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裘皮服饰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并曾是最重要的服饰类别之一。裘皮服饰不但是古代冠服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北方少数民族文化的象征。本文根据各种历史资料,论述了中国古代裘皮的种类、名称和加工方法、裘皮服饰的品种和穿着配伍、裘皮服饰的审美。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古代,审美文化可归纳为"气之精神",中国古代服饰普遍贯注了"气之精神"。古代服饰稳定的形式、总体特点以及用色制度等都体现了一脉相承的"气"的完整性和稳固性,然而另一方面,这种"气之精神"也不可避免地给服饰的多样化发展带来限制。 相似文献
3.
线是中国画的主要造型手段,它在我国古代人物画中所产生的节律和韵味尤为突出,其中之因除线本身所具有的独立审美内涵外,与古代服饰的形制、质料等也有密切的关系。本文从中国古代服饰与人物画中线的关系入手,说明中国古代人物画中线的节奏、韵律在某种程度上也得力于古代服饰所呈现的自然形态。 相似文献
4.
5.
浅论中国古代服饰的"比德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怡 《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2,15(5):26-27
从中国古代服饰中存在的“比德”现象和服饰“比德”的文化背景两个方面分析古代服饰的“比德观”,以期为理解中国古代服饰所凝聚着的深层理性意蕴找寻一条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6.
从冕服的发生看古代服饰理想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齐志家 《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1,14(4):71-75
通过对冕服这一服饰形象发生的逻辑追溯,对冕服所代表的古代服饰审美理想的观念基础及其特征作出新的解读。冕服实际上是从原始仪式中纹身之人(巫)发展的理性终端-由神性到理性化的定型。服饰伦理的突出是理性化的具体体现,而在这种服饰理性之光照耀下的服饰形象,流露的则一种宽大、平面、流动的趣味。 相似文献
7.
论中国传统服饰的色彩文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繁荣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15(17):270-271
从中国传统服饰色彩文化的产生、构成和演变的3种形态以及应用与体现出的3种独特的表现特征中揭示了中国传统服饰色彩文化的本质内涵,并在分析推理的基础上,从坚持传统、吸收外来文化和转变观念、发展科技4个方面探讨了中国传统服饰色彩文化的传承问题。 相似文献
8.
曲义 《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4)
阿昌族是跨国民族,我国境内的阿昌族人民世代聚居于云南省境内。针对阿昌族服饰,按照服饰构成,将阿昌族服饰划分为头饰、服装、银饰和其它配饰,着重分析了包头、男士短衫、女士短衫、女裙、女裤、耳饰、颈饰、腕饰、绑腿、腿套、筒帕、腰饰和佩刀共13类服饰品的造型艺术特点,其中贯穿了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阶段的服饰造型差异研究,旨在丰富阿昌族服饰艺术的研究成果,为阿昌族传统服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研究添砖加瓦。 相似文献
9.
10.
刘晓刚 《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2)
中国古代服装是一个内容浩瀚的文化宝库。本文力求在翔实的史料基础上,整理出一条中国古代服装设计方法的主线,并据此认为: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由先人们创造的设计方法之所以对当今的服装设计仍产生着很大影响,实际上是一种历史的延续,是一种文化的继承。从设计方法的角度来研究和认识中国古代服装,应该是一个崭新的课题。 相似文献
11.
指出了李约瑟难题的积极作用,及唯科学论的局限;探讨了中国古代数学具有构造性、机械化的特征,及对世界数学发展的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12.
本文根据服装CAD中不同的服装款式对不规则曲线的具体要求不同,分别用曲线内插和用Bezier多项式作插补函数生成不规则曲线,并分析两种曲线生成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纺织品的织花技术与织机、织具的进步,是衡量纺织品种生产和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本文主要依据历年和近期的出土纺织品实物和图象(画象石和绘画等),结合丰富的记载文献资料,进行系统的综合分析与归纳,阐明中国古代纺织品织花技艺与工具机械的发生与进展历程。中国古代纹织物织花技术与工具机械的概略发展过程有下列几个阶段:(1)原始时代的编织和挑花机具;(2)商代绮织造的纹综杆式踞织机;(3)周、汉代经锦织造的多综多蹑机和束综提花机的创制;(4)唐代以后纬线显花技术和束综提花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4.
