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咏史诗源起于周代,正式出现于东汉,魏晋时已蔚为可观,唐时繁荣发展。咏史诗题咏古人事迹,以抒发对现实的感喟,故其所写不出"古""今"之间;而其艺术表现如古今参比、追求含蓄、写景苍凉、以小见大等特点,也十分鲜明。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咏史诗可以归纳为感史诗、述史诗和议史诗这三种主要类型,各自有其不同的历史阐释方式。感史诗更多依赖直观感悟的方式去理解历史、咏叹历史,侧重对历史的整体渲染和直觉判断;述史诗主要以一种克制隐忍的目光来捕捉历史、剪辑历史,委婉地传达诗人的复杂历史情绪;议史诗主要以理性思辨的方式来剖析历史、解读历史,惯于对具体的历史细节进行深入的挖掘和反思。这三种咏史诗的历史阐释方式彼此相互纠结缠绕,体现出中国传统文人对于历史的复杂情绪和在历史观念上的矛盾与思想冲突,即在历史认知观上的"历史可知观"和"历史不可知观"的矛盾、在历史范畴观上的"历史有限观"和"历史无穷观"的争议、在历史本质观上的"史理本质观"和"史情本质观"的分歧。  相似文献   

3.
刘禹锡与李商隐的咏史诗在他们各自的时代都是独占鳌头的代表性诗作。他们二人的咏史诗既有联系,即李商隐对刘禹锡的继承发展,同时,二人在诗体、选题、立意等方面又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左思的<咏史诗>以其"古今难比"的艺术价值与"垂范千秋"的独特贡献在中国诗歌史上影响极其深远.但关于左思<咏史>诗的创作时间,学术界仍存在争议.通过对左思各人生阶段活动、作品内容的考辩以及中古时人的遣辞方式、<咏史>反映的思想情感等方面的综合探析认定,左思的<咏史>诗八首非一时所作,而是诗人分别作于不同的人生阶段.  相似文献   

5.
赵红 《科技信息》2012,(2):203-204
左思是中国咏史诗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的人物,是自班固创立咏史诗这一诗歌的形式以后,把中国咏史诗带入到一个全新境界的人物。本文主要对左思咏史诗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进行分析,研究左思咏史诗的创作特点。  相似文献   

6.
晚唐咏史诗空前繁盛的原因有多种。中晚唐科举重史意识,以及由此引起的普遍的重史风气,为晩唐咏史诗的繁荣准备了必要的素材。科举试策的辩证思维、社会思潮的求新求异,训练、培养了士人观史时独具只眼的洞察力,使咏史诗处于常新的审美过程中,引起诗人对咏史诗持续的关注热情。晚唐的局势与南朝相似,南方也成了国之命脉所系,再加上晚唐时大量的诗人都有到南方的经历,故使有关南朝的咏史诗因身临其境而真切、形象、生动,从而为晚唐咏史诗的繁盛别添异彩。  相似文献   

7.
论王安石咏史诗对李商隐的接受与新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商隐与王安石的咏史诗有着一定的传承关系.王诗接受了李诗强烈的讽时性、善于翻新议论和将身世之感融入咏史之作的特点,又在咏史诗所关注的历史视域与艺术手法方面有所新变.  相似文献   

8.
从"古今单重完全复句的差异"、"古今紧缩复句的差异"和"古今意合复句的差异"三方面论述古今单重复句的差异,并分析了古今单重复句存在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安南大家阮攸,其汉文咏史诗秉承中越两国文学传统,并有所继承与拓展。就继承而言,有异于其他安南诗人的新特征,即诗中突出表现出对古代中华文人文笔擅长、爱国忧民、洁身自好等优秀品质的自觉追慕之情;灵活的诗体体式选择,表现出对中国古典诗歌艺术技巧兼收并取的意识;咏史以抒怀、借古讽今等具体写法上,呈现出个性化色彩。就情感表达领域拓展而言,突破以往中、越文人在同一民族、国家内部咏史诸题义,表达出安南本土民族、国家意识,具有安南民族、国家代言人的品格,在咏史诗史上具有某种程度拓展。当然,就其政治倾向而言,则是对宗主国清王朝的一种叛逆。  相似文献   

