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郭象“物之自造”、“自尔”、“独化”论释义束际成,金荣昌郭象字子玄,是两晋元康永嘉年间最著名的玄学家之一。《庄子注》是他的代表作。在《庄子注》的序中,他对《庄子》之旨作了概括:“通天地之统,序万物之性,这死生之变,而明内圣外王之道,上知造物无物,下知...  相似文献   

2.
“韵”是宋代诗歌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也是书画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韵”和“胸次”有关,“胸次”又和圣哲之学、道义相关,与“俗”是对立的。综合宋代学者的看法,曹植、陶渊明被认为是有“韵”的诗人。“韵”是不可学的,是一种天生的灵性。范温在《潜溪诗眼》中对“韵”作了规定:有余意和美之极。从美学史的角度看,“韵”主要概括了欧阳修、梅尧臣.苏轼等诗歌美学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利用日汉音资料对《广韵》四等韵之介音进行考察,可以看出一些学“在日语说来,汉语的介音I(u)在音节里是不存在的”等观点是站不住脚的,认为在《广韵》时代,四等韵之介音还尚未出现。同时将日语历史假名用法与现代假名用法进行对照,提出了在日语音韵系统中存在“准拗音”的概念。  相似文献   

4.
内外转辨猜     
“内转”和“外转”是等韵学上的一对概念,由于最早分内外转的韵图《韵镜》,也没对内外转的含义加以说明,于是后来的治等韵者,便有了各种解说。大致有以下两种意见:一种解释是说,“转”是指韵图中有没有真正二等韵,有者叫外转,无者叫内转,这是对“内外转”传统的解说,基本继承了《四声等子》和《切韵指掌图》中“辨内外转例”的观点;另一种意见则认为内外转与唇之开合、舌之伸缩、主要元音之侈等发音方面的因素有关,被视为对“内外转”的异解。因缺乏有力的论据,内外转究竟指的是什么?古之韵图作者是根据什么分韵图为内外转的?音韵学界还没有能使人信服的定论,一般人也只好拘守传统,“内外转”也就成了音韵学上  相似文献   

5.
《长恨歌》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感伤诗代表作,也是千古传颂的名篇,白居易因此而有“《长恨歌》主”之称。长期以来,学界对于《长恨歌》的主题思想一直存有较大争议。笔者从“情与中国文化”的哲学视野出发,认为《长恨歌》在形式上属于代笔悼亡诗,在主题上则带有明显的追思与怀念性质。  相似文献   

6.
《切韵》成书久远,且原本又亡佚,这给考证《切韵》音系的性质带来了极大的困难。若干年来,研究者由于各人占据的材料不完全相同,或者是对于同一材料的不同甚至相反的理解,关于《切韵》音系的性质可谓众说纷纭。然概括之,可以分为“杂凑论”、“单一论”和“主从伦”三种意见,而每派中各家又有程度不同之差别。杂凑论和单一论恐难成立,比较切合实际的是主从论。文章对三派及其各家观点进行了全面述评,并在此基础上阐明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7.
司马迁以对屈原人格精神的强烈认同感而作《屈原列传》,对屈原美好的政治理想,伟大的人格精神,坚贞的意志品格作了极高的评价,高度赞赏屈原的伟大文学成就,并继承屈原“发愤抒情”的传统而“发愤著书”。司马迁“发愤著书”有一个价值前提,即追求生命价值之不朽。鲁迅说司马迁《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正道出在文化精神上司马迁与屈原的一脉相承之处。  相似文献   

8.
顷读某刊所载《阴幼遇的<韵府群玉>》一文,一开头即引《辞源》“阴韵”条记云:“宋淳祜间平水人刘渊增修《礼部韵略》,归并同用各韵为一百七部;元初阴时夫撰《韵府群玉》,又并为一百六部。元以来诗韵多沿用之,通称为平水韵,也称阴韵”。其实,《辞源》的这种说法大有值得商榷之处,并不足为据。即以“平水韵”的“平水”作何解来说,从清代著名学者钱大昕到现代语言学权威王力先生,都未真正解决,事实并不是如通常所说,因刘渊为“平水人”故称为“平水韵”的。  相似文献   

9.
《切韵》到底代表哪个语音系统,这是个有争议的问题。本文试图从《切韵》编撰的宗旨、它的成书过程、当时实际的语音状况以及《切韵》在汉语语音史上的地位等等方面来推论《切韵》代表的是隋代活跃在金陵和洛阳两地的文人士族口中的读书音。 陆法言为何要撰写《切韵》?他在《切韵序》中明白地说是要“赏知音”。即为精通音理者而作。既要赏知音,就必须精细地审音、正音,做到“剖析毫厘,分别黍累。”王显  相似文献   

10.
利用日文汉音资料对《广韵》四等韵之介音进行考察,可以看出一些学者“在日语说来,汉语的介音I(u)在音节里是不存在的”等观点是站不住脚的,认为在《广韵》时代,四等韵之介音还尚未出现。同时将日语历史假名用法与现代假名用法进行对照,提出了在日语音韵系统中存在“准拗音”的概念。  相似文献   

