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研究锡林郭勒盟镶黄旗典型草原在不同干扰条件下植被群落特征的变化规律,通过围封和自由放牧5个样地的测定,对不同放牧条件下草地群落数量特征以及生物量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围封和自由放牧区典型草原的优势植物多为多年生植物,围封区仅有两种一年生优势植物.但围封区多年生禾本科植物优势度高于自由放牧区;(2)围封区植被盖度、地上生物量均高于自由放牧区;放牧1号区上述指标高于放牧2号区;(3)围封和自由放牧区典型草原物种丰富度差异显著,物种多样性差异不显著.放牧改变了典型草原植物群落的组成,植被盖度和生产力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2.
 草地退化是吉林西部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改变了草地生态系统碳收支平衡。以吉林西部不同退化演替阶段的草地为研究对象,以大安市姜家甸草场为典型区,经过野外样地调查,选取40个样地,采集160份土壤样品,进行室内实验分析。土壤理化性质测定及群落植被调查结果表明,随着各群落逆行演替的进行,土壤含水率逐渐降低、土壤的透水性变差、土壤逐步贫瘠化、盖度变小,植被生物量及生物多样性先升高再降低;不同退化演替阶段期间,从羊草群落(Leymus chinense)到碱蓬群落(Suaeda glauca)直至退化为盐碱地,40cm土壤有机碳密度从羊草群落的47.72t/hm2升高到羊草-虎尾草群落的48.46t/hm2,再减少至盐碱地的27.44t/hm2,与羊草群落相比减少约42%;草地退化所形成的逆行演替对0-40cm土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别降低了8.45,5.72,3.68和1.74t/hm2。草地适度退化能增加草地碳储量,而过度退化则会加速草地碳库的损失。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贝加尔针茅草原的调查研究,分析了严重放牧样地、中度放牧样地、天然草地以及放牧后围封样地的群落水平与个体水平根冠比的差异,以及各构件生物量分配比例,得出以下结论:1)严重放牧样地地上、地下生物量显著小于天然草地,过度放牧后植物的根冠比显著高于天然草地;2)中度放牧样地的地下生物量与天然草地相差不大,群落水平的地下生物量最高;3)放牧样地受到破坏后围封,个体植株较天然草地小,但生物量略高于天然草地.  相似文献   

4.
羊草草原在放牧退化与围封恢复过程中群落性状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十几年的数据,通过差异分析,研究了羊草草原退化群落及其围转(1983年)恢复群落的年度内和年度之间的群落性状差异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长期放牧的冷蒿退化群落其内部差异性很小,已经形成比较稳定的群落;对其进行围封禁牧后,在最初的8~9年时间内,恢复进程中的群落与退化群浇的差异不大,而在1991年以后,群落性状发生了极为明显的变化,已经恢复进程中的群落与退化群落的差异不大,而在1991年后,群落性  相似文献   

5.
利用十几年的数据 ,通过差异分析 ,研究了羊草草原退化群落及其围封 ( 1 983年 )恢复群落在年度内和年度之间的群落性状差异性变化规律 ,结果表明 ,长期放牧的冷蒿退化群落其内部差异性很小 ,已经形成比较稳定的群落 ;对其进行围封禁牧后 ,在最初的 8~ 9年时间内 ,恢复进程中的群落与退化群落的差异不大 ,而在 1 991年以后 ,群落性状发生了极为明显的变化 ,已经恢复成以羊草和大针茅为主要优势种的群落 .此外 ,本项研究表明 ,群落性状的差异性分析可以作为一种群落演替规律的实验研究方法 .  相似文献   

6.
东北羊草草原盐碱斑的自然恢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对羊草草原盐碱斑的成因及其自然恢复过程进行了探讨,通过盐碱斑与羊草群落的土壤化学性质比较,可以看出反映盐碱化程度的几个主要指标盐碱斑明显高于羊草群落,而反映土壤营养状况的几个指标则明显低于羊草群落。因此,草地土壤的次生盐碱化的成因是人们对草地的不合理利用,使植被遭到破坏。盐碱斑的自然恢复速度呈指数形式,并受微地形的影响,自然恢复速度平均为17.66%每平方米每年,小面积盐碱斑完全恢复到羊草群落大约  相似文献   

