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剧团的藝術家們在瑞典、挪威、丹麥的訪問过程中深深地体会到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感。中國的文化傳统到处受到竭誠的欽佩和讚美,人民民主制度为藝術打开的無限發展的天地,处处受到羡慕。从赫尔辛基到斯德哥尔摩,再到奥斯陸,到哥本哈根,中間都只有約一小时的飛机路程。剧团在瑞典、挪威和丹麥首都造成的轟动,真的只有当地报紙用的新詞彙——“中國热”能够形容了。京戲在斯德哥尔摩皇家剧院10月5日第一次公演后,全城立刻就轟动了。这里抄一段“斯德哥尔摩日报”的話就可以看出当地居民是怎样欢迎京戲的:  相似文献   

2.
李强  贺梦禹 《世界博览》2010,(20):36-38
2009年11月,在澳大利亚莫瑞迪安学院学习英语的中国留学生小张突然接到通知,学校已经倒闭,自己不能去上课了。学校里有180多位中国小留学生,他们大多不到18岁,很多人来到澳大利亚只有几个月,还没有过"语言关",得知这个消息,小张的几位女同学都哭了起来,不知道该怎么办,尤其担心签证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正>屠呦呦领取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2月10日,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音乐厅领取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为中国首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科学家。来自瑞典王室、政府内阁、诺贝尔评奖机构、各国驻瑞使团和社会各界人士1500多人出席颁奖典礼。图为屠呦呦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音乐厅从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手中接过2015年诺贝尔生理  相似文献   

4.
去年年初,我和一个同学经过层层选拔,终于如愿以偿地取得了去德国留学的机会。我们都很珍惜这个机会,即使到了周末,也泡在图书馆里看书。德国的朋友们都不理解,说我们傻。其实,哪是傻,只是受够了苦,才想好好珍陪这难得的机会。  相似文献   

5.
1972年,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提出了一个至今仍广为流传的响亮口号:"只有一个地球"!  相似文献   

6.
学术交流     
瑞典专家希拉特教授来我院讲学 瑞典专家马茲、希拉特(Mats Hillert)教授接受我院邀请,自三月中旬到五月上旬在我院讲学两个多月。听课学员来自全国各大专院校,科研机关和厂矿的教师、科技人员共七十余人。 希拉特教授是国际知名学者。他于一九五六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获科学博士学位,一九六一年起任斯德哥尔摩瑞典皇家工学院物理冶金教研室教授兼主任,一九七三年被选为瑞典工程科学院院士,一九七四年获美国迈尔(R、F、Mehl)奖金,一九七八年获荷兰卢茲  相似文献   

7.
信仰者     
李竽 《世界博览》2009,(20):87-87
我第一次见她,是在北京郊区的一栋旧房子里。天气很热,水泥地板上撒了水,她抱着孩子,光着脚有力地走来走去。那时候她和丈夫已经在一个宗教社团里积极地活动着。租来的房子空荡荡的,只有两张旧床,地上撒着一些鹅卵石和玻璃珠子,是孩子的玩具。  相似文献   

8.
瑞典战舰“瓦萨号”瑞典海军觉得有必要建造一艘巨型战舰,它有两层甲板,配备64门大炮。这艘超级战舰于1928年8月2日第一次试航。当它缓缓驶离斯德哥尔摩港时,舰上全体水兵向前来观看的瑞典国王致敬。这时,一阵狂风吹来,舰身立刻倾斜。接着“瓦萨号”又慢慢恢复平衡,但随即再一次朝右舷倾斜。在众目睽睽之下,“瓦萨号”的下层甲板慢慢进水,最后竟然沉入水底,50多名水手落水淹死。该舰打捞工作自1956年开始,到1961年打捞完毕。现在人们可以在斯德哥尔摩港重睹它往日的风采。 法国潜水艇“布隆湟号”这艘早期潜水艇是在法国的洛歇港制造的,…  相似文献   

9.
面试的时候,仅仅回答因为名气大就选择报考东京大学是不够的。笔者在中国的大学教书时,有学生希望毕业后去日本留学读研究生,他们对我说这样毕业后回中国国内找工作更有利。中国人口多,人才也多,理所当然地竞争很激烈。据统计,2011年在日本学习的外国留学生一共有138075人,其中87533人来自中国。他们留学的方式各种各样,日语水平较低的学生,首先在日语学校学习,  相似文献   

10.
到俄罗斯留学已经两年多了,生活学习都逐渐习惯了,只有一件事我感到不习惯,就是上网。在俄罗斯,上网极不方便,让中国去的年轻人说起就摇脑壳。才到莫斯科,我住在一栋14层的学生公寓里。我想,既然是学生公寓, 就应该像国内的学生宿舍一样,可以随便上网吧。第一次出国,我  相似文献   

11.
正在发展清洁能源、应对全球变暖方面,瑞典韦克舍镇可谓新招迭出。多年专注于对环保的建设,韦克舍镇已成为欧洲乃至全世界的环保"先行者"在北欧斯堪地纳维亚半岛东部大陆上,有一个被冰雪和森林覆盖的"安宁的王国"。这里自然资源丰富、气候温和、风光怡人、经济发达,并由金色雄狮和六翼天使守护,这里就是"童话"般的王国——瑞典。瑞典仅有900多万人口,除了拥有"北方威尼斯"之称的首都斯德哥尔摩有180万人口,北欧第一大港哥德堡有80万人口等几大都市外,其他绝大多数人都居住在只有10万或者20万人口的小镇里。近年来,气候变迁问题越来越严重,全世界都在寻找未来的可持续生活经验,位于瑞典南部的小镇韦克舍也不断迎来络绎不绝的外国考察团。来访者发现,这里社区  相似文献   

