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脑演化是人类演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通过不同的方式都可以获取人类脑演化的信息,但颅内模作为古人类大脑形态的固化保存形式,储存着古人类脑的解剖、生理和进化等方面的信息,提供分析和探索人类脑进化的直接证据.文中概述了颅内模的主要特征及人类脑演化关注的几个问题,包括绝对脑量和相对脑量的进化,脑的形态特征及各脑叶的解剖结构的变化,脑不对称性与一侧优势,脑膜中动脉系统和静脉窦系统,计算机CT虚拟成像技术和三维重建对脑演化研究的促进.针对我国脑演化研究的状况,对未来工作加以展望.  相似文献   

2.
 2007年和2014年,河南灵井遗址出土的距今10万年左右的许昌人头骨化石引起古人类学界的广泛关注,研究显示晚更新世早期中国境内可能并存多种古人类成员,不同群体之间有杂交或者基因交流产生。许昌人为中国古人类演化的地区连续性以及与欧洲古人类之间的交流提供了一定程度的支持。本文回顾了许昌人化石的发现历史、复原和研究过程,介绍了许昌人伴生的哺乳动物化石、石制品、骨质工具的最新研究进展;讨论了灵井遗址未来工作前景。许昌人化石及伴生的文化遗物为探讨当时人类的体质特征、行为方式及中国古人类的演化模式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3.
<正>王传超,厦门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教授,研究方向为生物考古、分子人类学和群体遗传学等。人类的起源是科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北京猿人第一个头盖骨的发现为世界古人类学研究揭开了新的一页。近年来,田园洞、崇左、道县、许昌等人类化石的发现及其相关研究进展,使得国际古人类学界对中国古人类起源与演化的关注不断增加。古人类学探究人类起源问题百余年,  相似文献   

4.
2007年—2014年,在河南许昌灵井遗址发现了两件距今10万年左右的人类头骨化石,相关论文2017年3月3日发表于《Science》杂志。研究显示,许昌人头骨呈现出东亚古人类、欧亚大陆西部尼安德特人和晚更新世早期现代人镶嵌的形态特征。目前还无法将其归入任何已知的古人类成员之中,许昌人可能代表一种新型的古老型人类。许昌人化石复杂的体质特征反映出晚更新世早期中国古人类的演化模式,同时也为研究中国古人类地区的连续性以及人群之间的交流提供了一定程度的支持。  相似文献   

5.
一、前言 1971年冬,贵州省112地质队于桐梓县岩灰洞发现了大量的哺乳动物化石等材料。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获悉后,即派出野外队,随同贵州省博物馆的同志前往考察并作了短期的试掘。次年冬,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又派出野外队,在岩灰洞进行了系统的发掘工作,发现了古人类牙齿化石两枚、旧石器数件和用火痕迹,以及相当多的哺乳动物化石。 1975年,作者等对这些化石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由于当时人类化石仅两枚,其中一枚又有缺损,所以对它的系统位置并未给予肯定的结论,只是说:“桐梓门齿化石和前臼齿化石在形态特征上与现代人的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虽然其中的门齿化石保留有尼人  相似文献   

6.
CT技术和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已使得人们可以将标本的CT数据复原成虚拟标本进行无创解剖. 本研究使用这一技术重建并无创解剖了产于南京汤山驼子洞的早更新世猎豹头骨化石,测量了颅内模各部分的容量. 驼子洞猎豹的额窦呈蜂窝形,脑内模显示其额叶较大、颞叶较小,大脑上的沟回比家猫复杂,与家狗相似,但比熊猫、猪、牛和马的简单. 化石标本虚拟三维重建与解剖技术可以将古生物学的研究从标本外表延伸到内部,克服疏松脆弱标本修理保存方面的困难,为珍稀标本制作虚拟备份.  相似文献   

7.
鹦鹉嘴龙作为亚洲东部地区早白垩世时期中所特有的原始角龙类群,对研究角龙类的起源和演化有着重要意义。近年来在辽宁西部地区发现大量鹦鹉嘴龙化石,大大推进了该类恐龙的骨骼解剖学和古生物学研究。结合最新研究进展,对鹦鹉嘴龙科内的属种分异度进行了剖析,并对该科的地史地理分布特征和演化历史进行了讨论。此外,本项研究应用医学CT扫描和计算机辅助三维图像重建技术,对辽西新发现的一件完整的鹦鹉嘴龙头骨进行了CT扫描和三维图像的复原。这一手段的应用揭示了该头骨腭面的形态结构,为鹦鹉嘴龙类的解剖和生物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特征信息。  相似文献   

