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现代物理学在其蓬勃发展的过程中,提出了非常重要的哲学问题;物理学中每一个发现都证实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近年来,在物理学领域内“基本”粒子的发现不可辨驳地证明了关于物质的一切简单形式可以相互转化的原理。这也就是对物质世界的统一性的原理提供了最新的最基本的证明。把所有的“基本”  相似文献   

2.
在一些中学化学练习册和某些中学化学教师的板书中 ,常常看到将“化学性质”简写成“化性”的现象 ,这种简略是一种不规范、不严密、不科学的做法。“化学性质”是化学学科中的基本概念 ,是指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物质的酸性、碱性、氧化性、还原性、络和性、化学稳定性等等 ,物质的化学性质取决于物质的性质和结构。“化性”是生物学中的概念 ,指昆虫在一年内发生代数多少的特性 ,在自然条件下 ,一年内发生一代的称为一化性 ,发生两代的称为二化性 ,发生三代以上的称为多化性。可见 ,“化学性质”与“化性”是不同学科中的两…  相似文献   

3.
在一些中学化学练习册和某些中学化学教师的板书中,常常看到将“化学性质”简写成“化性”的现象,这种简略是一种不规范、不严密、不科学的做法。
“化学性质”是化学学科中的基本概念,是指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物质的酸性、碱性、氧化性、还原性、络和性、化学稳定性等等,物质的化学性质取决于物质的性质和结构。
“化性”是生物学中的概念,指昆虫在一年内发生代数多少的特性,在自然条件下,一年内发生一代的称为一化性,发生两代的称为二化性,发生三代以上的称为多化性。
可见,“化学性质”与“化性”是不同学科中的两个概念,其内涵和外延没有任何关联,绝不能混为一谈。
河北省保定师专化学系 卢玉妹  相似文献   

4.
空间不只是客观的物质存在形式,也是人的一种认识,具有历史、社会和实践的性质,是“属人的现实”。因此空间及宇宙万物也都是人所规定、创造和生产的产物。正是人类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创造和生产出不同的空间形式。它不仅包括物质空间和社会空间、精神空间和理念空间,也包括虚拟空间和网络空间。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空间:每个人都应该自觉、积极地投身空间的创造、设计、改造和生产。  相似文献   

5.
技术之思--海德格尔技术观释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立足于工具论的技术解释,没有揭示出技术的真正本质以及技术与人、与世界的本源关系。海德格尔从他的存在论原理出发,阐释了他的独特的技术思想,认为“构架是技术的本质”。技术通过物质化、效用化、对象化等等方式完成了世界的构架,它是一切存在者都无可逃避的基本事件,是人类的必然境遇。  相似文献   

6.
技术理性是一种特殊的、综合的和典型的理性形式。一方面,技术理性是基于人与自然关系基础上的人类理性,是一种扎根于人类物质需求及人对自然界永恒依赖的实践理性和技术精神。追求物质目标、满足物质需求是技术理性的永恒的和第一的旨趣。技术理性的这种旨趣标志着人的一种敞开状态,标志着人与自然的“交往”和主客体的统一。另一方面,技术理性并不追求单纯的手段或目的,而是把社会合意性、科学合理性、自然必然性整合到手段有效性中去,它既追求功效又内含目的,既追求物质手段又关涉知识储备,既基于自然又面向社会,既表现自然必然性又实现…  相似文献   

7.
“科技”,分开来说并不是一个概念。但我们常常对“科学”作广义的理解,把技术也包含在科学之中,所以人们常以科学之名,来谈论技术的应用。爱因斯坦说:“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带来幸福还是带来灾难,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取决于工具。刀子在人类生活上是有用的,但它也能用来杀人。”〔1〕鉴于此,人们往往把它们合起来理解。并认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对物质与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巨大的推动力。它最重要的是认识与改造功能,科学技术本身是人类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中产生和积累起来的,反过来又帮助人类不…  相似文献   