10.
羊春秋《迎旭轩韵文辑存》是一朵馥郁明时的奇葩。其中最引人注目也最耐人寻味的当首推咏史诗。它以韵文的形式、史论的笔法,对历代人物事件作了全新的评判,主要表现为:驱除世俗尘埃,透视帝王本质;基于人民立场,评说千秋功罪;着眼社会现实,总结历史经验。因而它既是对传统韵文的继承发展,又是对当代文坛的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11.
就涉及历史人物王昭君的咏史诗所持的主要观点作些粗浅的梳理、分析.对昭君出塞这一历史事件的意义的评价由于诗人们所处的时代、处境、环境甚至心境不同,导致角度不同,立意高低不同,但无论如何都不影响其作为一个伟大历史人物的光辉形象.  相似文献   

12.
咏史诗,是在混乱的政治、战乱的社会和颓靡的时代里,晚唐诗人解剖历史和人生的结晶。其对王朝兴亡、人生成败的归因是辩证、全面而深刻的。诗人形象演绎了“成由勤俭破由奢”的历史逻辑;对女人非祸水作了鲜明有力、符合逻辑的辩正;在强调德、能等人事因素影响兴亡成败的同时,肯定了“时”“运”“命”等非人事的偶然因素对兴亡成败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3.
概述古今字研究情况,包括对清代学者和现代学者的一些主要观点的简要评述。  相似文献   

14.
赵颖 《山西科技》2008,(3):55-56
掌握古今同形异义词是中学文言文教学的重点,文章通过例句介绍了文言文中古今同形词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5.
古今字与通假字是古书注解的主要对象,又是训诂学、文字学探讨的内容,还是古代汉语教学和研究的一个重点.但是迄今为止,有关古今字的界定、通假字的范围、以及两者的区分等问题都还没有彻底解决.本文对古今字与通假字区分问题进行了梳理.  相似文献   

16.
根植于文化土壤中的中国古代文论受到社会古今观念的影响,但它并非完全处于被动地位。中国古代文论在呈现古今观念的具体方式上体现出它的主动性,而且文论古今观与时代古今观念保持基本一致,本身也离不开文论的积极回应。在呈现古今问题的隐显程度上,不同时期的文论与同时期的不同文论都有着各自的不同。并不局限于文学领域的中国古代文论,还承担着社会文化批判的角色,它对时代古今观念的批判正是其主动建构社会文化的有力体现。然而,无论是古今观对文论的影响还是后者对前者的积极回应,两者在文化精神实质上又是根本相通的。  相似文献   

17.
古今考试制度的比较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考试制度历史悠久,现代的考试制度借鉴并发展了古代的考试制度.本文分析我国考试制度的渊源,区别古今考试制度的异同,并对我国考试制度作出反思.  相似文献   

18.
邱新有  夏安安 《科技信息》2011,(14):I0004-I0004
本文立足于对华东地区X县天主教新教徒发展情况的调查以及对《利玛窦中国札记》的研读,从传播学的角度对比分析了古今天主教在华传播的策略及效果。笔者通过对传者形象、受众的选择等4个方面的古今对比,认为现代天主教在华传播策略较之清末利玛窦时期,受国情和受众自身因素的影响,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  相似文献   

19.
唐代咏史诗的分类、取材特点、繁荣原因等,学界虽有议论,但仍存在一些待解之处。本文按照唐代咏史诗称引历史人事的特点将其分作专题咏史、泛咏史与变体咏史。在对唐代咏史诗分类统计的基础上,对其材料使用上存在的题材热点、体系性等作了分析。关于唐代咏史诗繁荣的原因,应主要从唐代历史文化的整合、时代政治的起伏与变故、诗人自身遭遇等方面去考察。  相似文献   

20.
从历史角度分析,咏怀诗中怀才不遇的原因,有政治层面的,有文化层面的,特别是儒家文化,更是造成了很多士人的命运悲惨。悲时伤世,哀叹人生多艰,就成了一种渲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