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论述80年代后期以降先锋一代作家创作的"新家族小说"中父辈与子辈关系的构筑。这批新家族 小说文本呈现了鲜明的寓言状态,这种寓言状态反映在家族内部的个体身上,家族成员的角色功能得到空前的 发挥。那么,作为寓言状态呈现的家族文本在父辈与子辈的关系构筑上呈现着自觉的改造。本文指出小说文本 在对家族历史进行着历史叙事的戏仿与欲望书写的同时,"父"与"子"的身份面临着共同沦丧与定位困惑。  相似文献   

2.
福克纳的“约克纳帕塌法世系”小说描绘了祖辈、父辈和子辈三代贵族的形象 ,祖辈充满野性 ,创立了家族的基业 ;父辈竭力维护传统 ,却又显得力不从心 ;子辈耽于幻想 ,完全丧失了前人的锐气。文章分析了南方贵族三代人由辉煌到苦苦挣扎直至完全溃败的过程 ,并且探索了发展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宗良煜的《蓝色的行走》是一部人类的生存寓言。小岛,大船,隐喻着“原始”与“现代”的关系。它们既有变汇相融。又有着碰撞和不和谐。“蓝色”赋予了文本以飘逸空灵的诗意,把小说叙述最终本体化,并借助想象和虚构,扩大了文本的精神容量,也提高了作品的艺术纯度。给人们带来了超验和吊诡的阅读历险。  相似文献   

4.
90年代的新历史主义小说引人注目,其主导倾向是对“革命史诗”的重新叙述,但女性文本中的“历史情结”源于性别意识的觉醒与自我认识的深入。本文通过对赵玫、徐小斌、王安忆三部长篇的解读,描绘了当下女性写作中试图将“自我”与“历史”合一而又难以达成的状态  相似文献   

5.
鲁迅的写作与中国革命之间的关系是一个经典话题,然而,已有阐释多以外在历史结论穿透鲁迅的文本却较为忽略其形式的意味。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就包含着重要的形式线索,远非从象征出发的阐释模式可以把握。作为文学的狂人日记建构出全新的吃人,动摇了旧有整全的意义世界,同时也付出了沉陷于寓言状态的代价。鲁迅以其写作承认了中国革命的吊诡之处及其寓言式的状态,也以此弃绝了诸种简单的进步或回退的历史意识与历史观念。在这个意义上,作为现代文学起源的《狂人日记》呈现出鲁迅关于中国革命及其历史展开的洞见。  相似文献   

6.
新历史主义突破了“文学反映历史”的传统思维模式,强调文学重建与历史真实之间的互动关系,形成两个十分重要的方面:“文本的历史性”和“历史的文本性”。正是这两个方面的共同作用,建立了文本与历史的整体联系。文章以美国作家冯内古特的小说《五号屠场》中涉及的一段历史,即二战期间作家亲身经历的“德累斯顿大屠杀”为例,考察这段历史对文本的建构以及文学文本对这段历史的重建,以阐述新历史主义关于文本与历史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7.
新历史主义突破了“文学反映历史”的传统思维模式,强调文学重建与历史真实之间的互动关系,形成两个十分重要的方面:“文本的历史性”和“历史的文本性”。正是这两个方面的共同作用,建立了文本与历史的整体联系。文章以美国作家冯内古特的小说《五号屠场》中涉及的一段历史,即二战期间作家亲身经历的“德累斯顿大屠杀”为例,考察这段历史对文本的建构以及文学文本对这段历史的重建,以阐述新历史主义关于文本与历史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8.
“父与子”是一个不断被重复的文学母题,“父与子”的先验矛盾决定了文学中的“父与子”母题有着一种普遍性模式,这一模式在形式上表现为父子二元要素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在内容上则意味着对象征秩序的维护与拒斥。通过梳理中国现代家族家庭小说,可发现在中国现代家族家庭小说文本中,父子关系的对立隐喻着传统封建象在秩序下的民族遭际,小说文本普遍采用二元对立的叙事模式及家族逆子视角与“俯视”视点。中国现代家族家庭小说正是在“父与子”的反抗和牵扯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叙事模式,营造反叛与背离的叙事张力。  相似文献   

9.
施蛰存的历史题材小说是他“独自去走一条新路径”的杰作,是作者在现在时间中完成的对历史的理解,目的在于显示个体精神人格的多元性和复杂性。在这类历史题材小说中,作者消解了得道高僧、民族英雄之辈堂皇的冠冕,以分裂的姿态诠释着一种生存的悖论。施蛰存为他历史题材小说中的个体人格自我构筑了一种独特的表述体系,即“内自我一假自我”系统,揭示了其本质的生存状态:焦虑。这种焦虑主要表现为对罪过的焦虑。  相似文献   

