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文介绍了一种电磁波电阻率测井仪的电路实现.电磁波电阻率测井仪周期地发射特定频率的电磁波并接收回波,通过检测不同接收天线接收同一频率信号的相位差来判断地层介质的电导率.继而可以由不同地层的电阻率得到该地层的石油含量.本文讨论的电磁波电阻率测井仪经过近两年的研制,已成功制成实验样机,在同一实验井与进口测相仪器进行了测井曲线对比,得到了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对被动式超低频电磁探测技术的场源问题、噪声的滤除,以及超低频电磁波与地下物质相互作用机理进行了探讨和实验。零磁场实验表明传感器在地面接收的超低频电磁波来 自地下地层等地质体的辐射。由于场源和探测环境的复杂性,对传感器接收的原始超低频电磁波数据进行软、硬件滤波处理,消除工频干扰和随机噪声,得到了干扰影响小的探测曲线。塔里木塔参1 井的探测试验表明,被动式超低频电磁探测技术可以快速准确的探测深部地质信息。  相似文献   

3.
基于串行总线的多极子阵列声波接收电路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设计了一种用于石油仪器的多极子阵列声波接收电路.这种电路由信号缓冲、信号合成、模式选择、两级带通滤波电路、程控衰减与放大电路等组成,它能把接收换能器接收到的信号组合形成单、偶极及四极子声波信号,从而实现对声波信号的接收、合成、滤波和程控衰减与放大.测试结果表明,这种电路简化了声系结构设计,放大和滤波功效显著,且干扰小,结构紧凑,升级灵活,扩展方便,控制简单,指标先进,比较适合高性能井下设备使用.  相似文献   

4.
电磁波极化教学实验设计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设计了一项电磁场与波课程的新实验,介绍了如何研制开发极化旋转支架、多极化发射天线等实验装置,用线极化天线对多种极化形式的电磁波进行接收测量,组合成一个完整的电磁波极化实验系统。该项新实验解决了电磁波极化实验难以开展的问题,对学生充分理解电磁波极化这一教学难点,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详细介绍了30MHz调频对讲机接收子系统各组成部分的工作原理。包括天线、滤波器电路、稳幅电路、高频小信号放大器等。  相似文献   

6.
本装置采用了一种新的检测水位的方法——光电反射法。传感器采用红外发射和接收二极管 ,通过抗干扰电路 ,有效地抑制了背景光干扰和电磁波干扰 ;应用放大、整流电路使弱信号增强 ,应用滞回比较器使输出端得到稳定的控制信号。通过测试表明 ,它是一种无污染、精度高、控制效果好的液位测控装置。  相似文献   

7.
随着越来越多的移动通信设备配备无线充电功能,无线充电技术开始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和研究的对象。本设计利用了法拉第电磁感应原理,分为发射端和接收端两部分电路,发射端电路采用内部电压驱动,不需要额外的控制电路来驱动。由Lx和Cx构成的LC振荡电路发射稳定的电磁波,电磁波经过接收线圈后,由整流电路转换成直流信号,最后由MP2307控制输出稳定电压给电池充电。本设计最终可输出5±0.2V电压,最大电流可达1000m A。  相似文献   

8.
为进一步掌握城市环境下电磁波的传播特性,选取Hata和Cost231-Hata经验模型,结合Matlab仿真软件,从电磁波频率、传播距离、发射天线位置、接收天线位置等几个方面着手,分析电磁波传播特性。  相似文献   

9.
在无线电技术中广泛地利用谐振电路来选频,各广播电台以不同频率的电磁波向空间发射自己的讯号,调节收音机中谐振电路的可变电容,可将不同频率的各个电台分别接收,当电容C,电感L,电阻R三类元件同时出现一个电路中时,就会发生一种新现象-谐振,这谐振电路是实际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谐振电路主要有串联谐振和并联谐振两种,我们讨论以串联谐振电路为主。后面一点讨论并联谐振RLC电路、本篇利用计算机研究求出RLC串联与并联电路谐振状态的品质因数Q的值.  相似文献   

10.
系统主要可分为主控模块电路和射频收发电路两部分.主控模块由微控制器及其复位电路,应用系统电路、电源电路及辅助电路组成.主控制器是系统的核心部分,它负责接收用户命令,对发送信号进行编码和对接收信号进行解码,主控制器与应答器的通信过程经由射频收发模块实现.电源电路完成稳压与电压转换功能.射频收发模块有射频发射电路和射频接收电路组成.射频发射电路完成对基带信号的调制发射,射频接收电路完成时载波信号的解调接收.  相似文献   