8.
追寻人类祖先的足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的出现是地球和生命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们对其自身的起源与演化充满了好奇。在过去的100余年里,人类探索与追寻祖先足迹的努力一直没有停止过。在这一过程中,新的人类化石的发现与研究积累,不断地更新着人们的观念,并成为国际古人类学研究的前沿课题和公众关注的热点。然而,人类起源与演化的过程仍然充满了未知,阐明这一过程将是漫长而遥远的。寻找人类祖先的直接证据19世纪中叶,达尔文和赫胥黎根据比较解剖学和胚胎学的证据首次提出人猿同祖,人类起源于古猿的观点。但当时已经发现的古人类化石很少,…  相似文献   

9.
正长期以来,古人类学界对在中国境内发现的中更新世晚期至晚更新世早期过渡阶段古人类成员的演化地位一直存在争议。争论的焦点是:他们是由本地的古人类连续进化而来?还是外来人群的成功入侵者?最近在河南灵井遗址发现的两件距今10.5—12.5万年前的古人类——许昌人的头骨化石,为探讨这一阶段中国古人类的演化模式提供了重要信息。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吴秀杰研究组与美国华盛顿大学Erik Trinkaus等合作的研究显示,许  相似文献   

10.
《华东科技》2012,(9):7-7
1.《自然》2012.8.9 人群中的一张脸 最新发现的化石征据揭示了一种新的脸部特征平坦的奇特古人类,这一发现将揭开人类早期历史的崭新一页.甚至将可能成为迄今已知最早的真正人类祖先。根据这项由古生物学家麦维·里基和路易斯·里基领导的研究认为,此次发现的化石证据至少汪明了,在人类历史曙光初现的时期,在今天的东非肯尼亚曾经有至少3支不同的人类亚种在此共同生活。  相似文献   

11.
巫山蓝家寨遗址春秋时期的灰坑发掘中,发现有1枚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右上第1臼齿(右M1)。该枚标本齿冠面具有“剪切型”功能,齿冠中裂较深,齿冠面泛黄,形态特征为典型的金丝猴臼齿特点。金丝猴臼齿标本上,保存有人类行为造成的破损,还有小家鼠(Mus musculus)的啃咬痕迹。该金丝猴臼齿标本的发现,反映三峡地区距今24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曾经分布有金丝猴,三峡古居民曾开展有专门针对金丝猴的捕猎行为。臼齿标本上的小家鼠啃咬痕迹,证明三峡地区春秋时期小家鼠与人类伴栖;小家鼠还会对人类居室周围丢弃的动物骨骼进行改造和利用。这一现象对分析古居民居室环境、伴栖动物及居住点环境卫生状况等有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比较了乌鳢和月鳢的骨骼特征。通过对两种标本的X射线摄影研究,乌鳢具有发育完好的腰带与腹鳍,而月鳢既无腰带也无腹鳍的痕迹,在脊柱和肋骨的形态及数目上也明显不同。对头骨和肩带的整体以及分离骨片所作的解剖观察表明,无论在外形上,犬牙分布上以及许多分离骨片的形态上,都有重要的差异。鳢类各个种通常都是根据鳞片、鳍条以及斑纹等特征来分类的,属的划分主要是根据腹鳍的有无。究竟为两属或为一属,学者意见尚不一致。通过对骨骼系统的研究,乌鳢和月鳢具有许多重要的差异,把它们作为一个属是否合适,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3.
目的记述甘肃庆阳巴家嘴黄土层中发现的一件丽牛化石标本。方法运用经典的古生物方法,结合化石解剖、形态比较方法研究。结果该化石的主要特征是额面平,稍高出眼眶;眼眶向侧方凸出;角基起始于眼眶稍后,角直而细,亚柱状,两角心顺角基延长线大体成105°夹角;这些主要特征与Leptobos amplifrontalis极为相似,定为Leptoboscf.amplifrontalis。结论根据丽牛在欧洲和中国的发现及在巴家嘴动物群中的其他化石特征,巴家嘴丽牛的地质时代为第四纪早更新世早期,环境气候以湿冷为主。  相似文献   

