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文心雕龙》的研究中,人们对“六义”与“六观”的关系说法不一,甚至存在一些误解。其实,“六义”与“六观”是密切相联、相辅相成的,两者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  相似文献   

2.
赋体之名,古今中外众说不一、纷纭杂乱。归根结蒂是赋体源流的扑朔迷离,未详其究竟。考察赋体源流,势必先理清辨明“赋”义,即创作赋篇的艺术表现手法及其技巧。钟嵘《诗品》赋论,立足诗歌创作“三义”说,辨证《诗》赋体精髓之赋义,历来被忽视了。《诗》乃中国文学史上首部诗歌总集,与《周礼》“六诗之歌”密切相关,亦乃钟嵘《诗品》赋论乃至诗歌理论丰富的文本资源。探索《诗品》赋义,辨证《诗》赋篇系列作品,赋体源流之谜可得以解开。  相似文献   

3.
词在储备状态下具有泛指义和特指义,但进入具体语境后却只能用其中的一个意义。因此,在成语解词和释义时必须辨明泛指义和特指义。以“节用爱人”“根深柢固”“乌合之众”“画龙点睛”“咬牙切齿”“画蛇添足”为例,说明目前出版的成语词典和综合性词典往往不注意辨别泛指义和特指义,或误以泛指义为特指义,或误以特指义为泛指义,而这些都不利于对词义的正确理解和语义的准确把握。  相似文献   

4.
《汉语大字典》作为当今常用工具书,其释义具有权威性,但在一些字的释义上仍有讹误,本文试就“安”的“坐”义进行考析。“安”主要有八大义项,但其“坐”义与其它几个义项缺少义素上的联系,实为“止”义。  相似文献   

5.
汉字“以形示义”的功能和汉民族“据形识义”的文化心理,使得人们总是试图对发展后的字形和字义做出新的诠释,以使其新的形义关系得到统一。然而,《现代汉语通用字表》中的“小”部字的大部分形体与原始的构形已经不能吻合,其构形笔意义类大致有五类:其一,表示“细小”义;其二,“十”为“尚”字之构件,在整字构形中“尚”仅作声符的;其三,表示“光明”义的;其四,“小”用作声符的;其五,构形笔意不明的。通过考察分析与“小”部义类不相符的字族,进而探求其义类的成因,得出讹变和楷化以及部首的归并是造成“小”部义类分化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6.
“通”是《尔雅义疏》阐明字词之间音形义关系的常用术语之一,在方法论和实践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由于主客观原因,它在术语性质和具体结论方面也存在不少疏误。  相似文献   

7.
朱熹论"义"     
马继武 《潍坊学院学报》2004,4(1):100-101,104
本文以“义”为题。简略论述了宋代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对“义”这一伦理范畴的诠释,认为朱熹所论之“义”。大致上可从两方面加以理解:(1)义者,天理之所宜;(2)义者,心之制。在此基础上。朱熹又将“气质之性”与“理”、“气”相混杂。进而杂揉以阴阳五行观念,对人所具有的“义”之品性加以限定。  相似文献   

8.
《三国演义》这部小说虽以战争为主线,但其中的主要人物所表现出来的“义”贯穿了整部小说,因此,“义”的多义性能否在译本上还原,其多义性对应的翻译选词有何特点,翻译方法如何,这些翻译选词和方法受什么因素影响等话题都是非常值得研究的。文章基于皮埃尔·布迪厄的社会学,以量化统计和质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小说第一卷的罗慕士译本和虞苏美译本做了“义”的英译对比研究。研究发现,罗译本和虞译本在翻译选词上存在明显差异,罗译本中honor和loyal占比较大,虞译本则更偏向于使用loyalty和justice。此外,翻译方法上也各不相同,罗慕士偏向释译和厚翻译,虞苏美偏向浅化翻译甚至省译。文章认为,翻译差异主要受译者主观能动性、译者惯习、译者资本和其他行动者等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9.
一、引言在语言运用中,有时可以凭借语言本身(如形、音、义)的某种联系,故意把原来在甲义上运用的同一个词句形式移换到乙义上来用,以达到特定的表达目的。我们把这叫做“换义”。例如成语“鱼肉人民”,原是说“(旧社会统治阶级)把劳动人民当成鱼肉,任意宰割残害”,内部为动宾关系。而有人在进餐时见有鱼有肉,便说“我们是‘鱼肉人民’了”,成语表面形式虽一样,内部却成了偏正关系,意思是“(吃)鱼肉的人”,显得活泼风趣,表达了轻松愉快的心请。  相似文献   

10.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在人的本能理论中阐述人类有爱欲(erotic)本能和毁灭(destruction)本能。而人类文明却使毁灭本能受到极大地压抑和限制。但无论如何灭的本能总是有意识地或潜意识地以各种名义巧妙地适时表现出来,而表现过程中所呈现的趋亡否定现象即为泄义现象。本文从心理学角度在三个方面述说歌特派小说的故事背景,人物命运及行文泄义现象,最后得出泄义现象在歌特派小说中出现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相似文献   