8.
在近年来关于物质概念问题的讨论中,有一种观点认为,列宁的物质定义只是从认识论角度下的定义,没有涉及“本体论”问题;它只回答了物质和意识的相互关系问题,但没有把物质和物质的属性区分开,因而也没有回答物质本身究竟是什么的问题;列宁的定义是不  相似文献   

9.
中国是一个崇尚英雄的民族,所谓“成者为王,败者为寇”、“宁做鸡头,不做风尾”都是提倡人们要“不甘人后,争做人上人”,要“赤手打天下”。这种过度的、缺乏信仰的个体竞争,导致人们之间的不信任、不诚信和抵触,甚至相互拆台、相互算计。  相似文献   

10.
现实生活中,没有人愿意被别人当成傻瓜。可是,有许多获得肯定、获得成功的人,在一开始的时候,往往也是许多“聪明人”眼中的傻瓜。詹姆森·哈代是一个喜欢冒险的人,他周围的朋友和同事都认为他是一个满脑子怪念头的“傻瓜”。当他某次不经意间看到了一篇“电影的原理”的报道之后,便从电影底片的转盘中  相似文献   

11.
在哲学范畴内,"人与机器"探讨人的本质及其与外在物的关系问题。亚里士多德以人的目的性说明人与机器的同一关系。18世纪以来的机械论哲学试图以"普遍数学"原理在理论上阐述"人是机器",但未能彻底说明心灵作为一种实体与物质实体的同一关系。大数据时代出现了人机合一的趋势,其实质仍然是建立在人的目的性基础之上,作为物质实体的机器与人身的融合。  相似文献   

12.
技术理性是一种特殊的、综合的和典型的理性形式。一方面,技术理性是基于人与自然关系基础上的人类理性,是一种扎根于人类物质需求及人对自然界永恒依赖的实践理性和技术精神。追求物质目标、满足物质需求是技术理性的永恒的和第一的旨趣。技术理性的这种旨趣标志着人的一种敞开状态,标志着人与自然的“交往”和主客体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产生了“人化的自然”,“人化的自然”是人“再生产整个自然界”的结果。“生态环境再生产”对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生态环境再生产”具有历史必然性。研究、建构生态环境再生产理论,对社会再生产理论、生态环境理论的完备,对生态环境的治理、开发和改造等工程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一、在天文学领域space应译作“太空”Space的中文译法目前有“空间”、“太空”、“外空”、“宇宙”和“航天”等多种。汉语中“空间”一词通常指任何具有长、宽和高的三维场所。它可以指整个宇宙大空间,也可以是房间里的小空间。在汉语中“太空”一词的固有含义为“极高的天空”,与space的原意“地球大气层外的空间领域”(见Longman英文词典,1978年版)相当接近。在当今的科技时代,完全可以把“极高的天空”具体化为“地球大气层外的空间领域”,从而把space与“太空”对应。把space译作“外空”比译作“空间”要好,因为它具有把地球上人们日常生活相联系的“内空”排除在外的含义,但仍不如“太空”确切。“宇宙”通常指整个宇宙大空间及其中的所有物质,与space强调指场所和位置不完全等同。至于“航天”,通常指在地球大气层外的航行,它是一种行为,而非单指场所,与space强调的场所是两码事。天文学研究的对象是地球大气层以外的物体(称为天体),也就是太空中的物体,通常不涉及地球大气层和地面空间领域。因此在天文学中,把space译作“太空”是非常合适的。例如,提到“太空的物质分布”和“太空中发生的物理过程”,使人一看就知道这是天文学的研究课题。而“空间的物质分布”和“空间中发生的物理过程”就不知道是指何处。“彗星在太空中运行”也比“彗星在空间运行”更确切和生动。至于有些人认为“太空”是通俗名词,不像科技术语,这似乎是一种偏见。笔者与台湾同行一起开会时,听见他们讲“太空物理学”和“太空天文学”,并无通俗用词的感觉。其实只要用惯了,都会认同它是科学术语。二、在某些场合space可以译作“空间”如上所述,“空间”作为多义词,容易引起误解。但若对space加上限定词,其意思就很明确,可以译作空间,例如近地空间(space near the Earth)、行星际空间(interplanetary space)和星际空间(interstellar space)等。而当space本身作为限定词时,如space physics、space astronomy、space flight和space exploration等,照理也应分别译作太空物理学、太空天文学、太空飞行和太空探测。但目前国内普遍译为空间物理学、空间天文学、空间飞行和空间探测,因此保留原译或者二者并存,也是可以接受的。三、不赞成把space译作“航天”把space译作“航天”是难以理解的。正如本文第一节所述,space是指场所和位置,而航天是一种行为,二者属不同词类。当用space作限定词时,尽管在许多场合把它译作“航天”能行得通,例如把space technology和space shuttle分别译作航天技术和航天飞机(其实译为太空技术和太空飞机也未尝不可)都过得去。但把space flight译作航天飞行就近于画蛇添足了,因为“航天”中已有飞行的含义。而若把space physics和space astronomy分别译作航天物理学和航天天文学,当然就更离谱了。因此,即使space作为限定词时,原则上也不能允许把它译作“航天”,至少应当规定在何种场合可以译作“航天”,何种场合译作“太空”或“空间”。* 林元章研究员是第6届天文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副主任。  相似文献   

