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是打好防污攻坚战的关键途径和重要抓手,然而促使以PM2.5和CO2为代表的空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协同减排的驱动因素还尚未得到定量评估.本研究通过将中国省际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与全球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相嵌套,从整体、最终需求、地区和部门等视角对各驱动因素的减污降碳贡献度和协同效应进行核算.结果表明,生产结构在不同层面均表现出减污降碳正向协同效应,其中国内消费需求的协同度最大,而其他驱动因素在不同视角的协同效应具有异质性.最终需求视角下,排放强度和最终需求结构对国际出口隐含的PM2.5和CO2协同减排效果显著;部门视角下,消费结构对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的减排协同效应最强;地区视角下,山东、北京和福建等地的排放强度、能源强度和过程效率具有减污降碳正向协同效应.因此,助力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不仅需要大力发挥生产结构等协同型因素在多层面的减排作用,还要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其他非协同因素的减排潜力.  相似文献   

2.
基于投入占用产出技术,通过对非农就业人数的结构分解分析,研究我国在1997-2002年阶段以及2002-2007年阶段非农就业人数增加的背后支撑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各部门最终需求的变动,GDP和消费等最终需求构成项的总量对就业的拉动效果在两个阶段均很明显,但是1997-2002年阶段的GDP的贡献率高于2002-2007年阶段的GDP的贡献率.  相似文献   

3.
中国工业能耗变动原因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施凤丹 《系统工程》2008,26(4):55-60
通过对数平均D氏分解法(LMDI)将1997年和2002年中国工业能源消费及煤炭消费、石油消费分别分解为产量效应、结构效应和强度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997~2002年中国工业能耗的增长主要是高耗能重化工业投入产出规模的扩大引起的,工业结构的调整也对其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而工业各部门实际能源强度的降低则大大减缓了能耗总量的增长幅度.根据测算结果,笔者提出重化工业不应该是中国工业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在碳泄漏问题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非竞争(进口)型投入产出表建立了碳排放泄露模型, 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碳排放总量分解为消费、投资、出口引起排放量及进口避免排放量等部分. 并推算了中国主要年份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 分析了中国产业能源活动碳排放的泄漏(转移)问题. 结论认为: 出口总量的增加是中国碳排放总量迅速增加的主要推动力之一, 特别是在加入WTO以后, 中国对外贸易导致的碳泄露占中国碳排放总量的四分之一强.  相似文献   

5.
考虑碳排放的发电侧多属性采购第二价格拍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电力生产是我国CO2排放的主要来源, 电力碳减排将成为我国碳减排的关键工作. 在竞价上网中, 将发电侧CO2排放量作为一个指标和价格指标一起作为决定拍卖胜出者的依据, 构建多属性采购拍卖的效用函数和评分函数, 建立考虑碳排放的电能多属性采购拍卖机制. 同时, 进行激励相容性分析, 设计出采购拍卖流程, 最后案例分析表明该机制可以诱导发电公司按照自己真实成本进行报价的行为和减排行为, 对促进电力市场化改革和低碳经济发展, 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国是世界上的能源消费大国,其能源消耗总量和CO_2排放总量远高于邻国日本.为分析该现象发生的原因,本文利用结构分解技术(SDA)分别量化分析了两国能耗强度、CO_2排放强度、生产投入结构和最终需求的差异对中日两国能耗和CO_2排放差距的贡献.研究发现,中国高能耗强度、高CO_2排放强度和能源密集型的中间消耗结构是导致中国能耗和CO_2排放远大于日本的主要原因.同时,中国投资和出口拉动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使得中国的最终需求结构更倾向于消耗能源密集型产品,这也进一步加剧了中日两国的能耗和CO_2排放差异.本文同时量化分析了各个行业对两国能耗和CO_2排放的影响,分部门来看,钢铁、化学制品、非金属矿物制品、建筑、电力、热力供应等行业是引起中日两国能耗和排放差异的主要行业,也是未来我国节能减排工作所应重点关注的行业.  相似文献   

7.
中国能源强度变动的分解与影响因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能源紧缺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十一五规划将降低能耗列为目标之一。如何认识能源强度的变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对我国建设节约型社会有着重大的战略意义。基于Laspeyres指数及其分解模型分析我国能源强度的变动趋势和变动因素,结果表明1980~2007年中国能源消耗强度下降主要是各产业能源使用效率提高的结果,其中工业能源强度下降是总体能源强度下降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通过VAR模型验证了影响技术进步的因素与能源使用效率提高之间的协整关系。  相似文献   

