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肿瘤细胞对多种结构不同、作用靶位不同的抗肿瘤药物的抗药性,往往使肿瘤患者的化疗彻底失败.为逆转肿瘤细胞抗药性,国外做了大量研究来寻找、合成逆转抗药性的药物.最近,我们应用从中草药中提取的生物碱汉防己甲素(Tet)和抗肿瘤药物阿霉素(ADM)合用,成功地逆转多药抗性株(CHO/ADM)对 ADM 的抗性(该抗性株由本室  相似文献   

2.
利用钙调素拮抗剂三氟拉嗪(TFP)及微管的不同聚合状态对Hela细胞微丝及波形纤维蛋白分布的影响进行了研究。Hela细胞微丝明显解聚,而波形纤维蛋白则密集分布在细胞核一侧。细胞经TFP处理2d后,可见微丝分布的恢复,而波形纤维蛋白分布则变得分散,并向质膜延伸。但对TFP处理2d后的细胞用低温(2~4℃)处理,使微管解聚,或以紫杉酚(taxol)处理24h,使微管高度聚集以破坏其微管网络系统时,微丝则随之发生明显的解聚现象,而波形纤维蛋白又恢复为密集分布于细胞核一侧的状态。若在低温处理前加taxol预处理1.5h,以稳定微管时,此时在细胞周边仍可见微丝存在,波形纤维蛋白仍保持其分散分布状态。结果表明经TFP处理的Hela细胞微丝及波形纤维蛋白分布的变化可能与微管分布的改变具有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3.
利用钙调素拮抗剂三氟拉素(TFP)及微管的不同聚合状态对Hela细胞微细及波形纤维白分布的影响进行了。Hela细胞微丝明显解聚,而波形纤维蛋白则密集分布在细胞一侧。细胞经TFP处理2d后,可见微丝分布的恢复,而波形纤维蛋白分布则变得分散,并向质膜延伸,但对TFP处理2d后的细胞用低温(2-4℃)处理,使微管解聚,或以紫杉酚处理24h,使微管高度聚集以破坏其微客网络系统时,微丝则随之发生明显的解聚现  相似文献   

4.
运用显微光度技术(MPVII),研究抗阿霉素(ADR)的中国仓鼠卵巢上皮细胞(CHO)抗药株(RCL)的细胞骨架,同时测定单细胞的DNA和聚合微管蛋白相对含量,DNA和F-肌动蛋白相对含量,发现RCL聚合微管蛋白含量测定减低,F-肌动蛋白含量增加都与CHO有显著性差异,与CHO相比,RCL的F-肌动蛋白除含量增加外,排列较紊乱,并局部解聚,类似于转化细胞的形状,这表明,细胞骨架与多药抗药性有关,但  相似文献   

5.
G_0期细胞在10%血清培养液刺激后向S期行进的早期出现微丝解聚的变化.细胞松弛素B(CB)0.5mg·L~_(-1)使微丝发生部分解聚能加强血清对DNA合成的刺激作用.但随着CB剂量的加大,微丝解聚的加强,便逐步增强对DNA合成的抑制作用.发现用5,10mg·L~(-1)的CB短时间处理G_0期细胞可强烈刺激蛋白激酶C(PKC)活性,虽使微丝暂时完全解聚,但不影响向S期的过渡及DNA的合成.促癌剂TPA(12-tetradecanoyl phorbol-13-acetate)可刺激G_0期细胞PKC活性,并能促进血清对DNA合成的刺激作用,但小剂量CB和TPA促进DNA的合成均依赖于血清的存在。  相似文献   