12.
出版一部随笔集是长久以来深藏心底的一个愿望,但当这部关于日本的书稿摆在面前的时候,我却感到从未有过的忐忑。我与日本结缘于20世纪90年代初,当时,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程度远远落后于日本,大多数中国人初次踏上日本国土时都会经历"文化休克"那样的体验。记得我刚到筑波留学的半年间,由于面临语言、学业、打工的多重困境,心情沉郁又孤独。当日语水平有了进步,也逐步适应了留学生活的时候,我开始观察和品味日本。在富山大学读  相似文献   

13.
唐离 《世界博览》2014,(18):87-87
正我为他买下干酪、酸牛奶、奶油,因为他夜里回来迟了要吃这些东西。他也给我买我喜欢吃的东西,奶油圆蛋糕,水果……我们的爱情就是这样。玛格丽特·杜拉斯视写作为命运,不过她常拿做饭和写作比较:"都处在同样的创意中……都是作者","各种食物经常是一早买来,准备在那里,至时只要蔬菜拣一拣去皮洗净,放到浓汤里,一烧即可。这就好比写文章,动笔写起来就是了。别的也没有什么。"在她看来写作的境界和做饭的状态也是类似的,在《物质生活》里她说:在诺弗勒她乡下的房子里,她下午就在厨房开始准备晚饭,那时候  相似文献   

14.
深秋话柿     
邻居家院子里有一株柿树,近日偶见已满树柿子,望着那青中透黄的柿子,不禁勾起了我的回忆。那是上一世纪30年代末期,日军侵华,战火燃遍大半个中国的年代。我们一家人逃难到了广西桂林,住在市郊农村的一个极为简陋的房子里。生活艰苦。那时我年小,一日在房子后不远处,见一半荒芜的园子中有柿树,地上落了两枚柿子,已经跌烂了皮,我上前一看,按当时的知识还不知是柿子,就拾起一枚,  相似文献   

15.
我有一位爱唠叨的妈妈,她从早到晚总有说不完的话。早上,我一起床,妈妈那张爱唠叨的嘴就开始工作了:“儿子,快点刷牙洗脸,快吃饭。”我刚放下筷子,唠叨又来了:“书包装好了没有,红领巾戴好了没有……”我不耐烦地说:“哎呀!烦不烦呀!你能不能不说了。”上学了,临出门妈妈还要再交代早已听腻的话:“路上要小心,过马路要看红绿灯,上课要认真听讲,积极发言。”这些话都已经说几百遍了,把我的耳朵都磨出茧子来了,可她还是不厌其烦地一遍遍地重复着。到学校门口了,我想终于可以安静会儿了,可是没想到妈妈又把我拉住,又要说她那说了无数遍的话,还…  相似文献   

16.
韩国外国留学生教育快速发展的政策分析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推动外国留学生教育快速发展,韩国政府在2004年实施"扩大接收外国留学生综合方案"(即"留学韩国计划")。该方案实施后,外国留学生教育快速发展。2008年,韩国提前实现5万外国留学生的发展目标。研究韩国2004年"留学韩国计划",必将对中国在加快制定"留学中国计划",调动外国留学生教育实施主体的积极性,鼓励大学开发外国留学生特色教育项目,加大中国留学海外宣传力度,以及加强外国留学生毕业指导与追踪制度和完善学分转换制度等方面,带来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正>2015年10月5日,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本土科学家。中国人多年来有强烈的诺贝尔奖情结,屠呦呦的获奖终于让国人松了口气。作为常年生活在瑞典的人,我也想谈谈我的诺贝尔奖"情结"和认识。1诺贝尔奖与对人类的贡献最近网络上流传一则笑话:"话说屠呦呦得了诺贝尔奖,瑞典人用不太标准的英文读获奖者名字时,全世界都晕了:The winner is you,you,too!大家你看我,我看你,都不知道到底这个奖是要颁给谁的……"笑过之后,更有顿  相似文献   

18.
等待了14年之后,已故希腊船王奥纳西斯的外孙女阿西娜·奥纳西斯年满18周岁。她终于有权继承母亲留下的巨额财产,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女孩儿。1988年当母亲突然离去的时候,阿西娜还是个天真烂漫的4岁幼童,此后她一直在继母身边长大。直到现在她可能也不甚清楚,在这14年里,有多少人围绕着她这笔财产费尽心机。  相似文献   

19.
<正>女孩住在山上。她常常站在院子里,凝望对面山腰上的一幢房子。那一定是一幢美丽的房子,女孩不止一次这样想,因为它有金色的玻璃窗。于是,女孩尽管爱她的家,但依然渴望能住到那幢房子里。那一定是很美妙的事情,她想。女孩渐渐长大,妈妈允许她到花园外骑自行车了。她兴奋地推出自行车,毅然骑向对面那座山。她  相似文献   

20.
动脑筋     
最古老的数学趣题在七间房子里,每间都养着七只猫;这七只猫中,不论哪只,都能捕到七只老鼠;而这七只老鼠,每只都要吃掉七个麦穗;如果每个麦穗都能剥下七颗麦粒,那么请问,房子、猫、老鼠、麦穗、麦粒,都加在一起总共该有多少数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