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0 毫秒
1.
本文建立盐卤、盐酸渣及海水中锂的光谱测定方法,采用线对Li3232.61/Cd3261.05,测定范围为1—25r/ml,均方误差为±3.1%。  相似文献   

2.
采用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了氯化格中锂、钠、钾、铷的含量,测定灵敏度高,回收率95%~106%,相对偏差低于 7.8%.方法简便快捷.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道了作者研制的一种CO_2吹气控制器,该控制器可用三种不同的方式吹气,具有控制压力和流量的功能.利用这种控制器对脉冲吹气工艺进行了研究,确定了CO_2钠水玻璃砂的最佳吹气工艺.  相似文献   

4.
针对传统锂工业中很难得到低钠和钾的金属锂,首次提出了溶盐萃取法,并进行了萃取过程的热力学分析和探索性实验研究.热力学计算结果表明,在923 K的萃取温度下,钾不仅能够直接与LiCl进行反应,而且还能与Li2Cl进行反应,而钠只能与Li2Cl进行反应,因此利用高纯氯化锂萃取金属锂中的钠和钾是可行的.探索性实验结果表明,熔盐萃取法可除去金属锂中的钠和钾,尤其是除钾效果比较明显,这与热力学分析结果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5.
利用叔丁醇锂、叔丁醇钠、叔丁醇钾和叔丁胺基锂为起始原料,在温和的条件下通过分子自组装合成了含有烷氧基胺基共存的双阴离子的锂、钠、钾三金属共存的原子簇化合物[Li_4Na_2K_2(NH~1Bu)_2(O~1Bu)_6]·(TME-DA)_2(1),应用~1H NMR,~(13)C NMR,~7Li NMR,~(23)Na NMR及X-射线单晶衍射等技术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6.
石墨炉原子吸收测定铅时锂、钠、钙、镁的化学干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石墨炉原子吸收测定铅时,锂、钠、钙、镁基体对不同浓度铅的化学干扰,实验表明。锂、钙、镁对铅的干扰是与地度有关的化学干扰,钠对铅的干扰是与浓度无关的化学干扰;用1%硝酸和0.4%磷酸铵为基体改进剂可有效地克服各种干扰。  相似文献   

7.
采取锯齿势模型和统计方法,研究了钠、钾、锂凝胶的离子电导,得到了与ArrheniuS定律一致的表达式。在广泛的范围内,用表达式所得的计算结果与实验测定值能很好地相吻合。  相似文献   

8.
用Li2CO3-H3BO3为混合熔剂,在铂坩埚中于1000℃高温炉中熔融钾长石试样,用HCl浸取,加乙二胺四乙酸二锂盐为保护剂,CsCl为消电离剂,用空气-乙炔火焰原子吸收法连续测定钾、钠、铁含量。三种元素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1.4%,2.0%,2.9%,回收率分别为102%,103%,100%。  相似文献   

9.
借助俄歇电子能谱仪以及功函数跟踪测量系统,研究了非晶快离子导体NaI-Na_2O-B_2O_3系中钠沉积现象,给出了非晶钠快离子导体表面沉积过程中钠的峰-峰高和逸出功随时间变化曲线,同时,进行了理论拟合和金相显微摄影。实验结果表明,非晶钠快离子导体中钠沉积规律符合沉积动力学方程式。  相似文献   

10.
有机锂试剂与参键和双键化合物的加成反应在有机合成上具有重要的作用,对这类反应发生机理和动力学的实验研究一直为有机化学家所重视。近年来又引起了理论化学家的极大关注。有机锂试剂容易缔含,这给人们提出了锂试剂究竟是以单体还是以缔合体形式发生反应这一有趣的问题。在以前的工作中,作者曾探讨了乙炔与氢化锂单体的加成反应机理,本文利用量子化学从头计算法(内禀反应坐标法)在3—21G 基组上对乙  相似文献   

11.
本文用内禀反应坐标法在 RHF/3—21G 水平上对乙炔—氢化锂分子复合物与氢化锂的加成反应进行了量子化学从头计算研究,结果表明在此加成反应的势能曲线上存在一个由乙炔一氢化锂分子复合物与氢化锂进一步缔合而成的亚稳定的分子复合物状态,并且这个新的分子复合物经单分子重排生成产物的基元过程构成了该反应的定速步骤。根据 RRKM 理论还估算出相应于分子内重排过程的A 因子和活化熵值。前线分子轨道分析表明此加成反应途径上存在着两种三体相互作用形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12.
药物在拟生命体液中热力学性质的研究有利于阐明药物在人体内发挥药效的机理.通过等温滴定微量热法测定抗生素类药物头孢唑肟钠在298.15K下于纯水及两种盐溶液(NaCl、KCl,0.1000-0.6000mol·Kg-1)中的稀释焓,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拟合得到各级同系焓相互作用系数(h2,h3,h4).拟合数据显示,头孢唑肟钠在氯化钠、氯化钾两种盐溶液中的焓对作用系数h2均为负值,并且随着盐溶液浓度的增加而减小.头孢唑肟钠在氯化钠溶液中的h2小于氯化钾溶液.通过溶剂化的溶质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分析结果并作出合理解释.  相似文献   

