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世纪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要有安全为科技手段作保证,这是被发达国家验证过的道理。本文从25年前中国唐山大地震为例,对比分析了国外情况,从总体上归纳了中国灾害的潜势,并畅谈了“2001年国际减灾日”的主题,特别从五个方面研究了中国城市新世纪综合减灾战略问题。  相似文献   

2.
高水效农业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提出了高水效农业是指同时追求和实现单位耗水的高水分利用效率、高经济效益、高生态效益及社会效益的一种具有高新科学技术体系和经济市场紧密结合的新型农业体系。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结合我国目前粮食生产下降的问题和节水农业发展,分析了我国粮食减产的原因主要是南方经济发达地区重工商业轻农业,因此粮食生产不足。因此,提出了我们不但要重视北方节水农业的发展,更要重视南方高水效农业的发展,以解决北粮南运的状况。从粮食安全和经济安全及水安全,南北方农业资源,农业结构调整,农艺抗旱节水措施,作物高产育种,高效的水管理体系等方面,论述了发展高水效农业发展的迫切性、可行性和必然性。  相似文献   

3.
近现代中国水产养殖业发展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较为系统地回顾了近现代我国淡、海水养殖业发展的历史,重点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水产养殖业成功的理论与关键技术,分析了制约水产养殖业持续发展的种质、病害与环境等关键问题,展望了新世纪我国水产养殖业发展的前景。新世纪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态势日趋明朗,即朝着生态养殖和工程养殖两个方向发展;其理论基础是运用现代生物学理论和生物与工程技术,协调养殖生物与养殖环境的关系,达到互为友好、持续高效;其总体目标是实现养殖生物良种化、养殖技术生态工程化、养殖产品优质高值化和养殖环境洁净化,最终实现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新世纪我国水产养殖业发展对策是实施生态工程养殖战略,促进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立足基础研究。强化高新技术的应用;实施良种工程,不断推出养殖新良种;从平衡水域各产业的需求出发,调整现有养殖区养殖结构、规模与布局;集成现代生物和工程技术,实施陆地和潮上带工程化养殖;以养殖生态学理论和现代工程技术为基础,大力发展浅海离岸设施渔业;从改善我国人口营养结构出发,大力发展水产品加工业等。  相似文献   

4.
农业易相发展理论与中国农业现代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21世纪即将来临的生物经济时代,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将对农业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本文在对现代农业进行反思的基础上,通过比较研究与实证分析,研究提出了农业易相发展理论和基于生物经济时代的新型农业体系的概念框架。  相似文献   

5.
我国稀土发光材料科学技术发展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我国稀土发光材料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从机遇和起步,跟踪和引进,自主发展,带动相关科技和产业化发展进行较全面回顾,稀土发光材料已经成为我国信息显示,绿色照明工程,医疗健康,光电子等领域的支柱材料,对比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和存在问题,对进入新世纪和WTO后,所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以及蓬勃发展前景予以展望。  相似文献   

6.
适合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害虫自然控制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根据水稻、棉花、玉米、小麦、油菜、果树和蔬菜等的重要害虫几十年的防治经验,论述了农业害虫自然控制因素的作用和自控措施。这些措施包括作物耐抗性的利用、植物性杀虫剂的利用、昆虫行为和习性的利用、天敌资源的保护利用、农业措施的利用以及农业害虫的综合自控技术。依据可持续农业的发展要求,讨论了在农业害虫的治理中应充分 重视和利用一切自然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7.
能源是人类活动的物质基础。由于现代工业的迅速发展,造成能源资源的巨大消耗,同时危及人类的生存环境。为了解决能源与环境问题,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构筑新世纪的可再生能源结构体系是一项紧迫任务。  相似文献   

8.
农业的发展正在经历阶段性的变化。通过对效益农业内涵特征的阐述,提出发展现代效益农业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9.
扼要地介绍了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的基本内容和发展趋势。论述了基因工程在推动人类社会文明与进步中的巨大作用,特别是在解决当今全球性问题方面的巨大。探讨了分子生物学诞生的诱因及其为新世纪的科技创新活动提供的宝贵启示。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种共识,防灾减灾不仅创造着社会安定,人民幸福,更从新侧面减少了灾害损失。从此种意义上讲,减灾就是解放生产力。本文从创造减灾是增产的市场机遇出发,例举了丰富的国内外产业化发展的个案,尤其结合新世纪我国的防灾减灾问题提出了可行的产业化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