8.
产业结构调整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产业结构的变动既取决于投入结构的变化,也受到需求因素的影响。采用信息熵指数,利用标准产业结构和中国产业结构的经验数据,分析了产业结构变动的熵特征;基于信息熵的分解方法,通过建立产业结构变动的需求因素影响模型,研究了产业结构变动中最终消费、资本形成、货物和服务净出口的比例及它们的产业分布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最后,利用中国1990~2005年间的投入产出数据进行应用分析,给出我国需求因素调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针对传统两阶段开放式选址-路径问题(2E-OLRP),考虑速度和负载对能量消耗和CO2排放的影响,基于燃油车和电动车的行驶与排放特性,分别建立了燃油车和电动车的两阶段开放式选址路径问题模型,并提出一种改进的模拟退火算法对两种模型进行求解.为验证本文模型与算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进行了3种对比分析:两种模型与传统2E-OLRP模型的对比;两种模型的算法求解结果与精确解的对比;两种模型经济成本与排放成本的对比.结果表明:两种模型与传统2E-OLRP模型相比,均具有明显优势;所提出的算法能快速有效的求解此类模型;就运输活动而言,与燃油车相比,电动车能节约3.44%的总成本、减少74.03%的CO2排放量.以上研究结果可为物流企业在运输配送中的节能减排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0.
基于可比价投入产出表分解我国能源强度影响因素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利用结构分解技术将影响能源强度的指标分解成:能源消耗系数、完全需要系数、最终需求结构系数、最终需求、最终能源消耗系数五个因素.通过1987--2005年的实物价值型能源投入产出可比价序列表, 得出结论:能源消耗系数和完全需要系数是影响能源强度的主要因素. 1992--2002年,能源消耗系数的变化是导致能源强度下降的主要原因,完全需要系数对1987--1992年的能源强度降低起到主要作用,但在2002--2005年, 能源强度增加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产业结构调整.  相似文献   

11.
供给侧中国非农就业变动及驱动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产能过剩和结构性供给短缺并存的背景下,我国正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以稳定就业和推动经济长期增长.利用反映加工贸易生产的非竞争型投入产出Ghosh模型,本文从供给侧对2002-2007年和2007-2012年两阶段的非农就业变化进行了结构分解分析,以探讨非农就业变动的驱动因素.整体而言,经济增速的放缓将对非农就业增长造成不小的压力,技术进步使得劳动生产率得以提高,加大了各部门的失业风险.结果还显示,不同生产方式对应的就业变化驱动因素贡献有所不同,对于加工贸易生产比重高的技术密集型部门,进口投入是就业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与此同时,分配结构的调整和部门结构的变化都对就业变化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李景华 《系统工程》2004,22(9):69-73
近年来结构分解分析(SDA)已经发展成为投入产出技术领域的一种主流经济分析工具。指出SDA模型分解方法理论上存在的三个基本问题,提出加权平均分解法,并研究了这种方法的相关性质,证明了在文献中广泛应用的两种分解方法——两极分解法和中点权分解法是这种分解方法的近似解。作为实证.应用加权平均分解法.对影响中国经济结构中第三产业变动的因素做出了定量分析,发现第三产业经济增长主要依赖国内消费的拉动.其次是投资和出口,主要阻碍来自于直接消耗系数和进口替代。  相似文献   

13.
哥本哈根议程凸显出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国际气候谈判的博弈冲突性.借鉴Forgó的博弈树相关均衡概念,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作为国际气候谈判主体,划分京都议定书时期,哥本哈根协议时期和未来长久时期,建立了哥本哈根国际气候谈判的序贯决策博弈模型.根据2007 年IPCC第一工作组《第四次评估报告》的研究结论,建立CO2浓度与全球气温的线性回归模型和ARMA(4,2)预测模型,得出长期目标下各种减排路径的CO2浓度贡献值.结合谈判设定各国温室气体减排率,计算各减排路径的全球气温变化,运用线性规划GHGAME 求解博弈树相关均衡结果.研究表明,根据前一时期减排进展采取相机调整的国际气候谈判方案,减排效果要好于谈判初期采取一揽子解决的方案;发达国家是否率先切实履行减排承诺,对全球气候变化控制效果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4.
最终需求对经济拉动效率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利用反映加工贸易的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模型测算发现2002年到2007年最终需求对中国GDP的拉动效率有所下降,为分析其下降的原因,文章针对区域间投入产出表的特征,提出了一种改进的结构分解分析(SDA)方法. 该方法将列昂惕夫逆矩阵分解为替代效应和制造效应,并分解出了各个区域对拉动效率下降的贡献. 研究发现内资企业国内品增加值率下降和最终使用结构变化是最终需求对GDP拉动效率下降的主要原因,而外资企业产品对进口品的替代则有利于提高最终需求对经济的拉动效率.  相似文献   

