鸟类造型彩绘画,展现了人们生活中一些重要阶段。人们生活中结婚、生子、抚养孩子到孩子离家独立生活等重要阶段都被一一展现。其作品中,一只鸟用嘴叼着一个布兜,里面有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儿,而另外一些作品中还展现了人类亲密关系中所蕴含的幸福时刻。  相似文献   

7.
基因炸弹     
(接上期) 2015年11月20日,雨 莎维尔的叫什么"把房梁偷了,换成柱子"(据说是一句中国成语)的办法成功了.她用我在互联网上找到的什么非洲黑猩猩、亚美尼亚猿猴之类的DNA图谱替换了部分人类的DNA.由于猿猴的基因89%与人类相同,所以从图谱上很难加以区分.这一行动造成灾难性后果,由基因比较产生的种族基因目标消失了,"着色"工作陷入全面瘫痪,潘氏官员真要被气疯了.莎维尔说,专家也没发现突然出现这一情况的原因,上面可能在考虑重新安排一次DNA基因计算机处理工作.这一破坏导致除了要再耗费数十万美元以外,还要拖慢整个米洛森·潘计划的进程.  相似文献   

8.
澳大利亚墨尔本市皇家理工大学的教授别出新意,运用真人模特教授人体解剖课程。据悉,迪亚兹教授与5名艺术系的学生合作,在模特身上利用人体彩绘的形式画出人体内部的构造。相对于毫无生命的塑胶模特,真人模特给予了学生更强烈的视觉效果。这些学生花费了约20小时的时间,在真人模特身上描绘出细致的骨骼及肌肉线条。之后模特还来到室外进行展示,吸引不少行人的眼球。模特在课程中会收紧肌肉,结合人体彩绘,让学生们对人体结  相似文献   

9.
<正>生活的酸甜苦辣,每个人都需要客观面对,既不盲从,也不迷失,活出一种心平气和的人文情怀,更需要一种豁达超然的生命境界。所有对烦恼的超越都是一种自我的重塑,生活的道路总是在痛苦和经历中转化成温暖与希望。能够用一种坚韧去坚持,才能走得更远更宽。生活总是悲欢交集,用一份积极乐观的心情去支撑生活,不必要急于见到结果,生活就在这潜移默化中变得宽阔而有价值。不管路有多漫长,尝试一种积极的人生,  相似文献   

10.
如果那家公司不明文规定应聘者要在国家级报刊发表过作品;如果一同去应聘的同伴不昂首挺胸地告诉我,只要用自己的姓名贴在他人的作品上就可以以假乱真;如果不看见那些以前从未发表过作品的人照样理直气壮地在简历上写着曾有数百篇文章见诸报端;如果……我真的连想都没想到自己居然会用这种卑鄙的手段去剽窃他人作品,来当做自已求职的“敲门砖”。  相似文献   

11.
《中国科技成果》2008,(13):60-60
针对我国荔枝生产中农药、植物生长调节物质残留过多,蒂蛀虫危害严重;成龄荔枝树体高大过于密集,造成病虫害过多,采果困难且易损伤果;人工施肥、人工疏花花费劳力过多;不合理施肥造成肥料施用不适当,造成肥料浪费和降低产量及果实着色;果较酸、较涩,品质较差及保鲜期短等问题,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通过近5年研究与实践,形成了荔枝安全高效生产技术。  相似文献   

12.
由于我社出版图书领域的特点 ,我在长期做书稿的终审、终签工作中发现 ,各位责任编辑对“症”、“证”、“征”三个字的用法普遍存在很不一致的问题。当然 ,有些字在古代是通用的 ,语法上称为“通假” ,后来才有了差别和分工。然而 ,因为没有统一的规范致使产生混乱 ,带来许多麻烦。例如 :①在已出版的医学书籍中 ,这三个字的用法很不统一 ,甚至在一本书中前后用法都不一致 ;②编辑在审读加工中 ,对此也“拿不准” ,经常来询问“用哪个好” ;③有些作者、读者和医药广告公司也常有来信问这三个字应该怎样用。为了保证出书质量 ,在国家对此没…  相似文献   

13.
<正>从生产到销售的制假产业链,其实从未消失过,用鸭肉替代羊肉,成本的差别是几倍甚至是十几倍,一些自选火锅的“假羊肉卷”,售价就折合约80元一斤。你吃到的羊肉卷,每一口都不保真——薄如纸张的羊肉卷,随手夹起一片,在沸腾的锅底涮上几秒捞出,蘸上喜欢的酱料,又嫩又筋道的口感,让人忍不住食欲大开。三五好友围坐一起,聊天说地,酣畅淋漓地吃上一顿,身心都得到了抚慰。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我们吃到的羊肉卷,其实并不保真。  相似文献   

