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阳戏的三个剧目《孟姜女》《庞氏女》《龙王女》,通常称作"三女戏"。其本事源于唐以前的古代史传文学,当时主要故事架构已初步搭建。宋金以后,故事情节又逐步繁丰。"孟姜"戏随着时代变迁,其演出宗旨亦不断发生变化。阳戏《孟姜女》戏截取其结良缘的喜庆气氛和团圆的结局。《庞氏女》戏主题一以贯之,突出"孝道"。《龙王女》源出唐传奇《柳毅传》,由于其"落难""辞婚"等悲情主题,在阳戏坛上演出几率小。  相似文献   

2.
柳琴戏的常用调式主要有两个,一个是"D宫调",一个是"D徵调",为同一主音的两个调式。柳琴戏在实际演出中,转调(实际上就是同主音调式转换)是随时随地、无处不在的。柳琴戏常用的两个调式的音阶,为两个同一音高的音阶。两个调之间所使用的转调手法,就是运用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变调手法"隔凡"。  相似文献   

3.
布依戏是布依族民间戏曲形态,是一朵民族艺术奇葩。布依戏演出团体是开展布依戏展演活动的组织机构,是传承与发展布依戏的中枢力量。布依戏演职人员是展演布依戏的艺术个体,是传承与发展布依戏的核心人物。  相似文献   

4.
衡阳一带是湖南影戏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古代如此,现在亦然。文章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原衡山县的影戏之生存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认为在今天湖南影戏、中国传统影戏整体衰微的大环境里,该地的影戏仍是兴盛、繁荣的。衡山影戏之所以能如此,是因其仍立足传统,坚持演出服务于满足广大俗民之信仰需求,如演出"观音戏"、"接祖戏"等,故其仍能较为良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联系壮族师巫语境探讨乡村仪式演剧,发现其融歌、舞、戏为一体的师公戏源于宗教祭祀,属于民间拜鬼神、谢天地,为族群酬神祈福禳灾,为生活求丰收保平安的乡村艺术,具备自身特有的组织习俗和演出习俗。  相似文献   

6.
1984年首届全国少数民族戏剧协会在昆明召开,布依戏戏师罗仕华、冯景林的《罗细杏》,侗戏戏师杨成林、张勇的《丁郎龙女》参加汇演,接受来自全国戏曲界的专家学者检阅与考证,与会人员从戏师编剧、舞台演出、剧团等方面提出见解与看法,对贵州少数民族戏剧戏师叙事的策略路径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没有皇帝没有官,农民越看越心欢"。三角戏是流传在闽赣边境光泽的地方小戏,是清初从江西采茶戏、赣剧、皖南的黄梅戏演化而来,经过一代又一代艺人的推陈出新,数百年的传陈发展,已演绎成为一种闽北地域特色的乡土戏曲,因为角色少,演出场地小,内容贴近生活,很受农民欢迎。但由于历史原因,今天三角戏面临着演出市场萎缩和演出人才青黄不接,传承断线等问题。如何保护,让这传统地方小戏焕发新生,从而引发了笔者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彭钰 《皖西学院学报》2012,28(1):141-143
洪山戏是流行于来安及周边地区的稀有剧种,它起源于明末清初的"傩",从"傩"发展到香火戏。到了清代中叶,在香火戏的基础上形成了洪山戏。对它的历史、音乐、表演形式等多个层面进行研究,以此来展现这个历史悠久,韵味独特,乡土气息浓厚的地方戏。  相似文献   

9.
运用20世纪10-20年代在上海发行的<时报><申报><新闻报><国民日报><罗宾汉>等报刊资料,研究了上海文明戏重要的演出剧场笑舞台的沿革、主要上演的剧目,同时讨论了上海后期文明戏的社会生存空间.根据<时报>和<罗宾汉>的记载,笑舞台始建于1915年4月9日,关闭于1929年8月14日之后.在此期间,笑舞台成功地进行了文明戏的商业演出,演出了<阎瑞生>等所谓的新闻时事剧、<雍正皇帝>等清官戏、<马永贞>等武侠戏和<刁刘氏>等色情戏.受到上海市民阶层的喜爱和欢迎,成为上海文明戏专业剧场中演出时间最长的一个剧场.笑舞台在上海市民社会的生存空间,受到了来自传统戏曲和新兴电影两方面的巨大压力,成为其最终覆火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0.
谢英 《咸宁学院学报》2010,30(12):188-189
提琴戏是鄂南崇阳的地方剧种,被列为国家和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旅游资源,鄂南地方戏可说是独具特色.民间戏班常在中国传统节日、庙会和结婚做寿礼仪等民俗活动中演出,在民间演出较活跃,但人才断层使地方戏曲发展困难,现行的运行模式也难以适应社会发展变化,要保护继承和发展提琴戏应该结合鄂南地区实际,发展市场化运作模式,将地方特色音乐文化校园化,让地方戏曲与旅游经济的发展相互结合,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11.
从艺术社会学、艺术美学的角度出发,对明清时期以"秦淮八艳"为代表的金陵乐伎音乐演出活动的特征评述。指出她们在演出空间选择上,多出席文人雅集,在"文艺圈"一展身手;在演出曲目上,追求纯正的艺术品位,通常选择优雅的昆曲和器乐;在演出风格上,通常追求典雅精致的艺术效果。明清金陵乐伎的艺术追求具有一种追慕风雅的审美取向。  相似文献   

