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2.
聚苯乙烯包膜尿素缓释肥的缓释特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尿素为缓释肥料核心,废聚苯乙烯泡沫塑料作基料,松香为粘结剂,粉煤灰为调理剂。用简易的生产成本研制出较为理想的缓释肥料,为适合目标作物营养需求规律的专用肥奠定工艺基础.采用水溶法对其释放特性进行研究和评价,试验结果表明,缓释效果随着聚苯乙烯浓度、松香量及包膜厚度的增加而提高,但聚苯乙烯浓度超过35%后,因粘度过大给包裹带来困难,从成本考虑松香的加入量为15%左右为佳. 相似文献
3.
氨化木质素对五色苋的施肥效果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土培技术探讨了氨化木质素作为一种缓释氮肥在五色苋栽培上的应用。并与常规的氮肥-尿素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氨化木质素对五色苋生长效果显,作为氮肥,其肥效仅次于尿素,这为氨化木质素肥料的推广应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将聚乙烯醇(PVA)改性制备聚电解质-羧甲基化聚乙烯醇(CMPVA),木质素(AL)改性制备木质素季铵盐(TLQA).加入微量营养素Fe(Ⅲ),采用自组装法制备均一体型TLQA/CMPCA/Fe聚电解质缓释肥,同时制备未改性的AL/PVA/Fe普通缓释肥,探究聚电解质对微量元素Fe(Ⅲ)的缓释效果.结果表明:微量元素F... 相似文献
5.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Fourier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X射线衍射(XRD)研究高岭石和蒙脱石参与木质素接种混合菌株悬液液体摇瓶培养110 d的结构特征变化. 结果表明: 高岭石参与木质素微生物转化后, 结构水失衡, 边缘断键使其表面集聚负电荷, 表面水化层多点形成氢键, 增加了缔合—OH的伸缩振动, Al—OH的边缘及基底八面体O均发生脱羟作用, 使四面体片和八面体片变形并产生大量断键, 导致Si—O,Si—O—Al及Si—O—Si[KG*8]振动频率弱化, 晶体结构向长程无序转变, 但未发生物相改变; 蒙脱石为膨胀性矿物, 内部亲水, 经液体摇瓶培养后, 结晶水收缩使层间结构被破坏, 增加了表面粗糙程度, 参与木质素微生物转化后, 微生物释放的胞外聚合物与蒙脱石表面官能团形成氢键, 使羟基总量及层间和晶格中的结晶水降低, 并提高了Si—O,Mg—Al—OH和Fe—O—Si键(或Mg—O—Si键)的振动频率, 低波处的特征衍射峰消失. 相似文献
6.
针对红黏土具有高含水率、高塑性、高孔隙比等不良工程性质,不宜直接作为路基填料这一现象,采用静三轴、动三轴试验方法研究了干湿循环下木质素改良红黏土抗剪强度指标(黏聚力和内摩擦角)及动剪切模量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木质素可以显著提高红黏土的抗剪强度指标和动剪切模量,抗剪强度指标及动剪切模量随木质素掺量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小,最佳掺量在9%~12%。木质素改良红黏土动剪模量与动应变关系可用H-D模型表示。改良土与素土最大动剪切模量与木质素掺量关系可以用三次函数表示。素土与改良土最大动剪切模量与围压关系可以用过原点的线性函数表示。经历相同次数的干湿循环,改良土抗剪强度指标及动剪切模量均较素土有明显提高,抗剪强度指标与干湿循环次数关系可以用倒数函数表示。建议在实际工程中木质素掺量为9%,养护时间为1 d。 相似文献
7.
8.
针对场地污染土壤原位化学修复工程中传统氧化剂耗散快、利用率低等问题,首次以壳聚糖(CS)-尿
素(U)复合膜为膜材料,对二氧化硅、液体石蜡(LP)和过硫酸钠(PS)组成的缓释芯材进行包膜,研究其强化缓释
性能.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复合膜进行表征,考察CS、U投加量及溶
剂组成等对成膜质量的影响,评价膜的抗热性能;研究LP投加量对芯材骨架成型效果的影响;通过在水、土壤环
境中对PS的释放实验,探讨复合膜材料对PS的强化缓释性能.结果表明,当CS用量为0.8 g,U为0.4 g,2%乙
酸水溶液和甘油的体积分别为20 mL和5 mL时,制备的复合膜表观形貌及抗拉伸强度最佳,抗热性能优异;CS
与U二者在成膜过程中发生交联、氢键作用,复合膜保留了较好的亲水性,有利于PS释放通道的形成;CS-U复
合膜材料对PS具有强化缓释作用,且复合膜具有较好的抗淋溶性能,有效降低渗漏损失,是理想的PS缓释氧化
剂的包膜材料. 相似文献
9.