15.
狄德罗和康德都提出了著名的“哲学的耻辱”说,即哲学或人类的理性不能从认识论上证明外部世界的存在。贝克莱明确反对物质的存在,认为“物质是虚无”。贝克莱反对物质的存在是因为他认为“空间”是主观的、相对的观念,没有物质的存在之所。康德则对贝克莱的观点进行了批判,主张有“主观的”但是“绝对”的空间,从而为现象和本体(“物质”)留下了存在之所,证明了外部世界的存在。  相似文献   

16.
我国古玻璃技术萌芽于西周,到了战国时期已生产出真正的玻璃。我国古代称玻璃为“琉琳”、“流离”、“琉璃”,从南北朝开始,还有“颇黎”之称。根据《广雅》和《韵集》的记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琉璃”是用火烧的玻璃质珠子以及其他一些透明物质的统称。而明、清以来人们所说的“琉璃”是不透明的,与真正的玻璃有所区别。  相似文献   

17.
一、一位教授的困惑去年的一天,天津南开大学化学系余仲建教授焦急地专程从天津来到全国名词委办公室,余教授说:“我完成了一部近百万字的著作,书稿中的名词术语都是采用名词委公布的《化学名词》中的定名,书稿写完后觉得文字通顺,明了易懂。这表明你们的名词定得正确。但是我这本书稿的出版社的编辑强调稿中有关计量术语必须采用GB3102.8-86*(以下简称‘国标’),他们要我将书稿中的‘分子量’与‘原子量’两个名词必须改为‘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与‘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我把文稿按他们的要求修改后,发现不仅文字难懂,而且从高分子化合物的专业角度看将使读者误解,以致发生原则性的错误”。随后笔者阅读了余教授提供的材料,并随手摘录二例如下:例1:按名词委审定的“分子量”来表述合成高聚物都是不同分子量的同系混合物,即分子量是不均一的,因此所谓高聚物的分子量只有统计的意义。例2:统计的方法不同,就可有许多种不同的平均分子量的定义,最常见的平均分子量有数均分子量、重均分子量、Z均分子量和粘均分子量。按GB3102.8-86的“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表述:合成高聚物都是不同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的同系混合物,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是不均一的,因此所谓高聚物的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只有统计的意义。统计的方法不同,就可有许多种不同的平均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的定义,最常见的平均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有数均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重均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Z均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和粘均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据知有关部门还规定若不使用国标规定的计量名词,书不得出版、出版后也没有参加评选优秀图书的资格。一百多万字的书稿为这两个词的名称的问题不知所措。二、问题的缘由本来“分子量”与“原子量”两个学术名词由来已久,在化学、物理、化工界,乃至中小学基础教学中,各种科普读物中已是到处可见,无人不晓,广泛接受的多少代人长期沿用的名词。没有任何因为不好理解、不科学、产生混乱等问题而需要重新命名的理由。那么有关部门为什么要改为“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和“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呢?据了解此二词的科学内涵并无变化。分子量(或称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物质的分子或特定单元的平均质量与核素12C原子质量的1/12之比。原子量(或称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元素的平均原子质量与核素12C原子质量的1/12之比。他们对应的英文名是molecular weight和atomic weight。国际标准化组织IS031,part 8 physi-cal chemistry and molecular physics将此二词的英文名改为relative molecular mass和relative atomic mass,国标GB3102.8-86译自ISO31/8,故将分子量、原子量改译为“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和“元素的相对分子质量”。