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5 毫秒
1.
与其他语言相比,汉语更明显存在性别歧视现象。本文通过构词语素的位置能否倒置、词的无对应性等现象讨论汉语构词中的性别差异,认为汉语性别歧视的主要原因有两点:女性经济地位的丧失;女性主体意识的丧失。  相似文献   

2.
有清一代,文学创作中出现了大量的以词存史、以史入词、以“词史”品词的情况。而闽中词人谢章铤继陈维崧,周济之后不仅在词学理论上对“词史”意识进一步发挥,而且在词的创作中也体现出极为强烈的“词史”意识,为我国古典词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是我国晚近词坛上不容忽视的一位重要作家。  相似文献   

3.
李清照的词创作,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词以表现春思、闺怨为主,怀旧意识已初露端倪。后期词的怀旧情绪较为强烈,主要表现为对亡夫的怀念之情和对故国家园的依恋之情。这一创作特点和审美风格的形成与词人的生存环境密切相关,并随着那个时代生活的巨大变迁而进一步深化,最终凝聚成一种意识,即怀旧意识。  相似文献   

4.
稼轩词的独特性之一,在于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耀度展现出主体自我完整的心灵世界。其词不仅表现出主体心灵世界的多元性、丰富性和复杂性.也表现出主体心路历程的多变性流动性和曲折性。而这又是受其自觉而明确的创作观念的支配,即其《鹧鸪天》词所说的。人无同处面如心。不妨旧事从头记,要写行藏入《笑林》”,他是要用词来表现他整十一生的行藏出处,性情怀抱,  相似文献   

5.
在全球化背景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编辑主体应具有现代意识,既与全球化的信息爆炸和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全球意识、“滤波”意识、创新意识、超前意识等现代观念。编辑主体形成并确立了这些现代意识,也就意味着实现了编辑主体意识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6.
关于苏轼词的主体风格,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文章从苏轼改变词风,提高词品,用词反映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的制度入手,提出了“以诗为词”一说,同时对文学史上曾有过的关于“以诗为词”的阐释,大胆地提出了质疑。  相似文献   

7.
作为出版系统中的重要部分,编辑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意识日益得到强化。当前激烈的出版行业竞争,要求编辑增强政治意识、学术意识、创新意识、策划意识、读者意识、审美意识,以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办报出刊的现实要求。  相似文献   

8.
在唐五代词坛上,李煜在词史上的突破,与其词中女性化意识的出现密切相关。李煜词中的女性化意识主要体现在:其词中的女性化视角与女性词的重合与交叠;其词中的女性化情感流露。李煜词中的女性化意识,是他的成长环境使然,也与他的成长经历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陈举华 《科技信息》2009,(27):90-90
本文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入手,分析了影响提升学生主体意识的原因,提出建立和提高学生主体意识的几项措施,尤其虚拟样机技术在其几项措施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进而提倡工科院校学生在创造力培养中抓好虚拟样机先进技术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红"与"Red"的语义扩展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汉语“红”和对应的英语“red”的语义扩展模式进行对比发现,在两种语言中,两个词的原型义都是“火或血的颜色”,虽然语义扩展的路径基本相同,不同的文化视角使两千词的语义产生了差异。颜色词通过表达相应的颜色概念,把客体,颜色和主体三方面联系在一起,使颜色词不仅指称了颜色概念所表达的客体方面的特征,而且还表达了颜色在人的主体方面所能引起的一切刺激反映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
苏轼是词坛上一位伟大的人物,他的词学观念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诗为词,扩大了词的抒情功能;二是自是一家,开创了豪放一派。这种词学观念无疑具有开放的革新的意识,把词从艳科小道的品质和地位提高到诗的地位上来,使豪放与婉约并存,为词坛注入了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2.
自元好问《论诗》绝句中对秦观发出“始知渠是女郎诗”的说法后,前人对秦观的诗颇有贬意,以为过于柔弱。本文通过对秦观七绝诗的评析,认为苏轼“以诗入词”受到赞扬,扩大了词的境界,而秦观“以词入诗”亦未尝不可,在宋诗中独树一帜,丰富了宋诗的艺术风格。故此文一反传统习见,借评价秦观七绝诗的同时,对其“以词入诗”从积极的意义上进行了肯定。  相似文献   

