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今日美国仍具有最强的硬实力和软实力,皆仗着西方启蒙以来所造的现代化之势。中国即使拿到了现代化的各项第一也不能算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现代工业文明恰在达到鼎盛时,已暴露出它的致命弱点——自毁性和不可持续性。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必由之路,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中国应积极造生态文明建设之势。乘生态文明兴起之势,中国必能辐射出巨大的硬实力和软实力。  相似文献   

2.
炎帝和黄帝一样是中华民族从野蛮走向文明时代的英雄人物的象征和化身。把炎帝说成是某一地方的某一具体历史人物。炎帝文明代表了某一地区的文明都是不确切的。炎帝神农氏的文化反映了中华民族敢于开拓、重视创新、重农尊农的精神文化。弘扬作为民族人文始祖之一的炎帝文化,有利于当前解决“三农”问题,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3.
碟影重重     
《科技潮》2006,(2):51-51
《科学与中国》出版: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编辑推荐: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在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曾经创造了许多辉煌的科技成就。在10多个世纪的时间里,历经汉、唐、宋、元等朝代,始终居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对人类文明做出了伟大的贡献。这一切都能在本片中得到完美  相似文献   

4.
正纵观世界格局,当下的国际科技竞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激烈,我国对战略科技支撑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迫切,发展科学教育,提升全民的科学素养,是将我国建设为科技强国的必然选择,也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选择,更是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5.
《科技潮》1999,(11)
浓缩5000年文明的精华,再现5000年文化的辉煌:纪念先人,教育现人,激励后人;坚持优良传统,创造美好未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中华世纪坛组委会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始终贯穿着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实践过程中形成的邓小平理论,是坚持这种科学精神的光辉典范,主要表现在解放思想的自由精神、实事求是的理性精神、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和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四个方面,这一伟大的科学精神赋予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以新的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7.
 人类的文化经历了由自然文化、民族文化向科学文化的演进,而人类的文明也经历由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演进过程。在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和美丽中国的伟大历史任务中,探讨文明和支撑文明的环境的关系,是当前科学界的重要科研课题。  相似文献   

8.
伟大领袖毛主席指出:“中国是世界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在中华民族的开化史上,有素称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有许多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发明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艺术家,有丰富的文化典籍。”《九章算术》是秦汉之际的一部伟大数学著作,  相似文献   

9.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从那时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的确,近代中国曾饱受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被迫签订了大量不平等条约,严重冲击了近代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其中一些不平等条约甚至贻害至今。而修改和废除不平等条约是中国官方和民间的共同企盼,并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相似文献   

10.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从中华文明发展史的角度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从社会主义文明演进历程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社会主义文明新样态;从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中国表达。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须遵循坚持人民至上、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和坚持守正创新的关键原则。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七个着力”要求,明确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领导力量、方向准则、精神导引、媒介支撑、载体依托、文脉根基和应予具备的全球视域,为在新征程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科学的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11.
《今日科技》2010,(9):26-27
<正>中华民族在四项伟大的发明之外,还有一项更伟大的发明,那就是中华的国粹——中医学。如果要说意义的话,也许中医学对未来人类的贡献要远远大于前四项发明,因为它将是人类告别纯物质文明,走向新文明模式的一座桥梁、一座里程碑。1953年,毛主席曾说  相似文献   

12.
2007年5月25日,李约瑟博士中国科学与文明研究项目(SCC)的档案库在英国剑桥李约瑟研究所建成并召开新闻发布会.中国科学与文明研究计划(SCC)是20世纪伟大的汉学家和科学史学家李约瑟博士所从事的主要研究项目,在长达60年的时间中,李约瑟博士对中国科学技术与文明进行了分学科的  相似文献   

13.
晋中传统节日习俗与传说,是我们祖先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身的历史记录,包含了天文、地理、季节、气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社会愿景、伦理道德、宗教信仰等丰富的内涵,是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历史见证,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种传统精神文化支撑,对其加强研究、传承、保护,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姚治中 《皖西学院学报》2012,28(3):37-41,88
皋陶(yao)文化是中华民族文明萌芽时期呈现的文明曙光之一,也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基石之一。皋陶文化不仅是皖西地方的,也是中华全民族的。科学地研究皋陶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必需。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作为传播社会文化、社会文明的重要载体,是发展和建设新时期精神文明的直接参与者和传播者,大学生自身的素质,直接影响完成历史重任的质量。因此,加强大学生基础文明素质教育,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扭转社会风气,促进科学、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及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三线建设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一场规模宏大、影响深远、意义重大的经济和国防建设,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是三线建设的重点区域,三线建设不仅促进了该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而且从多途径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本文以多民族聚居的凉山州冕宁县沙坝地区为例,阐述三线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途径和成效,包括:党的领导在政治上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命运联结;工业文明的发展为民族共同体的构建奠定了经济基础;文化交融推动了民族共同体情感的加深;教育的发展为民族共同体的构建提供了人才保障;社会发展不断增强民族共同体构建的稳固性。三线建设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构建是彼此成就、相互促进的关系,三线建设在新的文明体系中达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其持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途径和方式,在中华民族追求伟大复兴的今天仍然具有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伟大的现实指导意义,而且就社会主义发展进程和人类社会发展历程而言,更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特别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论断,表明中国的成功代表着一套新的价值理念的成功,证明中国发展的道路和价值取向,必将改写国强必霸的逻辑,为世界发展和人类新文明形态的铸造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8.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国人民孜孜以求的目标和理想。20世纪90年代,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明确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口号和目标,并形成了完整的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西方一些人有意歪曲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与行动,炮制“中国威胁论”,试图阻止中国的前进。对此,我们必须认真应对,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19.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古老中华文明的中心,孕育了多姿多彩、璀璨夺目的华夏文明,塑造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擘画了新时期黄河流域发展的总体蓝图。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再次研究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问题,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已经成为牵动全国人民心弦的一件国之大事。  相似文献   

20.
一、供水企业节能降耗的重要意义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与发展方式转变的转型期,而转变发展方式的目标就是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其途径就是落实科学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