14.
以环境变化为出发点去探讨人类演化是一种新兴的研究方法.生态环境、气候、东非裂谷的地质运动都对古人类演化有着深刻的影响.早期的古人类化石许多都发现在东非裂谷湖边,以裂谷湖的生态变化为出发点去审视古人类演化,无疑具有创新性意义.东非裂谷湖中图尔卡纳湖处于一个关键地段,笔者通过对古人类化石发掘地的统计分析,提出了图尔卡纳湖人类起源假说,将人类起源地设定在东非的图尔卡纳湖可以合理地解释人类演化的许多重要问题.探讨图尔卡纳湖盆地的古环境变化,对研究人类起源与演化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鹦鹉嘴龙是一类特征明显,仅分布于东亚地区早白垩世的原始角龙类。通过对青岛地区发现的鹦鹉嘴龙化石进行骨骼形态特征描述、CT扫描及三维重建,发现其具有中国鹦鹉嘴龙的鉴定特征,如吻骨腹缘低于上颌齿列;前颌骨与颧骨直接接触,且侧面扁平;上颌骨外侧面没有凹槽和瘤突;齿骨边棱突不发育;上隅骨大于隅骨。这一发现不仅进一步扩大了中国鹦鹉嘴龙的地理分布范围和地层分布延限,而且为辛格庄组地层时代的确定提供了关键的化石证据。  相似文献   

16.
白凤熙 《科技信息》2012,(2):128-128
透明标本,可显示出用一般解剖方法难以观察清楚的结构。它可以在保持标本外形完整的情况下显示出体内骨骼部分,显示出生物体的骨骼发育情况,透明标本制作原理是应用化学药品和物理方法作用于肌体组织,使组织的折光率和透明剂的折光率相近,以达到透明的目的。鱼的透明骨骼标本可以在保持标本外形完整的情况下显示出体内整体骨骼的全貌,能十分清楚地看到所有骨在鱼体中的排列顺序和位置关系,显示出每一块骨的形态以及骨骼的发育情况。  相似文献   

17.
巫山蓝家寨遗址春秋时期的灰坑发掘中,发现有1枚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右上第1臼齿(右M1)。该枚标本齿冠面具有"剪切型"功能,齿冠中裂较深,齿冠面泛黄,形态特征为典型的金丝猴臼齿特点。金丝猴臼齿标本上,保存有人类行为造成的破损,还有小家鼠(Mus musculus)的啃咬痕迹。该金丝猴臼齿标本的发现,反映三峡地区距今2 4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曾经分布有金丝猴,三峡古居民曾开展有专门针对金丝猴的捕猎行为。臼齿标本上的小家鼠啃咬痕迹,证明三峡地区春秋时期小家鼠与人类伴栖;小家鼠还会对人类居室周围丢弃的动物骨骼进行改造和利用。这一现象对分析古居民居室环境、伴栖动物及居住点环境卫生状况等有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18.
 翼龙是地球上第一类飞向天空也是唯一绝灭的飞行脊椎动物,人类对其产卵繁殖、生长发育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了解还十分有限。本文介绍了一件超过200枚哈密翼龙蛋、胚胎和骨骼化石三位一体保存的重要标本,包括16枚翼龙蛋含有三维立体的胚胎化石。针对这件全世界首次发现的3D翼龙胚胎,研究提出哈密翼龙具有相对早熟的胚胎发育模式,其后肢发育速度较前肢快,孵化之后只能走不能飞;胚胎发育期间牙齿尚未萌出,出生后还需要父母照料;从胚胎到亚成年都具有快速生长的骨骼结构;显示哈密翼龙具有群居的生活习性,白垩纪的湖泊风暴导致其集群死亡并快速埋藏。  相似文献   

19.
王泽银 《少儿科技》2011,(11):30-30
说起恐龙的骨骼化石,大家一定不陌生。可你了解鳐鱼的骨骼标本吗?如果制作得好,它还可以作为一件艺术品,放在你家的博古架上哦。赶紧来动手试试!  相似文献   

20.
刊中刊     
《华东科技》2012,(9):7
1.《自然》2012.8.9人群中的一张脸最新发现的化石证据揭示了一种新的脸部特征平坦的奇特古人类,这一发现将揭开人类早期历史的崭新一页,甚至将可能成为迄今已知最早的真正人类祖先。根据这项由古生物学家麦维?里基和路易斯?里基领导的研究认为,此次发现的化石证据至少证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