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姜丽清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7,26(1):70-73
在精神和信仰空白的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以文学的方式努力为人类寻找着“构筑灵魂的场所”,寻找着存在的本质意义。大江健三郎在创作中融人了萨特、斯宾诺沙与托马斯等人的理念,这使得《空翻》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萨特存在主义,从而形成了大江文学那带有鲜明东方色彩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2.
存在主义把人生存在的根源归结为人自身的内部动因,否定了西方古典哲学关于普遍的、抽象的人性观,有其进步的一面,但辨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社会实践性才是人的本质,应当在社会生活中寻求人的存在动因,萨特原本为宣扬抽象的、普遍的人性学说而提出“存在先于本质”的,然而为了否定人具有抽象的本质的观点,萨特竞得出了人的存在也是抽象的结论,还使存在主义成为一个悖论。 相似文献
3.
4.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6):76-79
科马克·麦卡锡的小说《长路》讲述了世界末日到来之时,秩序崩塌,文明消亡,一对劫后余生的父子展开自我救赎,在迷茫中寻求生存的温暖与希望。虽然一路艰辛,但是深厚的父子关系及他们对道德的判断和伦理的选择都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人性的真善美,向读者传递出满满的正能量。运用萨特存在主义理论分析文本,可以更加深刻地了解父子的处境及行为选择的意义与价值,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珍惜和平的生存环境,并激励读者执着奋斗、不懈追求、永不放弃,敢于去发现和探索未知的路。 相似文献
5.
6.
刘晓倩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1,30(1):45-49
法国著名童话作家圣.埃克苏佩里的童话《小王子》,充分地体现了一整套20世纪以萨特为代表的法国存在主义理论。运用存在主义理论中关于行动与存在、自由与选择、主体与客体以及荒诞等概念,对《小王子》的文本进行仔细的解读,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小王子的整个游历的过程就是一个实现自我存在的历程。 相似文献
7.
法国著名童话作家圣.埃克苏佩里的童话《小王子》,充分地体现了一整套20世纪以萨特为代表的法国存在主义理论。运用存在主义理论中关于行动与存在、自由与选择、主体与客体以及荒诞等概念,对《小王子》的文本进行仔细的解读,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小王子的整个游历的过程就是一个实现自我存在的历程。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大江健三郎在以“性一政治”为特色的创作阶段发表的小说《性的人》的分析,不仅见出存在主义对大江创作的影响,同时探讨大江作品中反思“存在”的普遍意义,指出《性的人》在大江的创作年表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并昭示着大江创作的转变。 相似文献
9.
谭跃越 《沈阳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2(3):49-51
以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理论为基础,从存在主义哲学的角度探讨小说《土生子》的文化和心理特征,阐释作品所蕴含的存在主义思想原则及其所体现的存在主义文学特征,以期从哲学的视角来赏析这部内涵丰富的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10.
黄忠晶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0,30(5):1-2
"存在先于本质"是萨特哲学的重要命题。这一命题不是唯心主义的,它也没有否定人的社会性;指责这一命题存在着内在矛盾而不能成立,其理由也是站不住脚的。几位论者的看法存在着对萨特观点的明显误解。 相似文献
11.
覃志峰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2,(10):10-13
"存在"就是人的存在;"本质"就是人的社会概念。存在主义认为"存在先于本质",也就是说人要成为人,成为一个全面完整的人,首先要从认识自我开始,认识社会,积极入世,担当责任,成为本质意义上的人。存在主义立意为人在一个恶劣的社会处境中指出为人之道和入世之道,教导人如何存在,如何为人。存在主义鼓励人乐观向上,自在自为,从存在出发,找到自己,积极入世,实现自我的价值,成为真正的人;从我做起,承担责任,超越自我,以人道主义精神为宗旨,创造社会,开创人类和谐的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12.
从表面上看博尔赫斯的《小径分岔的花园》和萨特的《墙》这两部短篇小说没有丝毫的联系,也没有什么可比性,但从存在主义哲学的角度解读这两部作品,可发现它们在人物、情节、内涵等方面具有相似性。 相似文献
13.
美国南方女作家卡森·麦卡勒斯的<伤心咖啡馆之歌>,恰如其分地契合了奥地利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的"不可说"悖论.小说中通过语言书写的是三角恋和复仇的通俗故事,而女性意识的觉醒、性别取向的焦虑和人类存在的意义等深层主题则隐含在表层语言之中.这一创作理念的运用,避免了枯燥乏味的道德说教,同时丰富了作品的阐释视角. 相似文献
14.
《野棕榈》是福克纳的另类之作,本文从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观入手,分析三个人物所选择的不同存在方式,以此窥探福克纳对于生命个体存在意义的哲思。 相似文献
15.
存在主义是一个哲学的非理性主义思潮,强调个人、独立自主和主观经验,在20世纪中流传的非常广泛。而自从存在主义与电影结合后,存在主义则找到了用影象表现人的内部世界的方式理解人类"存在"的本身。本文结合伊朗著名导演阿巴斯的代表作《樱桃的滋味》,分析存在主义哲学思维对阿巴斯电影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萨特的存在主义看似具有鲜明的上世纪符号,但其精华深入人性髓质,对任何一个时代来说都具有将其理解并诠释的必要性。文章基于哲学、文学、政治三个学科领域,试图系统解读萨特:哲学方面,以萨特的若干基础命题为依托,并联系现实生活中隐性的哲学现象进行综合分析;文学方面,结合萨特身世及其主观性格的养成,列举并分析其文学作品的价值及其作品产出的必然性;政治方面,把握关键事件的时间节点,试图展现萨特的特殊政治角色。最后基于保罗&#183;约翰逊的观点,对萨特的评价保持中立,并倡导知识分子应当进行必要的自律自省。 相似文献
17.
美国作家纳撒尼尔.韦斯特的《寂寞芳心小姐》创作于美国上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时期,作品生动揭示了物质匮乏的社会时期人们灵魂的贫乏和病态。韦斯特不追求表面的真实,而是以夸张手法曲折地表现事物荒诞的本质。从存在主义文学视角出发,分析作品的存在主题,解读在特殊的时期和大环境背景下悲观的个人感受、对立的个体与他人以及无处不在的荒诞,可以透视美国大萧条时期的社会现实。 相似文献
18.
英国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威廉·戈尔丁的代表作《蝇王》从存在主义视角对人类生存的荒诞进行了思考,本文试从《蝇王》对人类生存环境的荒诞和人与人存在关系的荒谬来分析它的存在主义特质。 相似文献
19.
王一 《大众科学.科学研究与实践》2007,(13)
存在哲学对20世纪文学影响巨大,其深、广度使我们谈起20世纪的文学时,很难越过它的存在,中国20世纪文学自不例外。所以,我们对《故事新编》的研读应该探究它在哲学上与早期存在主义的相通之处,从而使我们更好的建设中国文学。 相似文献
20.
李晓珍 《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2,15(4):42-44
美国小说家厄内斯特·海明威的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给我们展现了一个虚无的、荒诞的、非理性的世界。本文从作者所经历的时代背景、作者当时所受的文学思潮的影响以及其作品中反映的主题等方面剖析了《永别了,武器》中的存在主义思想的内涵。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