7.
退化羊草草原浅耕翻处理植物群落恢复演替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退化羊草草原浅耕翻处理后植物群落恢复演替动态的研究结果进行了报道.11年的变化结果如下:处理群落种的丰富度增加.群落种多样性指数在11年中的分布符合方程D=2.43-0.49t+0.04t2,均匀性指数分布符合方程E=1.43-0.85t+0.027t2.群落密度和生物量均较处理前有显著的增加.羊草是造成群落密度和生物量变化的最主要种群,其重要值在11年中分布符合方程I=202.9-78.4/t-0.22/t2,表明在演替开始的前几年羊草恢复较快,随着时间的延长,增加变缓并保持在一定的水平.11年的恢复过程可划分为羊草+少年生杂类草、冰草群落(1—4年);羊草群落(5—8年)和羊草+冰草+多年生杂类草群落(9—11年)三个群落阶段.11年的恢复处理群落并未恢复到原生羊草草原群落的水平、演替将继续进行  相似文献   

8.
放牧作为最主要的生物干扰因子之一,影响着草原生态系统植被和土壤的生态进程[1-2],研究不同放牧强度对根系生物量的影响,将有助于了解草原生态系统碳汇潜力的变化,以期为退化草地的生态调控提供科学依据。1调查方法2009年7月21日至8月3日,于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东部的克氏针茅群落,选取轻、中、重放牧区,各样地设置50 cm×50 cm样方,齐地面刈割,用壕沟法分为3层(0~10 cm、10~20 cm、20~30 cm),获取地下根系量,过筛冲洗后烘干,除  相似文献   

9.
呼伦贝尔典型草原不同群落类型植被碳密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呼伦贝尔典型草原植被调查的基础上,选取了羊草、大针茅+糙隐子草、冷蒿+糙隐子草、多根葱+大针茅、冰草+羊草、差巴嘎蒿+糙隐子草、柴巴嘎蒿+羊草、糙隐子草+大针茅、克氏针茅+糙隐子草、羊草+寸草苔、旱苗蓼+杂草、寸草苔+大针茅等12种典型植物群落,采用收获法对它们的生物量进行了研究,以估算该地区草地植被的碳密度.主要结果如下:研究区内12种类型植被地上部分碳密度为63.40~203.19g.c/m2,地下部分碳密度为141.30~616.72g.c/m2,植被总碳密度为204.70~772.61g.c/m2.在碳密度分配中,植被活体层、地表凋落物层和地下部分分别占总量的9.71%~26.38%、3.21%~12.13%和63.03%~83.66%,地下部分碳密度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减少,0~10cm明显高于其他几层,平均占总量的60.56%.总体上讲,草地植被的碳密度主要集中在地下部分;地下部分较高的碳密度是形成巨大而稳定地下碳库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封育是退化草地恢复的一种有效途径,为了解松嫩退化草地对封育的响应,2002年在吉林省长岭县境内选取三个地点的退化草地进行了封育改造.2006年对围栏内外羊草(Aneurolepidium chinensis)、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虎尾草(Chloris virgata)三种优势群落的调查发现:封育四年后,围栏内各群落的植被盖度、群落高度、各建群种的密度、地上部分生物量均显著高于围栏外,尤其是围栏内的羊草群落已经接近了未退化草地羊草群落的水平,说明封育能有效地保护和恢复地上植被.封育后,围栏内外各群落土壤的理化性质并没有显著差别,均劣于未退化的羊草群落.可见,退化草地生态系统完全恢复所需的时间要超出仅恢复草地植被结构的时间.  相似文献   

11.
典型草原7种植物的放牧退化敏感度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大针茅 羊草草原三个不同退化强度群落中7个植物种-大针茅、羊草、羽茅、糙隐子草、洽草、冷蒿、星毛委陵菜的地上生物量的差异及其季节变化特点.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退化强度的增加,大针茅、羽茅地上生物量明显降低,糙隐子草、星毛委陵菜的地上生物量持续地增加,变化规律比较明显.根据距离系数和相对敏感度的特点,可把7种植物分为两种类型,一种类型包括羽茅、洽草、冷蒿、大针茅四种植物,当草原从无退化阶段发展到中度退化阶段时,它们的退化敏感度较大,其退化敏感度大小依次是:羽茅≥洽草>冷蒿>大针茅;可把它们作为草原发生中度退化的指示植物,其中羽茅、洽草具有相对较强的指示意义.另一类型包括羊草、星毛委陵菜、糙隐子草三种植物,当草原从中度退化阶段发展到重度退化阶段时,它们的退化敏感度较大,其敏感度大小依次是:羊草>星毛委陵菜>糙隐子草,它们可被作为草原从中度退化向重度退化发展的指示种,以羊草的指示价值最高.  相似文献   

