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晓洲 《今日科技》2008,(1):51-53
[目的地]南极内陆最高点南极冰穹A [任务]开展冰川、天文、地质、地球物理学考察及相关基础测绘 [亮点]为第3个南极科考站选址、首台南极望远镜、智能机器人、自动天文观测站  相似文献   

2.
《创新科技》2012,(1):31
<正>"除地球之外,其他行星上是否还有生命?回答这个问题,就需要我们寻找更多的太阳系外行星系统。"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南极天文项目组胡义博士说,为了寻找更多的系外行星系统,需要更多地进行持续性天文观测。通过南极巡天望远镜的观测,可帮助我们实现研究银河系结构、近邻星系的距离等科学目标。  相似文献   

3.
中国南极天文中心的天文专家2008年11月12日随同中国第24次南极科考队出征南极,筹建极地天文观测站,并为建立南极天文台而努力。  相似文献   

4.
选择最好的天文台址放置大口径望远镜一直是天文学家追求的目标.我国在南极的天文项目近几年得到了快速发展,对南极区域的光学湍流时空分布进行测量和分析,是一项亟待开展的基础性天文工作.本文主要介绍研制的移动式大气参数测量系统,用于南极天文选址,得到了在泰山站近地面常规气象参数和大气湍流的初步测量结果.  相似文献   

5.
科技短讯     
我科考队率先登上南极冰盖之巅 北京时间1月18日3时16分,中国南极内陆冰盖昆仑科考队确认找到了南极内陆冰盖的最高点:南纬80度22分00秒,东经77度21分11秒,海拔4093米。这是人类第一次登上这个最高点,是人类探索自然的又一壮举。 科学家将通过建立中山站至冰穹A的气候环境监测系统,全面完成国际横穿南极计划中由我国承担的考察任务。 目前,中国科考队在南极冰盖冰穹A最高点区域进行冰芯钻探,已获得近100米的浅冰芯,成为世界上迄今为止在南极冰盖最高点区域获取的惟一一支冰盖顶点冰芯。我国初步具备海啸预警能力 我国已经初步建立海啸预…  相似文献   

6.
南极Dome A(冰穹A)因其优良的观测条件被誉为地球上最好的天文观测台址之一。Dome A温度常年处于-30~-80℃,相对湿度40%~80%,温度起伏大,望远镜镜面易结霜,影响天文观测的效率和质量。为实现无人值守的智能化镜面除霜、减少除霜对观测时间的占用、降低除霜对镜面视宁度的影响、减少除霜对能源的消耗,提出了智能化除霜方法。首先,分析环境、科学数据、仪器三者的关系,利用外部输入非线性自回归(nonlinear auto regressive models with exogenous input,NARX)时间序列神经网络构建望远镜镜面状态的预测模型;其次,设计南极望远镜智能化除霜仿真系统,实时预测镜面情况,根据预测结果模拟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有效实现智能化除霜,减少了人为干预,节约了观测时间,提高了望远镜运行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7.
本书是天文观测指导丛书中的一本,天文观测指导丛书是一套写给天文学爱好者的书,为天文爱好者正在观察的东西提供最新的全面的信息,这也正是本书第一部分的基础内容,第二部分内容则为跟各种各样不同仪器工作在一起的天文工作者详细介绍观测技巧。  相似文献   

8.
1月12日,中国南极内陆冰盖考察队登上了南极冰盖最高点——海拔4098m的冰穹A。这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二次,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登顶”。2007年12月11日,经过近一个月的航行,“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抵达南极,中国第24次南极科考队到达中山站,考察队员于12月22日开始向冰穹A进发,经过21天终于抵达。  相似文献   

9.
7月16日,国家海洋局宣布,中国首个南极内陆科学考察站即将开始建设,并启动南极内陆站的站名征集。 该局新闻发言人李海清透露,经国务院批准,我国第三个南极考察站,也是我国第一个南极内陆科学考察站计划由2008年10月出发的中国第25次南极考察队承担建设任务,预计2009年1月底前完成站区主体建筑工程,同时开展部分夏季科考观测项目。  相似文献   

10.
本文给出了云南天文台高美古观测站视宁度、等晕角和相干时间的探空测量结果,并与国外著名天文台站进行了比较,从湍流的角度,分析了地球上优秀天文台址应具有的一些特征,将来地球上潜在的优秀台址可能出现在高海拔的孤岛和南极高原.  相似文献   