14.
儿子:爸,有一个网站在丑化您的形象,我不客气地把它的网页给黑了! 父亲。儿了,你才四岁啊!竟然能把人家的网站给黑了,那个站长也太菜了吧?你用什么黑客软件啊? 儿子:什么是软件?我把黑色油漆在电脑屏幕上一刷!就黑了。 父亲:·‘’‘” 一太平洋电脑网幽默:年龄最小的黑客  相似文献   

15.
1.塑胶地板用水拖洗用水清洁刷洗塑胶地板会使清洁剂及水分和胶质起化学作用,造成地板面脱胶或跷起现象。如碰到水泼洒在塑胶地板上,应尽快将其弄干。2.真皮沙发用热水擦拭真皮沙发切忌用热水擦拭,否则会因温度过高而使皮质变形。可用湿布轻抹,如沾上油渍,可用稀释肥皂水轻擦。3.锅具清洗时只洗正面不洗反面锅具使用完后立即清洗正反面,而且一定要烘干。但大多数人只洗表面不洗底层的习惯是非常错误的。因为锅子的底层,常沾满倒菜时不慎回流的汤汁,若不清洗干净则会一直残留在底层,久而久之锅底的厚度就渐渐增厚;锅子变得愈来愈重,日后也一…  相似文献   

16.
346.家里的精美铜器不小心沾染污垢后,不易清除。在此,向你奉上两妙法:一是用锅灰加明矾擦拭,二是用醋泡一段时间后擦洗。347.如果你有牙痛的毛病,此法是缓兵之计:用筷子蘸上一点味精放在疼痛的牙龈上,疼痛会得到缓解。一次不要用太多,用筷子头蘸一点即可。348.装修房巧除味:用300克红茶在两只脸盆中泡热茶,放入室内,并开窗透气,48小时内室内甲醛含量将剧降,刺激性气味基本消除。349.驾驶员不宜空腹吃香蕉!香蕉中含大量钾元素,空腹食用会使血液中的钾大量增加,对心血管有抑制作用,使人嗜睡、乏力,不利行车安全。350.天热了,清凉的椰子汁深受…  相似文献   

17.
文章深刻分析了可再生能源的定义,仔细研究了"再生"在<辞海>和网络上的含义,并对再生的每一个含义进行了分析,最终得出可再生能源是不可以"再生"的.用"可再生能源"来概括太阳能、水能、风能、生物质能、海洋能和地热能等这类能源是不正确的.认为把"可再生能源"改为"可更新能源"更适合.  相似文献   