这就是改名的缘由。三、这个名该不该改近年来,有一部分了解国际标准变动情况的学者认为原子量、分子量两个词应随着国际的变动相应地将汉文名也作改动。更多的学者并不知道这个问题,或不认为汉语术语要跟着改,一直沿用原名称。为认真慎重起见,全国名词委办公室曾为此召开协调研讨会,邀请了大学、研究部门、国家技术监督局等部门的物理、化学、电学、计量等各方面专家共同研讨,会上绝大部分专家认为这两个词不要改。笔者也十分赞同此意见,并且认为这不单是一两个词改名或不改名的分岐问题,通过分析和解剖,我们应从中领悟到汉语术语命名和审定中的某些应明确的原则问题,今后审定名词过程中应认真掌握好。四、几个值得思考的问题1.尊重约定俗成的问题全国名词委制定的“审定原则和方法”中明确提出“订名要遵从科学性、系统性、简明性和约定俗成的原则。几年来实践证明这个原则是切实可行、完全正确的。名词是科技概念的语词代表,是为人们便于交流思想和观点服务的。这也是名词工作的目的所在。因此对于那些现在已统一的名词,其概念已明确无误,一般不再改动。只有在概念易混乱、误解,称谓明显不科学时,才需要另作科学命名。即使是那些因科学技术发展而使内涵概念相应发展变化了的名词,只要不产生理解上的混乱,往往也不必改动。有些名词定名不很合理,不能名符其义,但已长期使用,应用面广,已为大家接受,应继续沿用,不轻易改动,否则会造成新的混乱,造成适得其反的后果。例如我们没有必要因为“汽车”不是蒸汽驱动而改为“气车”;也没有必要因为“电”与“气”无关而马上取消“电气”这个词。名词应为大家乐于使用才有存在的价值,才有生命力。置身于群众之中是汉语名词工作的优良传统。我们不能闭门造车,单靠行政命令来强制推行。这方面曾有失败的教训。化学命名原则中曾将“稀土”改为“希土”,实际未能推行就是这种例子之一。“原子量”、“分子量”这样的名词经漫长的年代,广大知识界人士使用,未发生任何困难、误解和混乱,按照约定俗成的原则不应再作改动,这是理由之一。2.科技名词订名是一项以概念为基础的科学创造性的工作,不是以外文名为依托的简单翻译问题由于中国历史发展的种种原因,我国的科学技术概念绝大部分是从国外引进的。对于代表这些概念的名词,有人误认为也是翻译的。诚然过去引进的名词有相当一部分外国命名本身也是表义的,科学家们(或翻译工作者)按照汉语名词表义的特点订名后效果很好。但也有不从概念出发,简单直译,使大家不易理解的。例如:这种不从概念出发,只从外文字而直译的命名办法的另一个弊端是把外国不统一的名词分别引进而带来我国名词不统一。例如“Newton first law”叫“牛顿第一定律”;“law of inertia”则叫“惯性定律”。这样,物理学重要的一个基本概念“任何物体都将继续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直到其他物体对它施加作用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因为国外有两个名称不统一(一个按义命名,一个按人名命名),汉语跟着也不统一,两个名称用得都很普遍。3.向国际标准靠拢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很强调要与国际接轨,向国际先进标准靠拢。这是完全正确的政策。但有人把“分子量”改为“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理由之一也说成是要“向国际标准靠拢”,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扭曲了问题的实质。我们认为名词术语工作向国际靠拢不能理解为命名过程跟着国外死译。由国外引进的科学概念时,名称的汉化应是如何符合汉语语词规律,如何科学表达内涵。4.术语不能代替定义术语只是代表概念的文字符号;定义则是对科学概念本质属性的描述。术语是词,要求简练,好懂、好记;定义要求概念准确,简明,好理解。两者任务不同,形式也不同。由此看出“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和“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作为术语的语词结构特性不强,前面例1、例2产生的误解,就是这种语词结构特性不强致使修饰限定关系不清产生的混乱理解。基本词常常要构成复合名词,因此,基本词更要求结构紧凑,明白无误,为复合概念产生的复合词的简明性打下基础。例如复合词“分子量排除极限”改写成“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排除极限”则长而难理解。在此笔者还要向制定国标的有关部门进一言,不宜任意扩大强制推行术语标准的范围,动不动就“不予出版”、“不评奖”、“罚钱”等等。只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的计量单位,关系人们生命安全等极少量标准才可作为强制执行的标准,对待科学的问题,还是要采取科学的态度和方法。综上所述,结论很清楚:“分子量”、“原子量”的汉文名没有必要改变。 * GB3102.8-86系指国家技术监督局制定颁布的国家标准,编号3102-8-86,1986年制定。  相似文献   

