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液化煤     
西方工业国为了摆脱对石油、特别是进口石油的依赖,目前正在加紧对煤的液化进行研究试验。日本1974年就把煤的液化作为开发新能源计划的一个组成部分。随后又成立了新能源综合开发机构,对煤的液化技术进行研究试验。 1979年7月,美国前总统卡特提出10年内耗资880亿美元发展合成燃料的计划,而煤的液化工程是这项计划的核心。在北达科他州的密苏里河谷地带,美国第一个大规模生产合成燃料的工厂正在兴建。美国、日本和西德有一项联合研制煤炭液化计划,研制费为7亿美元,争取1985年投入商品化生产。在煤炭液化的研制中,美国的技术目前领先。它采用的液化技术,一是高温分解法,二是间接液化法,三是直接液化法,而主要是使用直接液化法。据美国石油研究所的报告说,直接液化法在实验中,约有70—90%的煤炭被转化为质量较高的液体燃料。但这种方法  相似文献   

2.
煤液化产品的分析和提质加工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煤液化油提质加工工艺和液化残渣的利用方式进行了归纳总结,并对煤液化油的组成、结构和性质的分析方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3.
哥伦比亚石油研究所宣布,他们正在发展一种便于运输的工业用液化煤技术.哥伦比亚石油研究所是哥国有石油公司下属的专门从事煤炭和石油研究工作的科研机构.根据计划,哥拟通过用输液化煤管道或液化煤船实现将液化煤运送到工业区,替代石油和固体煤作为燃料供应发电厂、钢铁厂和水泥厂.  相似文献   

4.
中国煤液化技术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煤的直接液化和间接液化知识,概述了中国煤液化技术的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5.
高丽 《科技咨询导报》2008,(22):188-188
煤液化技术是开发利用洁净煤技术的一个重要途径,本文主要论述了自19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对煤液化技术的研究情况,并展望此项技术未来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6.
以CS2作为溶剂,对神府和胜利煤液化残渣进行了常温萃取,利用GC/MS对萃取物进行分析,考察产物中各族组分的分布规律,进而比较两种煤液化残渣的分子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在神府和胜利煤液化残渣的萃取物中分别检测到33和22种化合物,主要由大分子的芳烃、脂肪烃和含杂原子有机化合物组成.芳烃包括4-7环的稠环芳烃及其烷基取代衍生物,其中6环的苯并[ghi]苝含量最高,脂肪烃主要为正构烷烃和取代烷烃,含杂原子有机化合物主要以含氧和含硫元素的化合物为主.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从煤直接液化残渣(direct coal liquefaction residue,DCLR)中萃取得到的四氢呋喃可溶物(tetrahydrofuran soluble,THFS)作为改性剂对沥青流变性能的影响,选用SK-90作为基质沥青,分别制备了不同掺量(与基质沥青质量比分别为0%、4%、6%、8%、10%)的THFS改性沥青。通过应变扫描,首先确定沥青的线黏弹范围,其次在线黏弹范围内通过动态剪切流变(DSR)试验和弯曲蠕变劲度(BBR)试验得到车辙因子、疲劳因子、蠕变速率及蠕变劲度模量等,最后,结合CAM模型(一种在动态剪切作用下建立的可描述不同沥青材料宽温宽频主曲线的数学模型)物理参数的分析,对THFS改性沥青的流变特性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随着THFS掺量的提高,THFS改性沥青的高温稳定性和感温性能越来越好,但低温性能和疲劳性能受到一定的负面影响;按照时温等效原则,复合出THFS改性沥青在45℃下的复数模量主曲线,并对其进行CAM模型拟合,拟合判定系数R~2均在0.999以上。利用CAM模型中物理参数对THFS改性沥青的黏弹特性进行评价,发现添加THFS后降低了沥青的温度敏感性,使其对路表温度变化的适应性增强。综合考虑THFS改性沥青各项性能,确定THFS最佳掺量应控制在6%以内。  相似文献   

8.
在微型反应釜中,进行了兖州煤的加氢液化动力学试验,并用四氢呋喃、苯和环已烷将液化产物分离。结果表明:在液化过程中确实存在前沥青烯、沥青烯等中间组分,且随反应时间延长依次出现最大值,油、气一开始就有,但主要是在后面反应中生成的。采用微分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得出表现活化能,煤裂解为50~71KJ/mol,由沥青烯或前沥青烯生成油为71~130KJ/mol,同时也探讨了引起速度常数随时间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本文研究了煤的加氢液化反应,考察了从中试装置得到的循环油催化预加氢和含硫化氢的反应气体对煤液化的影响,得到如下结果: 1.循环油预加氢后能使煤的液化转化率提高约10%。最佳条件为435℃,H_2冷压90巴和30分钟,煤的转化率可达80%,其中沥青烯产率50%,油产率28%,气体产率2%。若在此条件下再添加钴-铝催化剂,油产率可增加到42%。2.H_2S与H_2、CO和Ar混合对煤液化有促进作用,煤的转化率比单独用H_2、CO和Ar高5—10%。3.讨论了煤加氧液化机理。对煤→沥青烯→油这一简化的反应方程式计算了反应速度常数K_1,K_2和活化能E_1,E_2。E_1 16大卡/摩尔,E_3 24大卡/摩尔,与文献符合。  相似文献   

