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自4月以来,美国与伊朗之间的紧张关系迅速升级。美国先是将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定为"外国恐怖组织",后又吊销中国、印度、土耳其等继续进口伊朗石油的豁免权,5月初更向波斯湾派出航母战斗群。5月8日,伊朗通知美国以外的其他伊核协议签署方,伊朗决定减少履行伊核协议下的"部分承诺"。伊朗总统鲁哈尼表示,伊朗并不是要退出伊核协议,并表示欧洲有60天时间与伊朗举  相似文献   

2.
正叫嚣一年多,特朗普终于在他执政9个月后宣布不再认可伊朗遵守"伊核问题全面协议",并指示财政部对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实施制裁。欧洲劝阻、伊朗骂街统统没用。实事求是地说,特朗普从伊核协议"退群"并不会让美国占到什么便宜,只是突出反映了以色列和美国国内犹太财团的利益诉求,反而会使得本已风平浪静的伊核问题波澜再起,甚至触发多种"并发症"。正如伊朗方面多次所说,伊核协议是一份国际协议,而且经过了联合国安理会批准,美国作为主要当事方,对  相似文献   

3.
外刊概要     
<正>美伊和解凸显海湾国家对伊朗态度分化【英】《中东》2014年2月美国和伊朗的和解无论多么有限和微小,对中东局势都将造成重大影响。传统上,伊朗作为"什叶派威胁",是海湾合作委员会六个成员国(均为逊尼派君主国)的共同敌人。但在美伊达成初步核协议后,各国对伊朗态度的分化随之显现:沙特对伊朗的"核抱负"显然疑心未去,只肯将美伊签署初步核协议称之为"体现了良好意图",甚至还与法国达成大笔军售合同,以此表达对美不满;阿曼对伊朗的态度则友好得多,该国甚至主持了几次  相似文献   

4.
近来,伊朗核问题不断升级,不时有消息说美国正在筹划对伊朗动武,以消除伊朗核威胁,甚至有消息耸人听闻地说美国的战机已经进入阵位,特种兵也已潜入伊朗境内,俨然一幅“山雨欲来风满楼”的临战景象。不管这些消息有多大的真实性,美国目前不容忍伊朗开发、拥有核武器却是百分之百的事实。由此引出的一个简单问题:美国为什么不容忍伊朗搞核开发?答案有多种,有人说美国担心冷战后的核不扩散体制被撕开缺口,其他有核野心的地区、国家将如法炮制;有人说美国企图借核问题搞垮伊朗,确保其大中东战略和反恐战争顺利实施;还有人认为美国意在通过放大伊…  相似文献   

5.
伊朗算计得很清楚:自己手里有"牌",一旦开战,受损的不仅是伊朗,西方乃至整个地球也必然被祸及。在一场没有赢家的较量中,西方国家会轻易出手吗?伊朗与西方围绕核问题的激烈博弈成为2012年国际局势的开场大戏之一。一方面,伊朗在核问题上立场坚定,大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之意;另一方面,西方国家挟利比亚战争获胜之气势,不但施压和制裁举措一再加码,而且对伊动武之声喧嚣尘上。面对空前未有之困  相似文献   

6.
正自2018年5月美国宣布退出伊朗核协议、重启对伊朗制裁后,伊朗对外展示了令人惊讶的战略忍耐和克制。近几个月来,伊朗一直致力于与核协议剩余方合作,挽救核协议并尽量减少美国重启制裁的影响。但是,随着2018年11月美国启动更加严厉的第二轮制裁,特别是欧盟未按计划推出帮助伊朗规避美国金融制裁的"特殊目的工具"后,伊朗维持现状的决心似乎出现了动摇。2018年12月初,伊朗试射了一枚  相似文献   

7.
正8月6日,美国主要针对伊朗非能源领域的首轮制裁正式生效。面对美国咄咄逼人的"制裁大棒",伊朗方面做出了强硬表态。早在7月21日,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就表示,伊朗与美国进行任何形式谈判都是"明显错误",美国和伊朗现政权之间存在"根本性和基础性的问题"。7月25日,伊朗总统鲁哈尼表示,伊朗将自  相似文献   

8.
正美国宣布退出伊朗核协议几乎招致国际社会的一致反对,此举不仅使伊朗核协议濒临死亡边缘,也给国际和地区安全带来一系列重大消极影响。如何挽救伊朗核协议、如何确保美国"退群"不会使得紧张的地区局势进一步升级,已成为当下国际社会  相似文献   

9.
<正>"伊朗问题"或许是更加准确的表述郁红阳:近期有关伊朗核问题的话题就像北京今年的三伏天一样热,几乎天天都"霸占"各大媒体的头条,普通老百姓对此也非常关注。但是,简单称之为"伊朗核问题"恐怕不太确切,"伊朗问题"或许是更加准确的表述。虽然问题的起因是美国退出伊朗核问题全面协议,然而,美国希望与伊朗解决的问题早已远远超出纯粹的核问题范畴。  相似文献   

10.
<正>10月13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发表讲话,宣布美国政府对伊核协议的新立场。特朗普在讲话中指责伊朗没有遵守伊核协议的"精神"并"在多方面违反协议"。因此,他表示此次不会向国会证实伊朗履行伊核协议承诺。他还指责协议未能完全、永久限制伊朗的核发展计划,伊朗则利用协议获得大量资金。特朗普同时表示,如果政府不能与国会及美国盟友达成新的解决方案,美国也做好了退出伊核协议的准备。  相似文献   