11.
“七哀”之义,古今学者有各种不同的解释,然不乏揣测之辞,似言有未尽善者.兹略述如后: 其一,六臣注《文选》吕向说:“七哀,谓痛而哀,义而哀,感而哀,怨而哀,耳目闻见而哀,口叹而哀,鼻酸而哀.”他将痛、义、感、怨、耳目闻见、口叹、鼻酸并列,以释“七”之数,古籍并无根据.且所列七项,亦非并列之七事,痛、义、感、怨四项属于内心感  相似文献   

12.
所谓“偏义复词”指的是这样一种复合词:从形式上看两个词素是并列的,但实际上是只取其中一个词素的意义作为这个复合词的意义,另一个词素只是作为陪衬。了解古代汉语中的偏义复词,对于准确理解古文文意,研究汉语构词法的发展以及深刻认识现代汉语的偏义复词都是很有帮助的。古代汉语中的偏义复词是由意义相对、相反或意义有关联的词作为词素组成的。例如由  相似文献   

13.
《敦煌变文》的词汇很有特点,对于构建科学而系统的汉语词汇史有着重要意义.对《敦煌变文》中表“提拉”义的七个动词加以探讨,通过共时与历时相结合的方法对该类动词进行考察,在此基础上得出一个比较科学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敦煌变文》的词汇很有特点,对于构建科学而系统的汉语词汇史有着重要意义。对《敦煌变文》中表“提拉”义的七个动词加以探讨,通过共时与历时相结合的方法对该类动词进行考察,在此基础上得出一个比较科学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提示”义“看”字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语言表达存在三个平面或领域——现实域、认知域、言语行为域。担心——认识情态标记词“看”的产生源于现实域“提示”义“看”在认知域的投射,是后者在言语行为域缩合。而不同领域的“提示”义“看”往往有不同的语用功能,原型句式和基本句义。  相似文献   

16.
“弓有六善”在《考工记》时代已经滥觞,唐代王琚《射经》有所进步,沈括撰《梦溪笔谈》“弓有六善”节,首次披露“弓有六善”名目并作说明性文字。所论甚有见地。“弓有六善”的第一善,沈括原文应是“往体少而劲”,而不是“性体少而劲”。王琚《射经》,又称《教射经》,全文载于唐杜佑《通典》,并无“弓有六善”节。明唐顺之《武编》依次辑录王琚《教射经》、其他作者的射法以及“弓有六善”,经茅一相整理的唐顺之《稗编》始将王琚《教射经》和《事林广记》射法、“弓有六善”节等误合为一书,称“王琚《射经诀》”。《说郛》卷101的“王琚《射经》”乃是明末陶珽所增补,实以《稗编》的“王琚《射经诀》”为蓝本,略为删节而成。  相似文献   

17.
《仪礼·燕礼》:“工歌《鹿鸣》、《四牡》、《皇皇者华》。”周代诗乐相宣,这三篇诗是一组。郑玄注:“《鹿鸣》君与臣下及四方之宾,宴请道(?)政之乐歌。”“《四牡》君劳使臣之来乐歌”,“采其勤苦王事,念将父母怀归”。“《皇皇者华》君遣使臣之乐歌”,“采其更是劳苦,自以为不及,欲谘谋于贤知,而以自光明也”。这三篇诗,《史记·孔子世家》述孔子之言:“《关睢》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  相似文献   

18.
"义"在<三国演义>中是超越一切不同派别的政治利益和政治观念而存在的道德评判标准.因此,<三国演义>不仅具备了文学层面的审美意义,更重要的是透过种种"义"之表现来昭示世人,从而具备了一种道德层面上的终极评审意味.深入分析可以发现,书中所颂之"义"的内涵,可以归纳为忠义、信义、贞义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语义场是语言中义位的集合,现代汉语中的学生义场辖有较多的学生义位。学生火场在语义场系统中属于较低层级的子场,同时它也作为母场而辖有自己的子场、注意语义场分析过程中的“零义位现象”,有助于认识学生义场的层级特点。根据义位性质和义位间关系的不同,学生义场可分成类属学生义场、顺序学生义场、反义学生义场、部分否定学生义场和同义学生义场等类型。  相似文献   

20.
冯梦龙创作的“三言”以情反理,“反理学”是“三言”的精华,但并不是“三言”的全部,“三言”部分作品蕴含了中华传统伦理的精髓——“孝悌”之义。“三言”中所描写的孝悌之义有三种:大孝大悌、愚孝愚悌、不孝不悌,我们应当在批判、分析的基础上继承中华民族的这一传统美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