13.
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文学家,他在诗、词、文等方面的文学成就是举世公认的。但同时,他也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在他极端坎坷、曲折的从政经历中表现出的高尚的政治品格,使他得到后世文人的景仰,不论他做官还是遭谪贬,都深受百姓拥戴。高尚的政治品格和杰出的文学成就使得苏轼具有非凡的魅力。他两年的密州知州经历证明了他的政治才干。  相似文献   

14.
张先是第一个大量使用题序的词人,张先词的题序内容丰富多彩,记录士大夫交游唱和的题序使词带有了诗化的特点。散文化的题序使词带有叙事的色彩。张先与苏轼在熙宁年间交往甚密,资料表明两人有师法相传的关系,张先词在题序上的创新,对苏轼以诗为词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15.
俞平伯的词史观主要集中反映在《〈唐宋词选〉前言》一文中,他认为词发端于民间,是诗进化的结果;词有两条发展道路,分别是以《花间》为代表的“获深”和以苏、辛为代表的“广深”,后者更接近词的本色,为词之正宗。他接受并扩充了黄侃、胡适及王国维的词史观,同时在俞樾、俞陛云的影响下幔取了传统词学理论的精华。他的三本词体鉴赏专著是其词史观的重要实证和阐释。  相似文献   

16.
苏轼的词中蕴涵着非常丰富深厚的感情。他用大手笔写社会人生,写山川景物,写今古感怀,词作中充满着豪情;另一方面,苏词中也不乏柔情。他的离情词尤其写得韵格婉媚、一往情深;在表现男女恋情和少女、少妇闺情方面,苏词充满柔情,在缠绵中勘破人生。豪爽开朗的性格、挫折多舛的个人经历、儒家道家和禅宗里积极的思想内涵则是他词作的丰富深厚感情的肥沃土壤。  相似文献   

17.
张炎是一位历经宋亡元兴历史巨变的遗民词人。面对元军入侵、宋室崩塌,他先是挣扎在功名理想与“守节”意识之间,进退两难,身心两痛;仕途无望后,他失意南归,辗转飘零,尝遍辛酸悲苦,最后潦倒而终。他的词作饱含遗民的愁苦,丰富发展了遗民词的内容,表达了对故国刻骨铭心的眷恋。历来学者偏重于评价张炎词“清空”的艺术风格,而忽视了张炎词在“闲愁”的表象下,所表达出一种浓郁的身世之感、故国之思、亡国之痛。  相似文献   

18.
柳宗元诗歌在宋代的接受从整体上来说可以概括出三个层面:一、陶、柳诗风异同论:即苏轼对柳宗元诗风的发明之功,以及陶、柳诗风对宋代诗学精神演进历程的影响;二、韩、柳诗风不同论:韩、柳诗风在宋代接受过程中的差异性以及背后所反映的宋代诗学精神的演变;三、柳诗深得骚学论:柳宗元诗歌的内在气质以及宋人对柳宗元诗歌气质的扬弃。  相似文献   

19.
胡宿是北宋时期的一位诗歌创作极富特色的诗人,被清人视为“西昆后进”.胡宿天圣二年(1024)登上政坛、文坛,治平四年(1067)去世,这四十余年间正是北宋诗坛处在新旧诗风转换时期,因此,胡宿无论是诗风还是诗学思想均呈现出复杂多样的一面.在诗学思想方面,胡宿除主张华实并重外,已有“平淡”之论,是北宋诗坛较早提出“平淡”诗论的诗人,同时,他还赋予“平淡”如古乐一样平和雅正的意义,这与他诗文中多次提到的“正始之音”所包含的“雅正”含义一致;另外,与此相应,他还推动了“清”这一美学范畴在宋代的发展,充分体现出后期昆体诗人在对西昆体接受过程中所体现出的文学观的复杂性和独特性  相似文献   

20.
苏轼书法在南宋南渡后的复兴和意义的彰显,不仅仅是书坛本身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得力于政治的推助。人文环境和气氛的变化对苏轼书法的接受也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