18.
引言1993年底,海峡两岸的电子显微学者在台北南港中央研究院举办海峡两岸电子显微学研讨会。这个会的特点,就是发表论文和讨论,是以台湾国语、大陆普通话和英语三种语言进行。我多年来关心中文科技写作(包含口头报告),面对这样的会场,自然格外注意。我在会中发表了两篇论文,一篇是我新近的电子显微学成果,另一篇讨论海峡两岸科技用语的分歧。研讨会上发表的论文都收在论文集里。由于篇幅的限制,论文集里收的相当简略。会后我把会上口头宣读的材料加进去,又添加了一些材料,写成这一篇。本文不能算学术著作。只是个人多年思考实践之后,凝聚成的一些初浅的意见。在这里提供有兴趣的同行参考,也请批评指教。汉字的正(繁)体简体问题,是个由来以久的题目。除了字体之外,今天台湾海峡两岸还有学术名词的差异的问题。由于长时间的隔绝和文化政治上的差别,台湾同大陆日常用语有相当大的差异。政治名词的分歧是不能强求统一的。一般日常生活用语的差异,如果是由民俗文化的差异而来,正可以丰富中文(汉文,华文)词汇,不是坏事。古往今来,南北各地,夫妻彼此的称呼,以及对第三者称呼自己的配偶,不下百十种:丈夫、妻子、太太、夫人、良人、夫君、贤妻、娘子、老婆、老公、哥、妹、当家的、烧锅的、那口子、头家、牵手的、他爹、某、爱人……。这种分歧,丰富了语言文字,不能简化,不能统一。同样地,在台湾交女朋友,在大陆搞对象;一边儿克难生产,另一边儿土法炼钢;在这头脚踏实地,在那头两条腿走路;在这里的机关里,有了成绩好加薪,在那里的单位上,出了活儿能长工资;台湾人没事儿臭盖,四川人摆龙门阵,广东人煲粥,江北人嚼蛆,北京人侃大山……如果有人要把这样多姿多彩的语言文字统一,岂非绝灭固有文化,成为千古罪人?但是,科技上的名词,没有必要这样多姿多彩。一物多名,除了增加困扰,别无好处。不会推进科技发展,只会添加交流时的困难。电子显微镜方面常用的名词,就有很多两边完全不同的,例如:光阑(孔径)、衬度(对比)、衍射(绕射)、倒易点阵(逆格子)等等。同电镜有关的,就更多了,例如:硅(矽)、固体物理(固态物理)、外延生长(磊晶)、离子注入(离子布植)等等。由于使用频繁,这些名词的不统一,造成了交流时的不便。而且,名词的不统一,比字体的不统一还麻烦:第一,字体虽异,读音则同。不妨害口传。而名词不统一时,无论说写都难沟通。第二,中文字(汉字)一个个自成单元。除了极少几个例外,正(繁)体字同简体字是一一对应的。很容易用电脑(计算机)来自动转换。然而,中文词没有通用的记号将其联成一体,因此不容易自动辨认。名词还能因为改变词类而改变形式,又可以化简。例如,“正焦”可以看成“正好聚焦”的简称,但是也不妨自成一词。“透镜”加了形容词,多半可以简化为“镜”,例如:“磁镜”“中间镜”。“分子束外延生长”在句子里可以拆开,写成“用分子束外延法生长出来的晶体”。我们可以将离子布植于晶体,但是不能将液体布植于容器,只能注入容器。所以,自动转换的可能出错的地方就太多了。我在打另一篇论文的时候,用拼音输入法连续输入“晶向与晶格常数”等几个字。我的电脑自动选词,将“向与”选成了“项羽”。要不是发现后作了改正,真无颜见江东父老了!这种现象是不是问题呢?我们先要问什么才是问题。一般来说,能立刻解决的麻烦就不成为问题;会自己消失的也不成为问题。会成问题的有两种:一种是严重影响到社会,但是一般人一时察觉不到,只有少数有远见的人忧心。例如,四五十年前中国的人口。还有一种,就是人人痛心疾首,天天受害,却没有人能解决的。例如目前台北的交通。中文科技术语的不统一,应该是属于第一类的问题。而我们都知道,如果第一类的问题不拿到台面上来解决,它不会自动消失,反而迟早会转而成为第二类问题。中文科技名词的不统一,主要原因是它们基本上都是从外文翻译来的。只有用中文创造的东西,才不必翻译。文革期间,我们看到洋记者为了翻译“政治挂帅”“蹲点”“打砸抢”“上山下乡”“和尚打伞”“庙小妖风大,池浅王八多”而伤透脑筋。如今都不谈那一套了,结果不论是民生用品还是高科技,常用的名词几乎都是外来的,科技上用的术语,尤为突出。“金”“银”“铜”“铁”“锡”是极少数的例外。科技的国际语是英语。我们在必须使用中文的时候,将科技术语翻译成中文,有绝对的必要。中文没有字母,不能像日本人那样用假名音译外来语。更不能像用拉丁字母的国家一样,不翻译,直接引用拉丁字母拼写的外文字。中国人不可能直接引用外文。不是技术上不能,而是大部分人不会接受。就算接受了,不通洋文的中国人又当如何去念那些洋字呢?照汉语拼音的规则吗?那么silicon这个字就没法念了。顶多求其近似,照silicong念,就成了“斯利从”。这也没什么不可以,只怕大部分人不能忍受。外国人名地名的音译不统一,也是个伤脑筋的问题。Schrdinger的译名,就有好多种。在科技上,目前很多人采取不译的对策,无论口传笔写,都照抄原文。但是碰到名人,古人,还是用译名的居多,例如牛顿,爱因斯坦。至于谁用原文,谁用译文,又是漫无标准的。Schrdinger够不够有名,够不够古?过去有人建议,选一套汉字,用来翻译外文的发音。例如,凡s音都翻成“斯”,不用“史”“思”“士”,等等。