13.
本实验是以工业常用的石灰石-石膏脱硫工艺进行研究,通过改变碳酸钙的量、二氧化硫浓度、吸收剂液体流量、空气流量等条件,研究这些因素对脱硫效率的影响,确定最佳工况。通过改变碳酸钙的量确定了在一定体积的水中脱硫效率并不随着碳酸钙含量的添加而增加。实验最终确定最适宜工况为:在500ppm二氧化硫的浓度下,添加10g碳酸钙,150L/h的液体流量以及在最小的空气流量6.75m~3/h下,在未添加腐植酸钠条件下,脱硫最高效率接近100%,但是维持时间5分钟左右;添加3g腐植酸钠后,脱硫效率明显提高,瞬时效率100%维持40分钟左右。由此可知,碳酸钙在添加腐植酸钠后,明显提高了碳酸钙吸收SO_2的性能。  相似文献   

14.
利用 Na~+·β-Al_2O_3 固体电解质组成浓差电池,测量了电解与非电解两种情况下与冰晶石-氧化铝熔体平衡的铅中钠活度。研究了钠活度随熔体温度、分子比、氧化铝浓度及阴极电流密度的变化。实验还表明,电解情况下阴极铝液中的钠活度远大于非电解的静态平衡时铝液中的钠活度。  相似文献   

15.
“ZLRJ—1型智能流量热量积算仪”科研项目,由河北省科委委托唐山市科委主持于1991年8月6日在唐山市通过技术鉴定。该产品在以下几点有所创新: 1.自行研制的智能弯管流量计原理清楚,动、静态补偿合理,特别适用于热力管网的流量测量,并且安装简便易行,是国内外首次采用的弯管流量测量热量仪。该产品保证了流量测量的可靠性和高精度,样机流量测量达到了优于一级的精度。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论述了白云鄂博铁矿床中钠辉石和钠闪石的地质产状、矿物组合、矿物学特征、化学组成和微量元素特征。并据此探讨了它们的成因。认为钠辉右是岩浆期后热液与白云岩发生强烈钠交代作用的产物;钠闪石则主要是成岩阶段至变质作用阶段的产物。  相似文献   

17.
碱金属元素单质(锂、钠、钾、铷和铯)的原子最外层只有一个近自由的s电子, 在常温和常压下碱金属单质具有简单的体心立方结构. 在压力的作用下, 碱金属原子间距减小, 电子轨道重叠程度增加, 导致电荷发生重新分布(如, s→p或s→d电荷的转移), 引起一系列复杂的结构相变发生(如长程无序非公度结构的形成). 伴随结构相变的发生, 碱金属单质的电子性质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比如锂和铯出现了超导电性, 更令人惊奇的是锂和钠在高压下还发生了有违传统高压理论的金属到绝缘体的转变. 文中总结了5种碱金属元素单质锂、钠、钾、铷和铯在高压下的丰富结构相变行为, 介绍了各种新型高压相结构, 分析了相变产生的物理机制, 阐述了锂和铯的高压超导电性, 并重点介绍了锂和钠的金属-绝缘体相变. 最后我们还展望了碱金属元素单质的未来高压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8.
以纯钠为参比电极,以含硅的铝-钠合金为待测电极,以Naβ-Al_2O_3固体材料为Na~ 离子导电的电解质,组成无迁移浓差电池,测量电池电动势后计算钠在电极合金中的活度。实验温度为1000K,钠在铝-钠合金中的含量从零至过饱和(约0.26wt-%Na)。结果表明,当钠含量极低时(1.04%Na以下),溶液的性质符合亨利定律,钠的活度系数略小于1;钠含量超过上述范围时,钠的活度系数即迅速增大,溶液呈强烈正偏差;当钠含量达到饱和时,钠的活度即为恒定。  相似文献   

19.
液态金属锂是一种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核反应堆冷却剂,但对其传热特性的相关研究尚不多见。本文建立了描述液态锂在直管内传热过程的稳态二维数学模型,并通过数值模拟分析了液态锂的入口速度、入口温度以及壁面热流密度对其传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较高的入口温度下(>1000 K),液态锂相较于液态钠和铅铋合金在传热性能改善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对于出口径向热流模型的机理分析表明,湍流扩散系数与分子扩散系数之比的数值大小沿管道半径方向呈抛物线型分布。提高液态锂进口速度,降低进口温度和降低壁面热流密度可以有效地削弱低普朗特数液态锂径向传热中分子扩散传热的主导作用。该工作对液态锂的传热特性进行了全面的研究,以期其成为一种具有实际应用前景的核反应堆冷却剂。  相似文献   

20.
飞机进气道流场品质测量耙风洞校准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某型飞机飞行试验为应用背景,研制了基于动态、稳态压力、总温参数集成测试的大尺寸进气道畸变测量耙,适用于不同飞行条件下对发动机进口流场品质、流量的测量,为分析和评估进气畸变条件下发动机工作稳定性提供数据依据。为了评估和验证新式测量耙角度、速度测量特性以及参数测量的精确度,进行了全尺寸量级的进气道测量耙风洞校准试验;并对试验数据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马赫数0.2~0.6,姿态角-20°~20°范围内,耙体压力测量相对误差小于0.5%,能够满足对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进口流场品质和流量的测试技术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