11.
王雷 《世界知识》2020,(20):46-47
9月21日,美国白宫发布声明称,将对伊朗核、导弹和常规性武器项目有关的实体与个人实施新一轮制裁。伊朗外交部长扎里夫回应称,美国新一轮制裁“没什么新意”,美国已经施加了所有压力,但伊朗没有屈服。自2018年5月特朗普政府单方面退出伊朗核协议以来,美国对伊朗重启了一系列严厉的制裁。过去两年多,伊朗在经济、政治、安全、外交等多领域承压,但也竭力运用各种手段与美国抗争,展现出令人惊讶的战略忍耐与克制。  相似文献   

12.
自1月20日拜登就任美国总统以来,美国和伊朗都展示出了重返2015年达成的伊核协议的意愿。从美方动作来看,新一届美国政府将以外交为主要手段,试图联合欧洲与中东地区盟友共同应对包括核、弹道导弹、“地区冒险主义活动”和“人权”等在内的“伊朗问题”。其中,拜登政府将通过重返伊核协议规制日益升级的伊朗核活动视为外交工作中的优先事项,并明确表示如果伊朗重新遵守伊核协议承诺,美国也会这样做。  相似文献   

13.
<正>2021年4月开始的伊朗核问题谈判已经断断续续10个月了,期间美国边谈判边追加对伊朗的制裁,伊朗边谈判边加速发展核能力,美伊双方迎头相撞的前景越来越真实。拜登政府一名高级官员预言,如果谈判没有进展,伊朗还在发展核能力,伊核问题将在2022年第一季度演变为危机。目前谈判的目标是各方重新回到2015年的核协议,但是六年来在美国与伊朗"边谈边干"的政策操作下,重回核协议似乎在刻舟求剑。拜登政府的伊朗问题特使罗伯特·马利说,  相似文献   

14.
叶强 《世界知识》2020,(4):42-44
2020年1月3日,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下属"圣城旅"指挥官苏莱曼尼在伊拉克首都巴格达遭美军"定点清除"。美国这一单边军事冒险行动不仅引发中东海湾地区局势骤然升级,也激起国际社会对其正当性的普遍质疑。美国国防部、白宫和国务院则相继发表声明称,苏莱曼尼是在伊拉克等地针对美国外交和军事人员的多起袭击事件的"幕后主使";本次行动的目的在于防止伊朗对美国"发动新的袭击",从而保护美国驻外人员安全。  相似文献   

15.
正5月8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退出伊朗核协议。这被国际上视为美国放弃国际责任的又一重要举动。但事情恐非"退群"这么简单,而是涉及中东地区复杂的利益博弈背景。伊朗核问题上的各方心思伊朗核问题的实质不是核问题本身,而是伊朗在中东的地区地位问题,即外界是否承认伊朗在中东地区存在合法的国家利益。所以美欧及一些中东国家对伊朗核问题的讨论往往与伊朗的地区影响力和中东地区安全问题相关联。一些国家认为伊朗无权涉足伊拉  相似文献   

16.
<正>目前看,伊核协议尚未被撕毁,但特朗普政府的确在做"撕"的工作,而且其不仅针对核协议本身,更在于改变美伊关系发展轨道,破坏执行核协议的氛围与条件。而对伊朗而言,核协议执行过程中虽有诸多不顺,但毕竟从中有所收获。因此,无论特朗普如何挑衅、如何制造撕毁协议的声势,伊朗总统鲁哈尼始终强调核协议的多边性、合法性,没有一气之下也抛出退出协议的论调。从某种程度上看,这份国际协议就好像是美国和伊朗之间的一场临时婚约,双方本来感情基础就不牢,不过是为了利益而结合。  相似文献   

17.
正伊核协议(正式名称为"联合全面行动计划")是2015年7月14日伊朗与中国、法国、俄罗斯、英国、美国、德国共同签署的国际协议。根据协议,伊朗承诺限制其核计划,国际社会解除对伊制裁。2018年5月8日,时任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美国单方面退出伊核协议,实施"极限施压"政策,全面制裁伊朗。拜登政府上台后,于2021年4月6日在维也纳启动重返伊核协议的谈判,通过欧盟作为中间人,迄今同伊朗已进行过六轮间接谈判。谈判气氛一度相当乐观,伊方代表数次表示成功"指日可待"。  相似文献   

18.
正特朗普上台以来,美欧裂痕呈现出了不断扩大之势。5月8日,美国不顾欧洲盟友轮番"劝阻",执意退出了伊朗核问题全面协议。5月16日,欧洲理事会主席图斯克在保加利亚首都索菲亚举行的一场新闻发布会上就美欧关系表示:"看看特朗普总统最近的一系列决策,有人甚至会想到,有这样的朋友,还要敌人干嘛?!"5月31日,美国宣布将从6月1日起对产自包括欧盟在内的主要盟友的钢铝加征  相似文献   

19.
正2018年5月8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美国将退出伊朗核协议,并重启已对伊朗豁免的制裁。至此,特朗普政府退出伊朗核协议的靴子终于落地,并毫无悬念地掀起巨大波澜。那么,美国为何执意退出核协议?伊朗是否有违反核协议的行为?伊朗核协议是否存在缺陷?  相似文献   

20.
<正>伊朗核协议的签订,为伊朗核问题的和平解决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性文件,国际社会对此大多持欢迎态度。但是以色列则忧心忡忡,明确表示不接受伊朗核协议,认为"同伊朗签订核协议,意味着伊朗最终将获得核武器,并且打破地区平衡,威胁地区国家和全世界的安全"。为此,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政要纷纷前往以色列,试图"安抚其受伤的心灵"。为何都变成了"强硬派"从以色列国内来看,除了总理内塔尼亚胡和国防部长亚阿隆等强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