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γ射线反散射灰分仪的测量精度受煤炭灰分成分的变化影响很大,现有的方法主要是在测量偏差较大的情况下重新对灰分仪进行标定,其灰分值测量范围窄,精度较低,操作过程繁琐.本文从γ射线反散射灰分仪的工作原理出发,分析了灰分中主要矿物成分的变化对灰分测量精度的影响,建立了基于双低能γ射线测量的校正模型,提高了测量精度,实现了灰分仪的软件自动处理.检验结果表明,采用本文研究的校正模型,γ射线反散射灰分仪克服了现有的缺陷,灰分值测量误差满足EJ/T1078-1998所规定的γ辐射煤炭灰分探测仪的测量精度指标.  相似文献   

2.
介绍基于灰分仪实时监测的灰分值的跳汰排料自动控制的系统原理及其硬件软件设计,现场试验表明该控制系统效果显著,运行可靠,提高精煤回收率和质量,为跳汰选煤提供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在使用以勘探资料编制的灰分等值线图时,发现含有夹矸的煤层灰分资料与生产过程中煤炭产品的灰分资料差距较大。经过对勘探阶段煤质化验和生产阶段煤质化验的过程分析,结合煤层赋存的特点及煤炭生产过程的特性,认为编制综合灰分等值线图很有必要。此图可以直观地反映生产过程中灰分的变化情况,对煤矿的生产与经营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针对传统双能γ射线测量法检测误差较大以及灰分成分对检测精度影响大的问题,建立了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双能γ射线的新型煤炭灰分测量模型,并应用该模型对煤炭灰分进行了在线检测试验,实例分析了两种双能γ射线测量方法在煤炭灰分检测中的应用情况.试验结果表明:相比于传统双能γ射线测量法3%的平均相对误差,本文提出的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双能γ射线的灰分测量法的相对误差小于1%,且其测量结果不受灰分组成成分的影响.同时,利用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法(XRF)分析了灰分的化学组分与其含量的关系,研究了灰分化学组分对双能γ透射法检测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煤炭中Fe,Ca,Mg和S元素的含量会影响双能γ射线透射法的检测精度,其成分含量波动越大,检测结果误差也越大.  相似文献   

5.
结合热重分析仪的结构特点,研究了热重分析仪测定聚乙烯醇灰分的方法。研究表明:热重分析具有仪器性能稳定、自动化程度高的优点,显著缩短了分析时间,将测定时间由约8 h缩短为约30 min,提高了分析效率和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6.
针对浮选回归模型精度和适应性较差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遗传算法优化反向传播神经网络(GA-BP)的尾煤水灰分视觉检测方法。对尾煤水图像进行预处理,在去除主要噪声干扰和保证一定彩色特征完整的前提下,提取不同颜色空间的彩色特征、灰度特征以及浓度特征值;以上述特征值为输入变量,以尾煤水灰分作为输出变量,建立基于遗传算法优化BP神经网络(GA-BP)的回归模型。该模型较好地实现了尾煤水灰分的在线检测,预测精度达97.3%,均方误差降低至0.23,提高了精煤产率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7.
不同年龄栓皮栎的灰分含量、干质量热值和去灰分热值是栓皮栎能源开发利用的重要基础。通过对5个年龄栓皮栎不同器官热值、灰分含量的分析,得出:平均灰分含量从高到低时的树龄依次为46、36、17、57、27 a;枝或干的灰分含量低于叶或皮。平均干质量热值从高到低的树龄依次为27、57、36、17、46 a;树叶、树皮、树干的干质量热值与灰分含量均呈不显著负相关,树枝的干质量热值与灰分含量间为极显著线性负相关,平均干质量热值与灰分含量呈显著线性负相关;枝或干的干质量热值均低于叶或皮。平均去灰分热值从高到低时的树龄依次为57、27、36、17、46 a;枝或干的去灰分热值均低于叶或皮。从热值与栓皮栎能源林的经营成本考虑,17、27、36、46、57 a的5个栓皮栎年龄段中,27 a可为栓皮栎能源林的理想经营年龄。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灰分对煤自燃能力的影响作用,利用绝热氧化实验装置对不同灰分含量煤样进行升温氧化实验,采用R_(70)、T_(CPT)、B3种指标表征灰分含量对煤样自发氧化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1)灰分含量越大,煤样低温氧化阶段温升速率越小,温升加速点温度越高,煤样的自发氧化过程越慢,煤越不易自燃;灰分含量大于40%后,煤自燃倾向性快速减弱。温升加速点是反应微观信息的零活化能温度的宏观累计结果,具有直观且滞后的特点。灰分越大,滞后越明显,温差越大。2)R_(70)、T_(CPT)、B3种指标与灰分关系表现为二次函数。R_(70)和T_(CPT)两种指标显示灰分越大,自燃倾向性越弱,与实践经验相符。受水分权重影响,B指标显示煤样在灰分小于40%时,灰分越大,煤样自燃倾向性越强,这与实践经验相悖。因此,B在判定灰分对煤样自燃倾向性的影响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9.
对辽河超稠油和辽河稠油减压渣油两种焦化原料的性质进行了评价,分析了不同原料对石油焦收率、灰分含量及灰分组成的影响,同时探讨了原油开采及加工过程中使用的助剂、腐蚀等因素对石油焦灰分的影响。结果表明,金属元素并不是影响石油焦灰分的惟一因素;利用劣质焦化原料进行延迟焦化加工时,必须采取有效的预处理措施降低构成石油焦灰分的相关组分浓度,才能提高石油焦的品质。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析了北京地区燃煤中的硫和灰分的含量,实验显示:含硫量超过北京市地方标准的煤制品只占实验所采取的74个样品中的6.8%,灰分含量均在30%左右.通过添加大麦秸杆和碳酸钙粉末可以明显降低硫的排放。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追风伞药材不同产地和部位中水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和醇溶性浸出物的含量,并设置其质量控制项目和限量,为提升追风伞的质量标准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根据2020年版《中国药典》(四部)通则中的相关检测方法对追风伞进行含量测定。结果:追风伞不同产地和部位中水分(9.61%~13.82%)、总灰分(5.26%~15.39%)、酸不溶性灰分(0.34%~5.33%)和醇溶性浸出物(13.05%~28.34%)含量均存在差异。结论:初步建议追风伞根、茎、叶、全草中的水分含量分别不得过13%、14%、14%、13%;总灰分含量分别不高于16%、8%、9%、11%;酸不溶性灰分分别不超过5%、1%、2%、3%;醇溶性浸出物分别不低于16%、16%、13%、14%。  相似文献   

