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早期的语文教学论著《学记》中有这么一段关于教学方法的论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对此,我感悟颇深。  相似文献   

2.
丁兆梅 《奇闻怪事》2009,(12):27-29
课堂提问可谓是教师的“家常便饭”,教师的“导”在很大程度上要靠设疑提问来实现。“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学记》早就明确指出课堂教学应努力的方向。教师如何借助一个与文本有联系的话题,激发、唤醒学生饶有兴趣地研读文章,曲径通幽地实现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是技巧,更是艺术。  相似文献   

3.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们用语言进行思维、传达信息、协调行动的能力,就叫作语言能力。古人云:“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升而弗达。”这就是说教与学,都是需要方法的。在语言能力的培养过程申,更是需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循序渐进。  相似文献   

4.
作文教学是中学和中师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但长期以来存在着高耗低效的窘况.学生怕写作文,教师怕改作文,费时费力批改而功夫近于虚掷.如何改变现状,摆脱窘境,使学生爱写作文、写好作文呢?我认为可以用古人重视启发教学的一句经验之谈指导作文教学.《学记》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就是说教师要引导、鼓励和启发学生,而不要牵着学生走,不要压抑他们,也不要代替他们作结论.既然语文教学的关键在于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实践活动,那么,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作文教学,尤其需要引导和训练.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在训练中获得写作知识,掌握写作技巧,形成能力、发展智力,这正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在近几年的教学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了一点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索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改革,我校四年来运用"巧妙导入,激活思维;开而弗达,导而弗牵;合作探究,师生共进;举一反三,触类旁同;以人为本,三维发展"的教学策略,教育教学质量有了显著提升。  相似文献   

6.
陈丹 《科技信息》2008,(12):277-277
英语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英语的重要形式。但许多教师承认,他们在课堂上还是以单方面讲解为主,学生往往被动接受。因此,学生难以获得较好的英语学习效果。导而弗牵是《礼记·学记》提出的一个普通教学原则,它对于指导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作者从三方面阐述了自己对这一原则应用于英语课堂教学的理解把握,并指出课堂教学除了向学生提供接触和练习英语的机会外,更应为学生的课外自主学习起到一个引导、督促的作用。这也正符合导而弗牵的精神。  相似文献   

7.
大凡艺术,必然具有魅力。语文教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所谓魅力,从心理学角度说,是一种悦人心目、牵人情思的吸引力;是一种扣人心弦、激人追求的感染力。对教师与学生来说是强大而持久的人际吸引力、精神感召力、智慧开发力和学习内驱力。大凡有教学魅力的语文教师,站在讲台上,手握书本,亦导亦问,引学生登堂入室,渐入佳境;讲课妙语如珠,挥洒自如;教学“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学生如坐春风,心扉被“金钥匙”打开,知识的泉流注入心田,能力在潜滋暗长,智力在开拓发展,边听、边看、边议,时间倏忽即逝,不知铃声之既响,此即最佳境界也。  相似文献   

8.
小易 《科技智囊》2009,(6):69-69
子曰:“作《易》者,其知盗乎?《易》曰‘负且秉,致寇至。’负也者,小人之事也。秉也者,君子之器也。小人而秉君子之器,盗思夺之矣。”  相似文献   

9.
《冯婉贞》一文有“急逐弗失”一语,中学语文课本注“失”为“跑掉”,这种解释很值得商榷。《康熙字典》注:“失者,错也,过也”。在其大部“失”字条又引《书泰誓》“时哉,弗可失”。《说文解字注》手部也有“尖、纵也”,“在手而逸去为失”。《康熙字典》所注尤为确当。“失”就是“错失”的意思。这在古书中例证很多。如:  相似文献   

10.
根据师范院校的教育特点,本着开发智力,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精神,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了“学”、“导”、“讲”、“查”的教学方式,变“教中学,抱着走”为“学中教,指着走”,使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相似文献   