10.
哈罗德·沙迪克《老残游记》英译本在英语世界影响巨大,流传甚广。该英译本是由独特的多模态文本构筑而成。该多模态文本包括主文本和副文本。副文本包括译序、注释、附录、照片、地图等。这些副文本内容丰富,形式多元,丰富地呈现了与原著相关的理论成果,明晰了中国文化信息的内涵,与主文本共同构筑出一个多模态的中国小说英译本。译者精心构筑多模态文本的动因在于:满足读者求新需求、实现赞助人愿望、发挥译者主体性。  相似文献   

11.
美国后现代小说家罗伯特·库弗的《公众的怒火》刊出之后在评论界引起一番热议。库弗颠覆历史,重新审视历史的态度使这部小说带上了明显的新历史主义色彩,该小说的创作与新历史主义重新注重艺术与人生、注重文本与历史现实的关系也不谋而合。因此,试图从新历史主义的两个基本方面即文本的历史性和历史的文本性来解读该小说,以此阐明历史不仅是过去事件的模式也是故事写作和语言结构的陈述,解构历史只为重构一种和平、自由、开放的新历史文本模式。  相似文献   

12.
李洱小说《花腔》由正本、副本交织而成的“花腔体”,是为了呈现历史叙述与小说叙述的“同构”性。以“仿史”的形式展示历史的建构过程及其形态,其目的并不是为了颠覆历史或否认历史的真实存在,而是向被书写的历史及由此形成的历史观念提出质疑和挑战,并以此与传统历史小说、“新历史小说”保持距离。  相似文献   

13.
《少儿科技》2014,(10):6-6
说法一:庆祝生命延续 据记载,卢绾的父辈与汉高祖刘邦的父辈关系很好,卢绾与刘邦同一天出生,乡亲们曾带礼物来祝贺两家。两人长大后,关系同样很好。乡亲们因为两家生子同日,子“壮又相爱”,以后还带着礼物来“复贺”生命延续。 说法二:感恩母亲赐予生命  相似文献   

14.
广西作家梁晓阳的小说《出塞书》长达六十五万字,分为上部《新疆往事》和下部《十年转场》,全书以一种南方边地文人的独特视角,在高度还原“父辈”和“我辈”远赴新疆的出塞历程中,完成了外来者自我身份的追寻与建构。《出塞书》作为一部自传体小说,旅行和写作成为作家自我确证的有效方式,《出塞书》既强化了主人公梁小羊多年来逃离故乡、只身赴疆的执着,呈现出文学理想烛照下的精神还乡,也深烙着梁晓阳本土的情感与文化印记,流露其南方写作的主体自觉。  相似文献   

15.
文本的形式经营和内在精神诉求在以苦思者出现,以叛逆者前行的墨白小说探索中是一致的,通过对早期小说《红房间》的分析,认为墨白小说文本在四个方面即对心灵域地的寂寞探访、情绪化的两套笔墨、以“民间立场”抚摩历史与现实、小说世界的域定性与神秘性显示了作家的艺术独特性,特别是“形”的执著与“思”的独立将是墨白小说文本的“顽症”。  相似文献   

16.
文本的形式经营和内在精神诉求在以苦思者出现,以叛逆者前行的墨白小说探索中是一致的,通过对早期小说《红房间》的分析,认为墨白小说文本在四个方面即对心灵域地的寂寞探访、情绪化的两套笔墨、以“民间立场”抚摩历史与现实、小说世界的域定性与神秘性显示了作家的艺术独特性,特别是“形”的执著与“思”的独立将是墨白小说文本的“顽症”。  相似文献   

17.
’94~’95中国小说的新思潮是对“新写实主义小说”的反拨,倡导表现亲身经历的现实,以强烈而亲切的主观感受浸染现实。这种思潮的审美价值取向表现为:求“新”——摈弃先前对形式的崇拜,关注正在发生着的生存现实;叙述主体的主观化与叙述客体的客观化;亲历性中显著的感性倾向;与法国“新小说”派有相似点;日常口语的状态之流。  相似文献   

18.
王安忆有些小说营构了一个“家族”,它是作家创造的文学世界,也是作家对自己家族历史的隐晦表达;同时,她的另一些小说关涉上海这座特殊移民城市的历史形成。不同于在个体中实现历史的投射,这些“家”、“城”小说,通过想象和理解,建构起了王安忆的另一种历史。  相似文献   

19.
以丁玲1930年前后的小说为研究对象,从知识分子的革命诉求与现代个体自我发展的关系角度,力图重新阐释30年代丁玲“向左转”前后的内在思想动力和创作脉络。其间的对立和统一、得失兼具和瑕瑜互见清晰地呈现在丁玲的文学活动中,成为考察知识分子与中国革命以及文学与政治之间复杂关系的典型文本。  相似文献   

20.
新历史主义文学书写的历史呈现为"历史寓言",其真正的意义表现于具体的"历史文本之外".暗示着文本的客观历史性内涵.中国大陆的新历史主义文学作品由于创作上的客观环境局限,却依然试图表达出新维度新思想,打开新的话语环境,本文以<白鹿原>为例阐述新历史主义文学对新时期发展道路的启发性贡献.从新历史主义的定义和影响入手,阐释了<白鹿原>的象征手法和主人公的价值观影响以及该文的成功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