18.
“外星人”是很热的话题,“外星人”是使用频率很高的单词。所谓的“外星人”是指目前地球人尚不清楚的外星高智力生物。然而,我们现在使用的“外星人”这个词,是不恰当的。首先,我们是将这种外星高智力生物当成了人,这是不合适的。人,是一种动物,人在生物学分类上属于哺乳纲灵长目人科人属,人类是地球上由其他动物经过几百上千万年进化而来的,只有这种动物才可以称之为人。而“外星人”,首先应该是一种生物,但是这种生物并不是地上产生的,尚不知是由  相似文献   

19.
环境激素,是指环境中的激素吗?与英文中的environmental hormone是否有对应关系?如果你第一次接触“环境激素”这一概念,产生上面的联想恐怕不足为奇。因为在中英文中,环境——environment,激素——hormone,它们各自的意义较为单一,对应关系十分明确。但是,如果你对所谓的“环境激素”有一定的了解,就会知道这是错误的!原因自然是由于“环境激素”一词表意不确切,让人产生了歧义。那么,“环境激素”究竟是什么呢?我们有必要追溯它的来源。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环境污染造成内分泌紊乱的现象逐步引起重视。环境污染中有一类特殊物质,由于它们具有扰乱内分泌系统的作用,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殖问题。这类物质的中文名称,目前所见的有“环境激素”或“环境荷尔蒙”。如,刘烨主编的《科技大反扑——现代高科技社会的生存指南》一书中有一段相关叙述:“1996年,美国一名环境记者戴安·达玛诺曾把造成生物和人的畸变的多种物质统称为‘环境激素’。她认为‘环境激素’并不直接作为有毒物质对人和其他生物体带来任何影响,但是,它类似激素的方式对生物体产生作用,使生物体原有的内分泌功能出现紊乱,从而造成畸变”[1]。海天出版社翻译出版的一部中译本日文专著的书名就是《威胁人类生存的定时炸弹——环境荷尔蒙》。该书将环境荷尔蒙解释为:“存在于客观环境中,一旦进入生物体内便可以起着同生物体的内分泌自然荷尔蒙相似作用,并以此扰乱生物内分泌系统的化学物质。扰乱内分泌化学物质:正式名称为外因性扰乱内分泌化学物质,即一般叫做环境荷尔蒙的化学物质”[2]。该类物质迄今为止公开报道的约70余种,其中约有40种以上是农药成分。其来源有:农药、除草剂,染料,芳香剂,涂料,除污剂、洗洁剂,表面活性剂,氟利昂,重金属,各种塑料制品,药物,各种食品添加剂,化妆品,动物、植物性激素,二英。举例见表1。由此可以看出,给以上这些来源复杂、与人体内分泌之“激素”相去甚远的化学物质以“环境激素”而名之,是非常不确切的,不符合该词的本义。但现在这一名称却被媒体较为广泛地使用,如《健康报》自1998年11月12日至12月2日曾连续五次刊登日本京都大学医学院医学博士森千里访谈录,即用了“环境激素”之称。其他报刊也都沿用这一名称。而用激素的旧称(音译)来译为“环境荷尔蒙”就更不规范了,见文献[2]。《威胁人类存亡的定时炸弹——环境荷尔蒙》一书中列有“环境荷尔蒙问题年表”,从中可知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协同化学品安全国际规划署于1972年出版了《影响荷尔蒙的化学物质》一书,指出化学物质造成内分泌紊乱。