6.
孔艳辉 《科技信息》2009,(35):41-41,11
本文综述了微丝和微管在花粉管中的分布及其在花粉管中的作用,包括微丝和微管在花粉管中及花粉管顶端的分布;微丝和微管在花粉管内胞质环流、细胞器运动以及花粉管生长中的作用等几个方面的内容。并对这些方面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运用显微光度术(MPVⅡ),研究抗阿霉素(ADR)的中国仓鼠卵巢上皮细胞(CHO)抗药株(RC1)的细胞骨架,同时测定单细胞的DNA和聚合微管蛋白相对含量、DNA和F-肌动蛋白相对含量,发现RCl聚合微管蛋白含量减低,F-肌动蛋白含量增加,并都与CHO有显著性差异。与CHO相比,RCl的F-肌动蛋白除含量增加外,排列较紊乱,并局部解聚,类似于转化细胞的形状。这表明,细胞骨架与多药抗药性有关,但是否直接或间接相关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考察5个种9株水生蓝藻对8 种抗菌素和Hg~(2+)、Ca~(2+)离子的抗性及其诱导与质粒遗传的关系,结果表明,蓝藻种间及株系间对药物的抗性有显著差异。某些藻株对几种抗菌素的抗性可因诱导而显著增强。经三次连续药物诱导培养后抗药性可提高5~20倍。诱导获得的抗药性是可以传递的。对7株蓝藻进行质粒DNA检测,发现其中4 株分别含有1、2或3个质粒。对比分析表明这些株系的抗药性与其内含质粒不存在对应关系,表明蓝藻抗药性遗传不是质粒编码的。讨论了蓝藻抗药性诱导的实质及其用于除污染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采用免疫荧光技术成功检测到水稻叶鞘内表皮细胞中微管和微丝的分布情况.稻瘟病菌的侵染使水稻叶鞘内表皮细胞中微管、微丝排列方式发生明显的改变,这种排列方式的改变非常灵敏,且在亲和性互作和非亲和性互作之间差异明显.非亲和性互作反应中,病菌侵染早期微管、微丝均放射状向病菌侵染点分布,至寄主细胞产生过敏性坏死时,逐渐受到破坏而降解.亲和性互作反应中,微管、微丝在病菌侵染的早期则已开始降解,形成短棒状或点状结构,比较均匀地分布于整个细胞,病原菌侵染菌丝在寄主细胞中扩展时,难以观察到完整的微管、微丝.  相似文献   

10.
神经组织是神经元树突和轴突通过突触连接形成的神经纤维网络,而树突和轴突之所以能准确到达其特定靶结构并与之建立结构和功能联系则取决于突起末端生长锥的运动.生长锥能依据周围环境的生长和导向信号而改变自身的形状,具有高度的能动性.其动力来源在于其本身微管和微丝丰富而准确的运动,无论是突起的生长,还是其损伤后的再生,生长锥内微管和微丝的不断聚合和解聚,二者相互作用并不断发生独特的空间和位置变化,从而改变生长锥的生长行为,以及神经元的形态和它们之间形成的网络结构.对生长锥细胞骨架工作模式的认识,有助于理解突起的生长和再生过程.  相似文献   

11.
制作掺入引气剂和未掺入引气剂的100%粗骨料取代率的再生混凝土RC1和RC2两组试件以及掺入引气剂和未掺入引气剂的普通混凝土NC1和NC2两组试件,并分别对经过不同次数冻融循环试件的抗压强度、质量损失率、动弹性模量损失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冻融后各组试件的抗压强度、质量损失率及动弹性模量损失率均降低,对于添加引气剂的NC1和RC1两组试件损失较小,其中RC1组试件在200次冻融后抗压强度损失接近40%,质量损失率达0.5%,动弹性模量损失率38.5%。100%取代率并加入引气剂的ZRC组试件冻融后进行中心拨出实验,发生劈裂破坏和钢筋拔出破坏2种形式。再生粗骨料混凝土与钢筋的极限粘结应力均随冻融次数的增加而降低,200次冻融后极限粘结应力下降33.5,荷载滑移曲线既有上升段也有下降段。  相似文献   

12.
用环压缩法测量等离子喷涂NiCr涂层的弹性模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环压缩法测量等离子喷涂NiCr涂层的弹性模量,并将测量结果与单纯拉伸法测量得到的NiCr涂层两个典型方向的弹性模量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测量结果与文献报道的结果相当,表明环压缩法是测量涂层弹性模量的简便可行的方法。通过该方法测量得到的涂层弹性模量介于通过单纯拉伸测量得到的平行于涂层方向与垂直于涂层方向的弹性模量之间,说明环压缩法测量得到的涂层弹性模量为两个方向的综合表现。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两个缩尺比为1/4的两层单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模型的加固、未加固及其震坏后再加固的3次振动台对比试验,探讨了其动力特性、地震反应和损伤破坏情况.同时运用有限元程序建模进行了计算,分析了不同试验模型的损伤机理,对比了根据不同损伤机理进行抗震加固的效果.试验研究及计算分析表明:根据损伤机理的不同,用碳纤维布(CFRP)有针对地加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能够提高其抗震能力,并满足抗震规范要求.  相似文献   

14.
试验研究了碳/玻璃纤维混杂布加固混凝土梁的抗弯性能,并与单一碳纤维布和玻璃纤维布加固梁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分别与单一碳纤维布和玻璃纤维布加固梁相比,碳/玻璃纤维混杂布加固梁的能量延性系数分别提高了24.0%和25.5%,表明混杂纤维布加固混凝土梁的延性显著优于单一纤维布加固混凝土梁.  相似文献   