12.
李贵鲜 《科技智囊》2007,(10):18-19
2004年8月,"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组委会和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联袂推出"龙的传人"大型公益演出,此次演出是华夏龙情演出的延续和提升,并与甘肃的寻根祭祖活动结合在一起,因而受到海外华人的高度关注。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组委会主任委员韩启德为这场演出题名,全国政协副主席、"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组委会主任委员李责鲜为演出撰文。  相似文献   

13.
对黎国韬先生《参军戏与胡乐考》和《参军戏与胡乐补论》提出的参军戏源于胡乐,脚色参军与钟馗形象及祆教有关等观点进行辨析,认为黎先生所举证据并不能证明参军戏源于胡乐。陈旸《乐书》"唐胡部……戏有参军、婆罗门"意思为参军戏属于唐代独立乐部"胡部",而不属于少数民族音乐泛称的"胡乐"。脚色参军的"绿衣秉简"为官员打扮,而钟馗的"绿袍"是在戏中扮鬼神时的打扮,"简"也是官员的道具,二者服饰相似并非因为有继承关系,所以脚色参军与钟馗形象和祆教也无直接联系。  相似文献   

14.
海城喇叭戏是一种曾经广泛流传于辽宁海城、大石桥一带的民间小戏,2005年被列为辽宁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喇叭戏直接起源于辽南地秧歌。清初至民国,作为高跷秧歌演出的一部分,喇叭戏在各大庙会中红极一时,1945年后随着海城牛庄港口地位的丧失而开始衰落。作为一种成熟的地方小戏,海城喇叭戏负载了众多历史文化因子,如善加保护和利用,在当代社会的民众娱乐生活中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5.
在音乐舞蹈史诗《井冈山》中我承担其中的舞蹈编导和舞蹈统筹工作。《井冈山》的创作定位,是以我校在校艺术学院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演出的方式,讲述以毛泽东、朱德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井冈山艰苦卓绝的革命历程。既然是教学演出,为了达到讲述井冈山革命历史、体会井冈山精神之目的,那就要使观众能融入戏中,身临其境真切地跟随剧情的起伏去感  相似文献   

16.
黄梅歌是黄梅戏音乐的一条支流,题材多样,种类繁多,而且目前表现出非常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已经具有完整的演出体系。从音乐的旋律、调式、曲式结构和配器运用等方面可以看出,黄梅歌既受到黄梅戏的影响,又在继承黄梅戏唱腔音乐的基础上有创新和发展。它既承载有戏曲音乐的风格特点,又采用现代大众所喜闻乐见的艺术创作与表现形式,带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易于唤起受众共鸣。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戏剧观念经历了由"戏"到"曲",再到"戏"、"曲"、"文"的结合,再到"剧"的演化。黄梅戏作为传统戏曲在其演变和发展过程中不可不免地受到剧化观念的影响,本文从黄梅戏影视剧和舞台剧两个角度出发,着力阐释黄梅戏剧化的具体形态和特征。  相似文献   

18.
健均  南迪 《世界博览》2022,(14):44-51
<正>在传统与创新两个领域的作品代表着古典能乐在现代舞台上毫不逊色的艺术魅力。这种专注描写人类情感的戏剧形式以及超越表情的能面,甚至成为世界其他戏剧形式的灵感。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能乐界以文献资料、演出记录等为依托,研究发掘了一些不常演的、被埋没的剧目。这些戏被重新整理上演,称为“复曲能”,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编剧目,称为“新作能”。在新编的能戏范畴里,有一类破天荒的另类能戏——英语能(Noh in English)。  相似文献   

19.
正旅游演出是产业化程度最高的演出领域,已经出现了多种相对成熟的产业化模式,如实景演出模式、主题公园模式、旅游舞台表演模式等。其中,旅游演出是盈利性最好、投资回报率最高的演出领域之一,山水盛典的"印象刘三姐"、"印象丽江"等"印象"系列品牌都获得了很高的投资回报率。山水盛典文化产业有限公司是一家以包括旅游演出和景区策划、规划、设计制作在内的  相似文献   

20.
"戏中戏"作为戏剧、戏曲的一种常用的创作手法,随着影视艺术的勃兴,在电影、电视剧中也多有表现。"戏中戏"对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塑造、情节衔接、主题拓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其运用一般具有片段性,很少整篇搬演;典型性,一般选取的"戏"多为经典剧目,或广为人知的作品;整合性,能够与主线叙事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