10.
以神华煤为原料,四氢萘为溶剂,在微型反应釜中进行了神华煤加氢液化动力学研究,并建立了动力学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在反应起始阶段,煤主要转化为前沥青烯和沥青烯,有少量油气存在.随反应时间的延长,前沥青烯和沥青烯产率出现最大值,油气产率逐渐增加.所建立的动力学模型能合理拟合350~440℃范围内神华煤液化动力学过程,其反应速率常数为0.001 8~0.041 6 min~(-1),表观活化能为29.11~46.45 kJ/mol.  相似文献   

11.
综述了最近20年国内煤中有机硫脱除的技术和效果,并对国外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简要介绍。在借鉴国外研究的基础上,国内多位学者对有机溶剂萃取脱除煤中有机硫做了大量研究,得出了很多具有重要意义的结论,主要有:全氯乙烯在超声强化条件下可以脱除大量有机硫,同时使硫铁矿硫得到富集,而且全氯乙烯可以实现完全循环;碘甲烷或正丙醇也可用于溶剂萃取脱硫;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萃取物进行分析发现,萃取物中有60多种有机硫化物,其中40多种为噻吩类有机硫。亦指出了目前研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在40℃恒温水浴下用次氯酸钠对2种煤液化残渣进行氧化,将反应所得混合物用滤膜过滤,滤出液依次用石油醚、二硫化碳、四氯化碳和乙酸乙酯萃取,得到的萃取物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根据分析结果系统地考察了2种煤液化残渣中所含杂原子化合物的分布,为从煤液化残渣中选择性地脱除这些杂原子化合物及提取高附加值化学品提供了一条路径.  相似文献   

13.
在相对温和条件下,考察了反应温度、氢气压力、溶剂供氢性能和催化剂对红柳林煤液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370~390℃ 范围内,温度升高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煤的大分子结构解聚;在390~430℃ 范围内,温度升高的主要作用是促进重质产物二次裂解.此外,在Fe催化剂中加入碱性催化剂之后,Fe催化剂与碱性催化剂之间产生了协同效...  相似文献   

14.
以神华不粘煤和玉米秸秆为原料,系统研究了神华煤与秸秆的质量配比、初始氢压、反应时间和温度对共液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能有效促进神华煤的转化,提高油产率;在秸秆:神华煤的质量配比为2∶8,反应温度440℃,反应压力为9MPa,反应时间60min条件下,反应体系转化率、油产率均达到最大值,此时转化率和油产率分别高达83.45%和61.79%.  相似文献   

15.
张丽 《甘肃科技》2011,27(16):77-78,57
对天祝炭山岭上层煤(简称天祝煤)的液化适应性进行了讨论,有助于高效、合理地利用珍贵的液化用煤资源,实现以煤代油,发展煤化工,保护生态环境,提高资源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6.
用两种间隙式小型高压釜,在不同条件下考察了究州煤的加氢液化性能,並与联邦德国加氢原料煤Wester holt煤和美国的Illinois 6号煤进行了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兖州煤具有较高的加氢反应活性,它略高于后一种煤,明显高于前一种煤。以循环油为溶剂,拜尔赤泥为催化剂,在氢初压9MPa,435℃和60min条件下,兖州煤的转化率达84%:油产率为46%。  相似文献   

17.
18.
根据煤结构的不均匀性及煤液化中包含大量串联和并联反应的事实,提出了一模拟煤液化的数学模型。该模型把液化过程处理为两组不可逆反应的串联(即煤裂解生成沥青烯和前沥青烯;沥青烯和前沥青烯生成油),其中每组都包含一系列不同组分的平行反应,从理论上可认为这些反应的活化能服从高斯分布。这一模型能较好地描述同一煤中各组分液化难易程度的不同,也合理地解释了煤液化中表现反应活化能随转化率增加而上升的现象。由此得到的理论值不仅和实验数据一致,也和文献值较好符合。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煤间接液化柴油在发动机中不完全燃烧产生的碳烟颗粒对大气环境及发动机摩擦性能的影响,借助扫描电镜、热重分析仪、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Raman光谱仪、傅立叶红外光谱仪、全自动微孔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分析仪、Zeta电位仪等仪器研究了国能集团宁夏煤业有限责任公司煤间接液化柴油碳烟(coal fischer-tropsch...  相似文献   

20.
基于煤与木屑以及高分子的中间产物和最终产物结构的不均匀性及煤与木屑中包含大量的顺序和平行反应的事实,提出一个模拟煤与木屑共液化的反应动力学模型。该模型认为煤与木屑共液化经历了以下过程;煤与木屑裂解生成沥青烯、前沥青烯和小分子的气态产物;沥青烯与前沥青烯进一步转化生成油,反应的活化能分别为59.8KJ/mol、43.7KJ/mol和84.0KJ/mol。其中,在一定的反应条件下煤与木屑以及沥青烯与前沥青烯均分为两部分;即可反应部分和不可反应部分,由此得到的理论值与实验值能够较好地吻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