15.
用相对行标尺量模型分析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测度经济结构变动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构造了一个基于投入产出技术的相对行标尺量(Relative Rowscaler)模型,它将经济结构的变动分解为技术系数和最终需求结构系数的变动,并应用该模型对中国1981-1995年间经济结构转变情况作出了实证定量分析。主要结论是这一阶段我国经济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主要影响因素是技术系数的变动,但最终需求结构因素的拉动作用日渐增强。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对外直接投资(简称OFDI)动机出发梳理了OFDI对就业的主要影响路径,提出了一种基于时变状态空间模型和投入产出模型的OFDI就业效应测算模型,利用2007-2014年中国对美国制造业OFDI和出口数据以及世界投入产出表,测算了中国对美投资的母国就业效应和机会成本.研究发现:1)中国对美国OFDI对就业人数的影响总体为创造效应,2008-2014年中国对美国制造业OFDI平均每年为中国创造就业147万人;2)投资动机层面,市场寻求型OFDI对母国就业为创造效应,资源寻求型OFDI对母国就业为替代效应;3) 2012年之前中国对美国OFDI对母国就业产生的机会成本较大,资金投往国外造成了母国就业损失,但2012年后这种机会成本逐渐减小,相比国内投资,OFDI对母国就业的创造效应更强.  相似文献   

17.
根据投入产出表中对增加值系数的描述,提出了四种增加值弹性指标来判定关键部门,弹性指标考虑部门规模,更具有可比性,且用最终使用变动影响的GDP及劳动者报酬、税收、营业盈余变动比率来测度部门重要性,使关键部门判别与国民经济GDP指标更好地结合起来,更具有政策意义.在此基础上,用此法对1997年中国做了实证分析,给出1997年关键部门的判定结果.  相似文献   

18.
提出一种保证广义离散系统D-稳定性的严格真动态输出反馈H控制器设计方法.首先,给出保证广义离散系统正则、因果、 D-稳定且从干扰到控制输出的传递函数满足H范数约束的充分条件. 在此条件下,通过构造辅助广义系统,用两组矩阵不等式给出了控制器存在的充分条件,使得闭环系统是正则、因果、D-稳定且满足 H范数约束,并给出控制器的解析表达式.同时,也给出了广义离散系统状态反馈H控制器的一种设计方法.控制器可解性条件由系统的系数矩阵来表达,设计过程不需要系统矩阵分解,可避免因矩阵分解而产生的数值问题.  相似文献   

19.
技术进步与投入相对价格的变化都将导致整个国民经济生产结构变化, 然而, 从已知投入产出系数矩阵变化反向推导出引致变化的原因并不容易. 本文试图将经典的投入产出表更新与调平技术RAS拓展为产业结构变化的分析模型, 在事先不预设产业结构变化是需求驱动还是供给驱动的条件下, 把投入系数矩阵的变化分解为列变化、行变化和特定变化. 从而, 定量分析我国产业结构变动及其原因. 我们的研究发现, 我国产业结构在向高度化发展的同时, 劳动密集型产业仍在高速增长, 这反映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产业升级内化为地区间产业转移的效应.  相似文献   

20.
利用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提出了需求侧的全球完全碳排放强度度量方法,建立了经济体维度和最终需求类型维度变化的贡献率分解模型,以及包含碳排放系数、中间投入技术结构、增加值系数和最终需求4类影响因素的结构分解模型,分析了1998-2007年全球主要经济体和代表性国家的碳排放强度变化.结果表明:全球完全碳排放重心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完全增加值重心在发达国家,完全碳排放强度下降主要贡献仍来自欧盟和北美自贸区.各国消费的完全碳排放强度均小于出口和投资的完全碳排放强度,并带动了整体完全碳排放强度的下降。碳排放系数仍是促进需求侧碳排放强度下降的主导因素,其他3类因素对不同国别不同类型的完全碳排放强度影响效果不一,其中在出口的完全碳排放强度中表现出更为显著的国别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