11.
一 诗邶风新■篇曰: 鱼网之设,鸿则离之。传不为‘鸿’字作训,殆以为鸟名,人所习知无烦词费。虽然余有疑焉。夫鸿者,高飞之大鸟(1),取鸿当以矰缴(2),不闻以网罗也。此其一。藉曰误得,则施水中,亦断无得鸿之理。何则?鸿但近水而 ,初非潜洲之物,鸿既不入水,何由误结於鱼网之中哉?此其二。抑更有进者,上文日“燕婉之求,籧篨不鲜”,“燕婉之求,籧篨不殄”,下文曰“燕婉之求,得此戚施”,籧篨戚施皆喻丑恶,(详下) 则此曰“鱼网之设,鸿则离之”者,当亦以鱼喻美,鸿喻醇,故传释之曰“言所得非所求也”。然而夷考载籍,从无以鸿为丑鸟者。说文鸟部日“…  相似文献   

12.
“瞑眩反应”最出自《尚书·说命》:“若药弗瞑眩,厥疾弗瘳。”李时珍与张仲景的医书流传日本后,日本的吉益东洞著《药征》,序曰:“若药弗瞑眩,厥疾弗瘳。周官曰: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共医事。由是观之,药毒也,而病毒也,药毒而攻病毒,而攻病毒所以瞑眩者  相似文献   

13.
通感作为一种修辞手段,现代修辞论著把它揉于比喻或比拟中。通感虽近于比拟,极似比喻,但他自有特色,别具一格。比拟着眼于“拟”,比喻着眼于“喻”,而通感则着眼于“通”。通感是一种上乘的修辞手段,运用得妙就会收到令读者目之动容,思而生情的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14.
《乐记》论艺术的社会作用,是从对人性的认识开始的。《乐本篇》云:“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由此可见,《乐记》对人性的看法,既非荀子的“人性恶”,  相似文献   

15.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至力于‘导’。”“应试教育”课堂教学的最大弊端就是重教而不重导,不仅扼杀了学生与生俱来的个性和创造潜能,而且也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当前,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包办代替过多,一个词语,一个句子,一个段落,教师总是不厌其烦地反复讲,总怕学生听不懂,学不会,记不牢,而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创新的机会几乎等于零。  相似文献   

16.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是孔子的—句名言。朱熹注曰:“馈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俳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这就是说,当学生想知道而又不知道,想说而又说不出来的时候,教师略加点拨,学生就会恍然大悟,产生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7.
学生学习语文,是为了学会看书作文,以为出校后继续学习和从事工作的需要。为此,中小学的语文教学,必须着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过去的语文教学,在这方面注意得很不够,老是先生讲学生听,学生离开了教师就无法阅读书籍文篇和作文。试想,这样的学生出校后怎么能继续学习和工作呢?叶圣陶先生曾说,“教师教语文,无非是引导学生练习看书作文的本领。”“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教  相似文献   

18.
我们必须充分注意到语文这一学科重感情、重感性的特点,寻求体味这“感情”的更好方法,充分展现其“感性”,尽情发掘这门学科本身的魅力。教师应在教学中,重视文本,紧扣课文,引导学生花充足的时间,对语言本身进行充分感悟。如朗读、背诵或留空白等。教师也应该用“心”教书,尤其是一个语文教师,只有先自己用“心”悟出作品之妙,真正“走”进去,甚至达到忘情的境界,才能将学生“引”进来,做个好的向导,成为“引进门”的师傅。  相似文献   

19.
早在二千多年前,中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就曾提出“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的进步教育观。要实现“教学相长”,就要达到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和谐统一,而教学则是在特定时间内由师生共同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一个知识传承的动态过程。愚以为,作为教者,应充满热情为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名教师,教导学生是我们的天职,但我认为在“教导”中“导”更为重要。“诱思探究”、“循循善诱”不仅适用于语文课本教学,同样也适用于高三的语文复习教学。高三的语文复习知识覆盖面很广,如果只是一味地做题、讲题,而不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归纳,那么就是在舍本逐末,最终必定事倍功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