15.
16.
包铭新 《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7,(1)
中国风(Chinoiserie)是指一种追求中国情调的西方图案或装饰风格,在绘画、雕塑、建筑等方面都有应用。在纺织·服装领域,中国风主要表现于纺织品纹样和服装款式、色彩的设计。中国风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中国风格,它是从属于欧洲巴洛克(Baroque)和罗可可(Rococo)的一种艺术风格,有其特定的内涵。这种风格,反映了欧洲人对中国艺术的理解和对中国风土人情的想像,又掺杂了西方传统的审美情趣。中国古代染织文化对欧洲产生过很大影响;具有中国情调或中国风的欧洲纺织品的出现,可以上溯到较早的历史阶段;中国风这一称谓的使用则较迟,一般认为始于十八世纪的法国。十九世纪以后,西方服装开始较多地在面料、图案、款式和色彩方面吸收和模仿中国。本世纪出现了以中国风命名的高级时装系列。关于这种风格,国内介绍很少,国外研究也不多。本文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对此加以探讨,把欧洲纺织品的中国风纹样分成三种类型进行美学分析,并将桑洛朗(Yves Saint Laurent)的作品作为中国风服装的一个实例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7.
李迪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1(3):281-289
盖天说是中国天文学史上特别重要的假说.通过4个方面详细论述了盖天说在中国天文学史上所占的重要地位:(1)明末前盖天说没有退出历史舞台;(2)在天文图绘制、天文计算和大地测量等方面的运用;(3)历史上有过盖天仪;(4)浑天盖地观点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外源MT对银狐毛皮生长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8年进行了应用东北林业大学研制的标准褪黑激素(MT)植入物促进银狐生长和毛皮早熟的研究,对65只成年狐和28只幼狐(1-3月),分批和不同剂量进行MT埋植,试验研究表明,应用MT处理银狐完全有效,埋植褪黑激素后银狐表现为食欲旺盛,生长增快,睡眠增长,死亡率下降,成年银狐其毛皮可以提高30-70d成熟,幼狐可以提前15-30d成熟,本试验中最佳MT埋植时间在6月10日左右,埋植剂量的差别对结果无明显不同,同时狐皮质量提高,皮张长度增加。 相似文献
19.
包铭新 《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1)
中国近代丝织物既继承了古代的优秀传统,又具有反映时代变化的新特征。而一般的外来影响,特别是西方的冲击,主要促进了中国近代纺织业的变化。这些新特征的形成,有着科技和服饰文化两方面的背景。中国古代(起源于唐朝,即公元618—907年)一向有由官方将丝织物进行大类划分的传统。近、现代的新、老14大类分类标准(老标准用于60至70年代,新标准至今有效),正是在此基础上结合当时实际情况而形成的。文中对大类的类名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Nihewan basin is famous for its lacustrine deposits, animal fauna and occupied evidence of early humans. All of the discovered Palaeolithic sites are distributed along ancient lakeside or on the terraces of the Sangganhe river and its tributaries. However, the authors discovered a stone flake from the central part of the ancient Nihewan lake in an outcrop section on the right bank of the Sangganhe river. The location is 40°06′33″N and 114°20′15″E, near Jinerwa village, Yangyuan County, Heibei Province. The flake is basaltic and has a size of 4.5 cm×3.2 cm×1.7 cm. Its ventral surface is a fresh plane of fracture with a clear point of percussion,a bulb and a bulbar scar on it. The dorsal surface is composed of a residual part of a rounded pebble surface and a fresh plane formed along a joint. The flake is unearthed at 50.73 m under the lacustrine platform surface in perfectly laminated beds of Mid-Pleistocene. The feafures of the flake do not rule out the possibility of natural origin. But combined with the sedimentary features of the horizon where it is unearthed, the most reasonable explanation is that the flake may be the trace of ancient human activities on the frozen lake of Nihewan.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