12.
羊草草原退化群落恢复演替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本文根据1983~1991年获得的羊草草原退化恢复演替过程的野外调查资料,通过对种的重要值、群落的生态多样性和均匀指数的计算分析,研究了在退化草原恢复演替过程中植物群落组成及其群落学作用、种的饱和度、层片结构、生产能力以及群落综合特征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退化草原的恢复演替是一种中途演替过程.在封育恢复的过程中,主要表现出不同植物种群作用的交替变化方面.适应地带性气候条件的植物种类的群落学作用明显增强,构成恢复演替过程中的增强种组.而在过度放牧条件下形成的退化草原群落中占优势的植物种类,群落学作用逐年降低,构成恢复演替过程中的消退种组.另外,有些草原群落伴生植物,其作用在整个演替过程中变化不大,构成恒有稳定种组.在恢复演替过程中.组成群落的层片作用也表现出明显的交替变化规律,在围封后的前4~5年,冷蒿等组成的半灌木层片是群落的优势层片,其后,由羊草组成的根茎禾草层片和由大针茅等组成的丛生禾草层片逐步取代了半灌木层片的作用而成为群落的优势层片.此外,在整个演替过程中,植物种的饱和度有逐年下降的趋势,而群落多样性和均匀性指数基本上保持稳定,草群高度和群落地上生物量则表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贝加尔针茅草地基况评价及载畜量估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贝加尔针茅-羊草-杂类草草甸草原,按放牧退化程度,将草地划分为轻度退化区、中度退化区及重度退化区,采用样方法对3个样地内植物种类及植物地上现存量进行了测定,并计算了其草地基况得分和载畜量.结果表明,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植物地上现存量明显降低;以贝加尔针茅(Stipa baicalensis)和羊草(Leymus chinensis)为主的减少种的生物量呈递减趋势,以退化指示植物为主的增加种和侵入种呈递增趋势;轻度退化区、中度退化区及重度退化区草地基况等级分别处于良好、普通和低劣等级,平均载畜量(羊)分别为4.78,3.46,1.80只/(hm2.a).因此,应重新调整放牧家畜数量以达到草畜平衡,恢复草地生产力,从而促进草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草地造林40年后土壤可溶性有机碳下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天然草地造林后土壤可溶性有机碳的变化,以河北塞罕坝的羊草草甸草原以及在草甸草原上营造的樟子松人工林和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比较了3种植被类型土壤表层0-30cm的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土壤总有机碳和土壤全氮等指标。结果表明,人工针叶林的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土壤有机碳和土壤全氮含量均低于草甸草原,天然草地营造人工针叶林40年后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土壤有机碳和土壤全氮都有所下降,人工林生态系统的土壤异质性低于草甸草原。  相似文献   

15.
锡林河流域近15年植被空间结构变化遥感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利用1985年与1999年TM遥感影像,通过地面详查,对锡林河流域植被类型及空间结构在近15年的变化进行了对比监测与分析。结果表明:由于过度放牧与草原垦殖,锡林河流域各植物群落类型面积在近15年发生了变化。1999年与1985年相比,羊草、大针茅、旱中生杂类草草原与大针茅、羊草、中旱生杂类草草原,分别减少了20.17%与28.4%,冷蒿草原面积增加了46.6%,草原植被开垦的面积增加了34.8%,总体上,锡林河流域草原植被呈明显退化受损态势。  相似文献   