15.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FRP)加固钢筋混凝土(RC)梁的疲劳行为是国内外土木工程界的前沿课题.文中将18根尺寸为1850mm×100mm×200mm的碳纤维薄板(CFL)增强RC梁分为4组进行弯曲疲劳实验,探讨其疲劳性能.通过理论分析及对上述疲劳实验数据的分析和讨论,按照所提出的CFL增强梁的容许疲劳寿命和极限疲劳寿命的新概念,得到了相应的两类S-N和P-S-N曲线,发现CFL增强梁的容许疲劳寿命和极限疲劳寿命分别是其静载极限强度的65%和67%;推导了增强梁的跨中最大挠度与载荷循环数、单根梁的疲劳寿命及应力水平之间的关系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只需少量循环加载(研究中建议取n=100 ~1000)的非破坏性弯曲疲劳试验数据就能预测该增强梁疲劳寿命的新方法.最后通过另外3根CFL增强梁的疲劳试验对所提出的寿命预测方法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16.
碳纤维布增强钢筋混凝土构件轴心抗拉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钢筋混凝土受拉构件承载力不足的问题,在6根碳纤维布加固钢筋混凝土构件轴拉试验基础上,对配筋率、碳纤维布层数对构件开裂荷载、极限荷载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加固构件的抗拉承载力计算公式.研究表明.粘贴碳纤维布可以有效地提高钢筋混凝土轴拉构件极限承载力,限制裂缝宽度.所提计算公式与试验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可供实际工程设计参考.该研究成果对钢筋混凝土轴心受拉加固具有理论指导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无机锚固料后锚固受弯构件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钢筋锚固深度(15D、200)和后锚固混凝土强度(C20、C30)为参数进行无机材料后锚固混凝土受弯构件低周反复荷载试验,分析研究4组无机锚固料后锚固受弯构件和1组整浇受弯构件在低周反复荷载下的破坏机理、钢筋锚固性能、承载能力、抗震性能.研究结果表明,锚固深度为15D、20D的无机后锚固受弯构件在低周反复荷载下的承载力、钢筋锚固性能及抗震性能均比整浇构件差;无机后锚固受弯构件抗震设计的最小锚固深度建议取为20D,且应考虑附加锚固措施来保证其抗震性能.  相似文献   

18.
碳纤维布对具有初应力的钢筋混凝土梁抗剪加固试验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以五片T梁模型破坏试验为基础,研究了碳纤维布粘贴层数、方式和二次受力对钢筋混凝土T梁抗剪极限承载力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粘贴碳纤维布显著减小了钢筋混凝土T梁的裂缝数量和宽度,抑制了裂缝的开展,对提高普通钢筋混凝土构件耐久性有重要作用;采用适当的锚固措施可以有效防止构件发生早期破坏,提高构件的极限抗剪能力;对于有锚固的粘贴方式,有预加载的T梁抗剪极限承载力明显高于无预加载的T梁;在无锚固的情况下,用碳纤维布作抗剪加固后的T梁破坏较突然,有可能使梁的加固效果出现负效应。  相似文献   

19.
汶川地震中大量钢筋混凝土(reinforced concrete, RC)框架结构破坏严重,极震区其倒塌率却远超过多层砖混结构。2022年9月以来,四川频发地震,为重新探讨倒塌机理及抗震性能,本文研究通过实地震害及多层RC框架结构破坏形式,结合数值模型并应用MIDAS Gen有限元计算方法,研究了RC框架结构的倒塌机理、地震响应分析。结果表明:框架柱的破坏与屈服是RC框架倒塌的主要因素,模拟增设填充墙,当地震烈度达到10度时,层间位移角大约1/46,降低柱的轴压比,提高柱的破坏延性,增大结构的极限抗侧能力,起到抗震第一道防线的作用,避免整体屈服破坏。  相似文献   

20.
进行了4个钢筋混凝土(RC)超短柱、4个型钢混凝土(SRC)超短柱和6个RC分体柱的滞回性能试验研究.8个超短柱的剪跨比为1;6个分体柱的剪跨比为2.4.试验结果表明,RC超短柱的变形能力不满足现行抗震规范要求.不设剪力连接件的SRC超短柱的破坏模式为黏结破坏,与RC超短柱相比,其抗剪承载力和变形能力并无明显提高;设置剪力连接件的SRC超短柱的破坏模式为斜压破坏,其抗剪承载力和变形能力显著提高,但构件的变形能力仍然难以满足现行抗震规范要求.试验结果还表明,在RC超短柱中开缝,形成剪跨比大于2的RC分体柱,可有效提高柱子的延性和变形能力.对于RC分体柱,随轴压比的提高,构件的抗弯承载力提高,但延性和变形能力下降;当设计轴压比大于0.7时,RC分体柱的变形能力不满足现行抗震规范要求.根据试验结果,提出了SRC超短柱的剪力连接件设计方法和RC分体柱的设计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