利用稻草制浆黑液酸沉淀法原位合成木质素/二氧化硅复合材料, 考察反应体系的pH值和反应温度对复合材料产量和各组分质量分数的影响, 并对复合材料进行表征. 实验结果表明, 在pH=3, 反应温度为50 ℃的条件下, 木质素/二氧化硅复合材料的产量最高, 其中二氧化硅的质量分数为25.92%. 相似文献
10.
采用高速匀质剪切法和加热膨胀法制备有机黏土/聚脲纳米复合材料.实验结果表明,高速匀质剪切法和加热膨胀法能有效促进黏土与聚脲单组分的插层反应;OREC可提高聚脲材料的热分解性能和拉伸强度,当OREC的添加量为5w t% 时,复合材料拉伸强度增幅为72.9%;当OREC的含量为4.2w t% 时,复合材料的断裂伸长率增幅为... 相似文献
11.
In this work, the dynamic properties of composite cemented clay under a wide range of strains were studied considering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mixing ratio and the change of confining pressures through dynamic triaxial test. A simple and practical method to estimate the dynamic elastic modulus and damping ratio is proposed in this paper and a related empirical normalized formula is also presented. The results provide useful guidelines for preliminary estimation of cement requirements to improve the dynamic properties of clays. 相似文献
12.
13.
通过在Pb与Al合金之间引入过渡金属Sn,采用热镀膜及热包覆的方法制备出了Pb-Sn-Al层状复合电极材料,对其电阻分布、质量、电极极化曲线、耐蚀性、槽电压等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表明:与传统Pb合金电极相比,其电阻减少24%,质量减小37.6%,电极极化电位降低2.3%,腐蚀损耗降低23.2%,槽电压降低200mV.因此Pb-Sn-Al层状复合电极材料是一种质量小、导电好、耐腐蚀的电极材料,有着重要的开发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通过熔融共混方法,制备了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聚乙烯醇缩丁醛(TPU/PVB)复合材料。采用红外光谱、转矩流变仪、差示扫描量热、热失重、拉伸测试等分析方法对复合材料的结构、加工流变性能、热学性能和力学性能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TPU 可明显改善PVB 的加工性能。当PVB:TPU=75:25 时,复合材料的平衡扭矩为7.2 N·m,相对于纯PVB 而言,平衡扭矩的降幅达42.4%;增塑剂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可改善TPU/PVB 复合材料的加工性能。当PVB:TPU=75:25,DBP 加入量为20%时,复合材料的平衡扭矩由7.2 N·m 降至4.5 N·m。而此时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与初始相比降低了13 MPa,断裂伸长率从24%增加到162%;相对于纯PVB,复合材料的熔融温度降低了10℃,分解温度升高了18℃。 相似文献
15.
水泥基复合胶凝材料流变性能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获得高性能混凝土内胶凝材料的优化配方,制备并测试了一系列试样。对试样的研究采用了均匀设计安排试验点,利用流变学原理,从流变参数、触变性、经时变化三个方面,对水泥基复合胶凝材料的工作性进行了研究。通过分析、比较找到了粉煤灰与矿渣、粉煤灰与硅灰以及矿渣与硅灰复合作为外掺料组成水泥基复合胶凝材料的优化配方,为高性能混凝土的配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一组高温混合菌对木质素纤维素的降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秸秆中木质素纤维素的生物预处理进行研究.采用高温混合菌对滤纸和玉米秸秆进行降解实验.在50℃,第7天滤纸失重率为76.2%;第30天玉米秆失重率为34.23%,玉米秸秆中木质素、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的降解率分别为56.36%,42.88%,62.77%.混合菌在50℃条件下对玉米秸秆中的木质素、纤维素、半纤维素均有较高的降解效果. 相似文献
17.
采用SnCl2.2H2O乙醇溶液浸渍竹炭和NaBH4还原方法制备出一种锂二次电池负极用Sn/C复合材料。考察了复合材料中Sn含量对产物收率、微观结构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Sn2+大部分进入到竹炭的孔道中,并被还原为单质Sn;当单质Sn与复合材料质量比为42.5∶100时,复合电极材料具有555.1mAh/g的可逆容量,循环20次后容量保持在423.8 mAh/g,显示出较好的实用性能。 相似文献
18.
以FePO4.2H2O,LiOH.H2O为原料,分别以蔗糖、PVA、柠檬酸及三者按一定比例混合做为包覆碳的碳源,经碳热还原法合成得到LiFePO4/C复合正极材料。采用TG/DTA、XRD、SEM对前驱体及产物进行表征。以放电比容量为考察样品电化学性能的指标。实验发现,以蔗糖、柠檬酸、PVA按一定比例混合为碳源制得的LiFePO4/C复合材料电化学性能最好,在0.5,1,2,和5 C下首次充放电分别达到144.5,138.5,130.3和110.7 mAh/g,样品在5 C下经50次循环,基本无衰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