16.
青藏高原退化草地恢复的制约因子及修复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退化高寒草地恢复的主要制约因素,包括植物种源、土壤微生物、土壤养分和人文因素;提出了针对这些制约因素的退化高寒草地恢复的主要途径:(1)研发乡土草种子采集、扩繁、包衣等技术,不同乡土草种种子组配及免耕补播技术,解决种源制约;(2)筛选适用于退化草地恢复的复合微生物菌种并研发菌剂,解决退化草地恢复的微生物制约; (3)研发以土壤养分调控为基础的植被恢复技术,解决退化草地恢复的土壤制约;(4)构建基于牧民新技术应用的草地适应性管理模式。分析认为,基于乡土草种、微生物、养分调控为主的物源途径的“近自然恢复”,有潜力成为青藏高原退化草地恢复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7.
退化羊草(Leymus chinensis)草原恢复演替动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退化羊草(L.chinensis)草原围封后11年的群落特征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退化草原在恢复过程中单位面积内植物种丰富度增加,但组成整个要地的种类成分变化不大,多样性指数中期增加后期呈现下降趋势,物种在群落中所占比例大小是造成多样性指数变化的主要因素,而与丰富度关系不大,均匀性指数在恢复过程中呈下降趋势,羊草、冰草(Agropyron michnoi)、针茅(Stipa)在演替过程中呈持  相似文献   

18.
内蒙古草地退化严重,沙漠化及盐碱化的草地面积逐年扩大,造成碳库大量流失.近年来,通过不同的管理措施,退化草地逐步恢复,进一步增加草地碳库,提高了草地碳汇的经济价值.首先分析了内蒙古地区草地退化的情况,并评估退化草地所具有的碳固持潜力及碳汇价值.其次,选取四子王旗、毛登牧场以及鄂托克前旗等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各类型草原进行了碳固持潜力的案例分析,评估了不同草地管理措施对碳汇价值的影响,针对现场考察的结果提出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在内蒙古草原区选取94个样点,涵盖耕地、退耕地、人工林和草原4种土地利用类型,根据土壤质地将草原细分为沙质草原和非沙质草原。通过对这些样点土壤有机碳密度(SOCD)和全氮密度(TND)的研究,发现在内蒙古草原区,SOCD主要受到土壤质地的影响,黏粒(〈2gm)、粉砂(2~16μm)和细粉砂(16~63μm)的含量越高,SOCD越高。而TND同时受到土壤质地和土地利用类型的影响,分布在非沙质土壤的草原具有最高的TND。耕作不会导致SOCD显著降低,但是会造成TND降低。人工林不能显著提高土壤养分含量,相反,由于人工林对养分和水分的需求很大,可能导致土壤肥力的降低。此外,草原区温度越高,土壤养分越低,这预示着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这一地区的土壤可能成为重要的碳源。植被退化越严重,土壤养分越低,因此保护草原区的植被免受过度放牧的影响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20.
以第2次土壤普查形成的土壤图和草地资源清查图为本底,通过文献搜集及实测数据的结合,对青海省草地的碳储量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1)青海省草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约为6.12 Pg,平均碳面密度为18.08 kg·m?2,其中:地上植被碳储量(包括凋落物)为0.0097 Pg,平均碳面密度为0.03 kg·m?2;地下植被碳储量为0.0967 Pg,平均碳面密度为0.29 kg·m?2;土壤有机碳储量为6.01 Pg,平均碳面密度为17.76 kg·m?2;土壤储存的有机碳是植被的54倍多.2)从9大草地类来看,总碳储量从大到小依次为高寒草甸类(3.64 Pg)、高寒草原类(0.94 Pg)、低地草甸类(0.61 Pg)、温性草原类(0.35 Pg)、温性荒漠类(0.33 Pg)、温性荒漠草原类(0.08 Pg)、山地草甸类(0.08 Pg)、高寒草甸草原类(0.05 Pg)、高寒荒漠类(0.04 Pg);从5大功能区来看,总碳储量从大到小依次为三江源地区(3.95 Pg)、柴达木盆地(1.31 Pg)、祁连山地区(0.45 Pg)、青海湖流域(0.31 Pg)、河湟谷地(0.10 Pg).3)从9大草地类总碳面密度来看,低地草甸类的总碳面密度最高(57.37 kg·m?2),温性草原类的最低(14.04 kg·m?2);从5大功能区总碳面密度来看,柴达木盆地的最高(24.41 kg·m?2),河湟谷地的最低(14.05 kg·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