11.
<正>中国第26次南极考察队日前在南极第三大湾普里兹湾海域成功回收一套潜标系统,这是中国首次在南极成功投放并回收潜标,潜标记录的观测数据将为研究南极环境提供重要参考。此次回收的潜标系统主要由温度盐度采集器、沉积物捕获器、声学多普勒海流剖面仪和  相似文献   

12.
随着人类文化科学和生产力发展,天文科学的进步,天文观测手段的不断现代化,日晷虽然早已淘汰,但日晷在人类历史上已沿用了几千年,它有古朴的科学历史价值,也有深刻的天文内涵,在广大农村至今还有实用价值。该文从日晷的起源、基本原理、结构装置和运用等方面进行分析讨论这种古典的天文测时工具。  相似文献   

13.
简述秦汉时期的天文历法档案与气象档案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琪 《甘肃科技》2005,21(3):170-171,157
天文学是早期自然科学中的带头科学。由于它与农业生产及我国古代的神权思想紧密相联,因此,它极受统治者的重视,秦汉时期专门设置了一些官员来进行天文观测,制历授时,这些官吏为了日后查考和研究的需要,保存了他们各自形成的天文历法档案。  相似文献   

14.
QQ不倒问     
《小学科技》2008,(10):6-7
南极鳕鱼为什么不怕冷A:我们知道,一般的鱼类在0℃以下就会被冻成"冰棒",而南极鳕鱼在南极寒冷的气候下仍能生存,这完全要归功于它体内的一种神奇物质——抗冻蛋  相似文献   

15.
《科学世界》2006,(5):82-83
埋藏在南极冰层下的中微子观测网,其规模是日本神冈探测器的2万倍。 为了观测来自宇宙的高能中微子,美、欧、日等国家的科学家正在联合进行一项取名为“IceCube”的国际科研项目,试图解开宇宙高能中微子的谜团。2006年1月末,已经开始进行观测。本文将介绍这个埋藏在南极一两千米冰层下的中微子观测网.它是由4800个光检波器组成的巨大而独特的天文观测系统。[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
南极日记     
《世界博览》2013,(18):76-79
穿越西风带与企鹅同游无论是在船上畅游冰河,走到陆地上感受千年沉淀的冰雪,还是与企鹅来一场亲密接触,都会仿佛让人进入无比奇妙的境界。说起前往南极必须经过的德雷克海峡或者西风带,绝大部分去过南极半岛的朋友会皱起眉头,唏嘘不已,而没有去过南极的朋友往往闻之色变,将之视为前往南极圆梦的最大障碍。  相似文献   

17.
陆龙骅 《科技潮》2000,(8):32-34
在新的千年之交,我有幸作为中国第16次南极考察队的一员,继参加中国第5次南极考察队的首次东南极考察后,再次赴南极考察。南极位于地球最南端,南极大陆95%以上地区终年被冰雪所覆盖,气候条件恶劣,是世界上最寒冷、暴风雪最频繁、风力最强和最干燥的地区。素有世界"寒极"、"风极"和"白色沙漠"之称。鉴于它的特殊地理位置和特有的生态环境,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对南极的科学考察与研究。研究南极对人们认识全球气候变化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俄罗斯科学家试图揭开遥远太空天体——黑洞最神秘的面纱,他们建造了一架能观看到宇宙最深处的射电望远镜。  相似文献   

19.
“南极圈里知天命”,是我国知名的戏剧家、我的南极考察队友金乃千先生在我49岁生日于南极普里兹湾为我题诗中的一句。我以此作为文章的题目,一是倾诉我对献身南极事业队友的深切怀念,二是经过了南极科学考察之后,我逐渐认识了某些自然规律,并在认识自然规律的过程中逐渐认识自我,认识人与自然之关系。  相似文献   

20.
白玉林 《科学世界》2005,(12):11-11
由于人造含氟物质引起大气臭氧层破坏几乎在整个地球上都在发生。臭氧洞是指在南极上空的特殊大气环境下,臭氧层所出现的特别被破坏的现象。日本气象厅根据地面的观测结果.再加上对美国NASA的人造卫星观测数据的分析,对大气臭氧洞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5年臭氧洞的面积是过去的4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