11.
从《校邠庐抗议》看冯桂芬的中西文化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校邠庐抗议》是冯桂芬的著名代表作。集中反映了冯桂芬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思想和改革主张。本文主要从《校邠庐抗议》看冯桂芬的中西文化观,其中西文化现集中体现在“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的著名论断上,成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理论的溢觞;重要的还在于他承认了西方诸国的“富强之术”,对于采西学比前人提出了较多的内容。  相似文献   

12.
自从高本汉的划时代著作《中国音韵学研究》和《汉文典》发表以后,汉语音韵学的面貌为之一新。数十年间修订、发展高氏学说的著作蔚成大观。把这些新的成就作一概要的回顾,目的是为了踵武前贤,开拓新路,迎接新的音韵学时代的到来。一、关于《切韵》性质的讨论从《切韵》音系出发,上可推周秦古音,下可推宋元音韵,此实为汉语音韵学研究之枢纽。所以,对《切韵》性质的认识,自然涉及到整个汉语音韵学赖以建立的基础。如果认为《切韵》音系是一个综合古今南北的“大杂脍”,根据《切韵》进行中古音构拟,自然毫无  相似文献   

13.
《青楼集》是一部记述元代戏曲演员的生平事迹、演出情况及表演风格特点的专著。书中载录的演员特别是女性演员的身上,亦寄寓着夏庭芝丰厚的戏曲美学观,其主要表现为容之“妍”美、学之“实”美、品之“雅”美、唱之“音”美、舞之“韵”美、白之“谑”美等。夏庭芝的戏曲美学观丰富了我国古代戏曲的表演及美学蕴涵,在中国古代戏曲美学史中产生着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4.
赵瑞华 《咸宁学院学报》2013,(9):116-117,134
宋代以《青玉案》为调名的词作,格律规范严整,声调优美,总体上给人一种和谐的美感。《青玉案》一调以仄声韵为主、用韵多集中在第四韵部,这与宋人喜用《青玉案》一调表达婉曲缠绵之情感,有着密切关联,而句句押韵、隔句押韵,遂使所传达之情感更加迂回曲折。  相似文献   

15.
“绝俗”、“重韵”是黄庭坚书法美学思想的核心。“绝俗”则须重视“胸次”,在艺术境界上超越凡俗。他所重的“韵”,是“苍拔紧执”为主,且与“妍雅郁藏”相融合的“韵”。此外,他强调“法外之理”、“中和”、“自然”等美学观。他的书法创作前无古人,特色独具,基本上实现了自己的美学理想。  相似文献   

16.
余光中是台湾著名的乡愁诗人,其写作的乡愁诗表达了他们那一代人对祖国的强烈思念之情。在乡愁诗的写作中,作者成功地运用意象表达了其内心的真实感情。在其乡愁诗的代表作《乡愁》和《乡愁四韵》中,作者各自选取了四个典型意象表达了他浓浓的思乡之情。其中,《乡愁》中的"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四个意象层层递进地表达了作者在人生不同时期的乡愁,《乡愁四韵》中的"长江水"、"海棠红"、"雪花白"和"腊梅香"四个意象同时在空间中展开,表达了作者剪不断理还乱的乡愁。  相似文献   

17.
《半塘定稿》是晚清临桂词人(粤西词人)王鹏运的代表作。文章考察了该集的用韵情况,并与《广韵》、《平水韵》、《中原音韵》、《词林正韵》进行比勘,发现,除了某些特殊用例,王鹏运词作的押韵基本遵循《词林正韵》。  相似文献   

18.
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里,把《史记》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高度地评价了《史记》在中国史学界和文学上的地位。这已成了定论。《史记》中的传记,是“藉人以明史”的,不同于后世的“藉史以传人”,前者以写人为主,后者以叙史为主。《史记》为了说明人物的荣辱和升沉,辨事之成败与是非曲直,司马迁在先秦诸子散文与历  相似文献   

19.
读《离骚》     
一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楚辞》的代表作,甚至后世把模仿《楚辞》的作品称为“骚体”,可见其影响之大,代表性之强。屈原死后,其作品广为流传,学者竞相研读、注疏。从西汉刘向父子始,历代不乏治“楚辞”者,清蒋?说:“论《楚辞》者,向称七十二家,古与堂又增之为八十四家。”这是蒋北就他之前说的,从蒋至今人,当有百家之多。且攻《楚辞》者,治学严谨,博引旁证,力求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蒋?的《山带阁注楚辞》,引书四百三十种,今人朱季海的《楚辞解故》引书一百七十余种,游国恩的《楚辞概论》,引书一百三十一种。尽管治《楚辞》者如此用心,但有些问题至今仍没有解决,甚至连题目的涵义也没有达成共识,更不要说对语词的诠释了。  相似文献   

20.
书法上“晋人尚韵”之“晋人”应特指东晋之士人书法家 ;“晋人尚韵”与江南烟雨之地、东晋高质量纸张普及有关 ;晋人尚韵之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