凡t就用“特”,不用“德”“得”“忒”。这个办法类似日本人用假名来拼西方文字,碰到稀奇古怪的洋文发音时,传真度不是很高,但是已经能减少很多麻烦了。可惜,没有通行。翻译一向讲求信达雅。其实,更重要的是用。不在翻得好不好,不在翻得对不对,而在翻好了大家用不用。“可口可乐”是人人同意的绝妙好译。但是不绝妙的如“汉堡”,也照样横行中土。没有人认为把吃的东西叫“汉堡”会没有销路。反之,如果他们不翻译,直接用hamburger来攻城掠地,恐怕是不成的。就我所知,不翻译而能风行的只有半个词:“卡拉OK”。最值得注意的是,科技上不用翻译词的原因还不是因为译得不好。这一点比较特别:在民生用品上,一种产品没有销路是因为不好,太贵。而翻译的科技名词之不行,却不是因为不好,而是因为用原文比较习惯。于是,到了非用不可的时候,就有九流十家出山。何不用原文(多半是英文)?口头上用英文名词的现象,已经是很普遍的了。但是,即使是这些口头上惯于使用“混合语”的人,写文章,写书的时候也不会写成“混合文”。可见用纯中文写的科技文书还是有存在的价值。如果我们不让语义太分离。那么,用纯中国话来讲科技,也有存在的价值。只可惜我们写书的人,讲起自己书里的事情,居然不用自己在书里用的中文名词。西化以来,中国文化所剩不多,汉字是其中之一。只要我们用汉字,就要能用它来表达所有要表达的,包括高科技。不能用“反正大家懂英文”来搪塞。挪威只有四百万人口,但是挪威文的书报出版业,极其发达。我曾问过挪威朋友,他们的出版商怎么在这么小的市场里赚钱。朋友说政府有补贴,为的是保存挪威语文,保存固有文化。他还告诉我,冰岛的人口更少,只有挪威的十分之一。因此冰岛政府要花更大比例的经费来保存母语。只要是值得保存,花点钱是必要的。同理,我们要不要用中文来传达科技信息,也全看我们认为这重要不重要。钱,是次要的因子。我们也不能以为科技名词是少数科技专家才用得到的,因此让这些专家去伤脑筋,用原文没什么关系。许多科技名词,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常用到:电镜上的“光阑(孔径)”,傻瓜照相机上也有。我们用来做成像(象)模拟的“计算机(电脑)”,同家庭主妇用来写信记帐的,没有两样。所用的名词,毫无二致。“辞达而已矣”是个很好的原则。但并不是说不要讲求文词的美。“混合语”绝少美感。即使“达”也不可取。不一致的科技术语,使得“达”都成问题。翻译科技名词,写科技论文,同写任何文章一样,要讲求美感。美从何来?从作者的人文修养来。从前的科学家也受过相当的人文教育,John Wesley Powell探险大峡谷时,为很多显著的山头取了名字。其中有好几个是用古代圣人的名字命名,科罗拉多河侵蚀出来的奇形怪状的岩石,有叫“佛殿”,有叫“所罗亚斯德庙”,也有“孔夫子庙”,“孟夫子庙”。十九世纪耶鲁大学教育出来的地质学家有这般雅兴实属不易。当今的科技工作者,越来越少思古幽情,看到高耸的山头,多半只会想到玛丹娜。因此,要做好翻译工作,不能全靠科技工作者,要有语文专家的参与。然而最重要的,还是要大家多多的用中文名词。这方面大陆占相当的优势:地广,人多,比较“土”。希望在未来的两岸电子显微镜交流会上,我们也许还是正(繁)体简体,各取所好,维持“一国两字”的局面,却不要再有“一国两词”的现象。中国人喜欢说21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只是今天的中国人,许多已经是穿西装、打领带、吃汉堡、喝可乐、住洋房、坐洋车、唱卡拉OK的人。如果把汉字也扔了,只怕等21世纪姗姗到来,要委身成为中国人的世纪时,她左顾右盼,却找不到中国人了。  相似文献   

19.
《科学大观园》2013,(2):2-3
如果说来自德国多特蒙德市的画家杰斯奈·马维德尔的绘画作品充满生命的力量,一点也不夸张。这位德国画家在人体而非传统画布上创作出的美得令人窒息的作品。在这些人体艺术作品中,德国画家马维德尔把一名模特变成动物形象。这位多才多艺的画家用男人和女人的身体创作艺术品。所有人体艺术都是用涂在皮肤上的颜色创作出来的。这种颜色是天然的,用矿泉水和热泥调制而成。  相似文献   

20.
刘徽祖籍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刘徽于魏景元四年(公元263年)对我国古代最重要的数学经典《九章算术》详加注解,在数学方法、数学理论上贡献极大。尤其是他创造的用无穷小分割思想和极限思想对圆面积公式的证明,对鳖臑(一种四面体)和阳马(一种方锥)体积的证明,在世界数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以前者为基础的求圆周率的科学方法奠定了我国关于圆周率精确值的计算在世界上遥遥领先千余年的地位;而后者表明,刘徽在高斯前一千六百年就考虑了不借助于无穷小分割是不可能解决四面体体积的问题,这个问题后来发展成为指导二十世纪数学发展的希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