12.
就洗选厂在质量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对在线灰分仪、筛末煤入仓环节等进行改造,以真正实现全员、全过程控制煤质,为企业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霍林河矿务局露天矿褐煤灰分、热值及水分等特殊性,且其产品主要作为动力煤销售的特点的研究,对以灰分和发热量为基础的两种计价作一比较分析,确定更趋合理的结算方式。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初步探讨了钾、钠、钙、镁、铁五种不同无机灰分对糖液纯度显示的影响,并通过回归分析得到灰分含量与纯度的关系方程,结果表明,随着灰分的增加,糖液纯度下降,其中铁影响最大,钾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15.
灰分沉淀离析对TLA改性沥青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佛山一环工程实践,进行了灰分沉淀后不同灰分含量的40%TLA改性沥青的性能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灰分含量的增加,TLA改性沥青的针入度、残留针入度比、延度和质量损失比降低,而针入度指数、软化点、当量脆点、粘度和相对密度增加.总体上,灰分沉淀离析主要影响TLA改性沥青的低温性能,对感温性能和高温性能也有较大影响,对抗变形能力和抗老化性能有一定的影响,但基本不影响其针入度等级.因此,建议加强TLA改性沥青运输和储存过程中的搅拌,严格控制储存时间,以减少灰分沉淀离析对其性能的影响程度,避免灰分堵塞施工设备管道.  相似文献   

16.
王曙东 《科技信息》2012,(18):391-392
随着煤矿对安全生产的要求提高以及自动化技术的日益成熟,煤矿大多要求实现主扇的在线监测,以达到安全运行以及减员增效的目的。本文从煤矿风机实际情况出发研究了主扇风机在线监测系统在煤矿安全生产中所起到的作用,浅析了系统的特点、组成和功能。  相似文献   

17.
张士杰 《应用科技》2006,33(3):62-64
研究了灰分对聚丙烯产品(PP)质量的影响,详细分析了催化剂(CS—1型或-NⅢ高效载体催化剂)、活化剂(AlEt3)、二苯基二甲氧基硅烷(第三组分)对灰分的影响过程.通过对PP灰分理论值计算与实测值的对比。表明活化剂引入的灰分含量占主要部分,确定了在生产中降低灰分的方法,从而提高了PP的质量,并拓宽PP的使用范围.  相似文献   

18.
面粉中灰分的测量结果不确定度的评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灰分测量结果不确定度进行了评定.采用国标方法GB/T5009.4—2003中的重量法测定面粉中灰分.通过对影响样品测试过程的不确定度分量的分析和量化,求出被测量(灰分)的标准不确定度和扩展不确定度,给出各分量对总测量不确定度的相对贡献,对测量结果进行了表述.建立了面粉中灰分测量结果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  相似文献   

19.
卢婷  姚斌 《贵州科学》2021,39(6):27-29
目的:测定绿豆衣药材中水分、总灰分及浸出物的含量,为建立绿豆衣质量标准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按照《中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0832(第二法)水分测定、2302灰分测定和2201浸出物测定法对绿豆衣进行水分、总灰分、浸出物测定.结果:绿豆衣水分含量在10.9%~12.0%之间;总灰分含量在2.3%~2.5%之间;浸出物含...  相似文献   

20.
生产精煤灰分、销售精煤灰分都是反映同一产品质量的,应该是统一的。但是,由于检测手段不同,两者间存在差值。分析了产生差值的原因,提出了缩小二者的差值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