从该书“参考书目”部分可知,1997年日本环境新闻社出版的《环境ホルモン——外因性内分泌搅乱物质问题に关すゐ研究班中间报告书》,“外因性内分泌搅乱物质”这一全称还在使用,但已出现“环境ホルモン”的缩写形式。而其后出版的日文书籍就均以“环境ホルモン”取代了“外因性内分泌搅乱物质”这一名称(ホルモン,即日文对hormone之音译)。从中可以看出“环境激素”的原委。由于我们国家有关该方面的知识较多翻译自日文文献,翻译者受日文名称的影响而简单地采用了“环境激素”的译名,笔者认为这是“环境激素”泛滥的原因。该专用词语源出英语“endocrine disruptors”,是“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s”的缩写(出于简化,其中的“disrupting chemicals”合并为“disruptors”。[2]该词直译应为“扰乱内分泌的化学物质”,其全称为“外因性扰乱内分泌化学物质”。从中可以看出,其英文定义中,为了简洁而省略了“外因性”之限制词。但这与日文中失去直译、转译为易产生歧义的“环境激素”一词有着根本的不同。显而易见的是,转译而来的“环境激素”一词明显存在着表意不确切、易产生歧义的问题。其实在日文中也已意识到这一问题,有些文献不得不在提及“环境激素”时再加上这样的注释——“扰乱内分泌化学物质”[3]。因此在这里提出来,供有关专家进行思考,争取尽快给出一个确切的中文名称。为抛砖引玉,在此提出个人建议如下。笔者经过关注与思考,认为还是应当创立新词为好,建议将“endocrine disruptors”译为“外扰素”。释义如下:外——“外因性”之精简,相对于生物体内而言,即来源于环境;扰——干扰、扰乱,针对该类化学物质扰乱生物内分泌的特性而言;素——是对“化学物质”一词最简明的描绘。用“外”字来补充了英文中已省略的“外因性”这一限制词,是很有必要的;否则中文译名(如译为“扰素”)就有过于简单而表意不明的缺陷。与“环境激素”相比,“外扰素”之译名较为简洁,与其定义的关联性还是较强的。笔者认为,在与“内分泌”关系方面表现得不十分明显,这是译为“外扰素”稍显不足之处。曾考虑译为“内分泌扰素”,中英文之间对应关系较强(endocrine——内分泌,disruptors——扰素),但由于用字稍多,感觉略显复杂。因此,希望对此展开讨论,以取得共识。  相似文献   

20.
鼎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标志,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推测为夏文化的二里头文化第三期中就发现有青铜鼎;这被认为是我国古代青铜鼎礼器的源头.到商代,开始出现大量的青铜鼎.毫无疑问,中华文化在源头处便和鼎结下了不解之缘.鼎是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程中的重要物质载体.“民以食为天”,八千多年前,作为炊煮食物用的陶鼎的出现,使中国人的饮食又一次有了很大飞跃.传说黄帝作三鼎象征“天、地、人”,禹铸九鼎象征“九州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