11.
 1916年,爱因斯坦预言引力波,并提出量子电磁辐射理论、完善光子概念、指出量子过程的内在随机性。百年之后,爱因斯坦预言的引力波通过激光的干涉被探测到,而激光正是基于爱因斯坦的量子电磁辐射理论。引力波探测技术还与爱因斯坦的光子概念和布朗运动理论相关。因此引力波首次被直接探测是对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量子电磁辐射理论2 方面工作的100 周年纪念。本文梳理引力波探测技术中的“爱因斯坦元素”,即激光、光子和热噪声,然后通过对第一手资料特别是爱因斯坦那段时期的信件的分析考证,回顾爱因斯坦在1916年的研究历程,寻找爱因斯坦在引力波和量子电磁辐射理论2方面工作的历史联系。  相似文献   

12.
为减少天然气集气站场电控撬内强弱电系统电磁干扰,保证其控制系统安全可靠运行,采用实验方法,测试分析了用于电控撬的铁丝网、铝箔防辐射胶带及防辐射布料的屏蔽效能.实验结果表明:电磁屏蔽材料的屏蔽效能受干扰电磁波辐射距离的影响较小,而受电磁波频率的影响较大;铁丝网、铝箔防辐射胶带和防辐射布料的电磁屏蔽效能,随干扰电磁波频率增大总体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趋势.在干扰电磁波频率0~500 MHz波段,铁丝网和防辐射布料的屏蔽性能优于铝箔防辐射胶带的性能;在500~1 000 MHz波段,铝箔防辐射胶带和防辐射布料屏蔽性能优于铁丝网的性能;在1 000~2 500 MHz波段,铁丝网和铝箔防辐射胶带的电磁屏蔽性能优于防辐射布料的性能.  相似文献   

13.
电路的电磁兼容性是指其在一个电磁环境中能正常工作的适应能力.电磁兼容性设计是提高产品可靠性的技术途径之一;提高电路的电磁兼容性有利于提高整个电子设备的可靠性.对电磁兼容的防护性设计中,滤波技术和接地技术,做了较详细的分析,根据具体情况提出抑制各种干扰及工程设计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战场电磁环境日趋恶劣,考核武器装备在强电磁场环境条件下适应性的技术需求变得越来越高.采用大电流注入等效替代连续波强场电磁辐射研究中,电流注入探头带来的影响是不可回避的.对非线性互联系统实现注入等效替代辐射实验方法进行了分析,介绍了关键器件大电流注入探头以及其等效电路模型.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发现辐射实验时不放置大电流注入探头对等效产生的误差不可忽略,需保证辐射和注入两种条件下等效电路相同.进一步对所用探头性能进行了测试,在150 MHz频点时,随着注入功率增大至60 W时,探头注入与输出线性误差高于12%,因此在高功率注入等效替代强场电磁辐射实验时,注入探头自身性能会对等效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5.
抗电磁辐射织物的屏蔽效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抗电磁辐射织物是一种新型复合型的屏蔽材料,不同于已往的各向同性屏蔽材料,很难用传统的电磁屏蔽理论进行精确计算,但其屏蔽效能可用实验的方法进行表征。屏蔽效果与辐射源、电磁波入射方向等有关。抗电磁辐射织物经纬向含抗电磁辐射纤维差异越大,其屏蔽效能随电磁波入射方向改变越大。  相似文献   

16.
针对百色市二四二中波发射台的电磁辐射状况,通过对电磁射源及电磁环境特点等方面的分析,利用等效电路模型探讨电磁辐射对附近施工建筑塔吊感应高压电的影响,得出塔吊的谐振点、中波发射台在塔吊处的电场强度及感应电压.采取绝缘、重复接地和避开谐振点方法解决长期以来建筑塔吊临近通讯发射源感应高压电而难于防护的突出问题.  相似文献   

17.
煤矿井下变频器电磁辐射骚扰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了井下变频器常见的电路形式以及控制方案,使用频谱分析仪在煤矿井下绞车房,测量了变频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辐射骚扰。对测试结果的分析表明,变频器产生的电磁辐射对煤矿井下绞车房的电磁环境有一定影响,但不会影响井下监控通信和控制系统正常工作,可以为确立井下变频器工作环境的严酷等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为解决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理论性强、概念抽象的特点给课程教学带来的问题,以课程中电磁辐射部分内容为实例,展示了基于电磁仿真软件Ansoft HFSS的图示化教学模式。实践表明,利用Ansoft HFSS对电磁问题进行模拟并实现结果的可视化,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相关理论及概念的理解,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电磁勘探方法拟地震解释的可行性,针对电磁波与弹性波在传播理论上的类似之处,介绍了电磁法拟地震解释的摹本原理,通过对探地雷达和常规电磁法使用的不同频率电磁波在损耗介质中的传播特性的对比分析,指出地质雷达使用的是超高频电磁波,传播规律和弹性波相似,可以直接利用地震勘探的处理解释方法进行解释;常规电磁法勘探因使用的电磁波频率较低,具有明显的色散效应,其传播规律和弹性波有较大差异,采用拟地震解释难以得到理想效果。该成果对电磁法拟地震解释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时钟电路是数字电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电磁兼容设计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在分析脉冲频谱特性的基础上,研究了时钟电路的电磁干扰问题,提出了时钟电路电磁兼容设计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