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在霍亨海姆大学的植物发育生理学讲座上报告了由撞羽矮牵牛寻常叶游离的原生质体培养出完全能繁殖的植物。原生质体是植物细胞的内含物,人们如果用一定的酶进行处理,除去细胞壁,它就成为游离状态。于是细胞内含物没有任何保护,进行基因处理,变更遗传信息便成为可能。游离的遗传物质,也就是任何植物的 DNS(脱氧核糖核酸)就能从细胞内含物中取得。现在证明,由原生质体可重新发生新的能繁殖的植物,因此通过外来基因处理,使遗传信  相似文献   

2.
植物细胞工程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植物细胞工程是以细胞培养和细胞操作为基础,按照人们的愿望,有计划地控制、改造和利用植物的技术体系以及发展这些技术,主要包括组织及细胞培养、花药花粉培养、原生质体培养、细胞融合与基因转化等方面的内容。目前植物细胞工程领域中,组织及细胞培养技术在快繁、脱毒、远缘杂交胚挽救等方面已广为应用。生产次生物质的植物细胞大量培养,有的已发展成产业。以花药培养为基础的单倍体育种不断发展,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重要农作物原生质体培养取得了较大的突破。细胞融合与基因转化取得了可喜的进展。我国在植物细胞  相似文献   

3.
以四季樱草(Primula obconica),矮牵牛(Petunia hybrida)及黄花烟草(Nicotiana rustical)叶片为材料,用纤维素酶液分离原生质体,分离结果:三种植物叶肉原生质体数量,随酶液浸泡时间增长和浓度升高而增多;在同一浓度,同一时间酶解下,三种植物原生质体数量,以矮牵牛酶解数量最多,质量最好,四季樱草次之,黄花烟草较差。  相似文献   

4.
原生质体融合和转化技术的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文献查阅,对原生质体融合和转化技术进行了下列综述: 原生质体融合—灭活融合;电融合;荧光标记融合;激光融合等。 原生质体转化—显微注射;脂质体法;电击穿法;基因直接转化等。  相似文献   

5.
植物原生质体作为一个良好的实验系统,广泛应用于植物分子及细胞学研究中.本研究以烟草NC89叶片为材料,采用酶解法制备烟草原生质体,经台盼蓝染色鉴定活性,结果显示,分离纯化后的原生质体产量为(12.7±1.6)×106 g-1,表明该方法能成功地制备高产率、高活力的原生质体,建立了一种烟草原生质体的简易制备方法.  相似文献   

6.
油菜脂肪酸延长酶基因FAE1是广泛存在于植物中并定位于内质网上的一种能催化脂肪酸碳链延长的酮脂酰CoA合成酶,根据GenBank上已知的植物FAE1基因启动子序列设计引物,以从甘蓝型油菜(Braccica napus.L)叶片中提取的总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获得了1 328 bp的片段.回收该片段,并连接到pMD18-T载体测序.序列在NCBI进行blast比对,同源性为99.78%,说明该片段与植物中已知的FAE1基因的启动子序列有极高的相似性.将该片段替换掉改造后的pBI221上面的35S启动子从而构建了原生质体瞬时表达载体.然后通过PEG介导的方式将含有FAE1启动子驱动的荧光素酶报告基因(LUC)表达载体导入油菜原生质体中,研究报告基因表达量,证明出脱落酸(ABA)影响了报告基因的表达,随着ABA浓度的不断增加,LUC的表达量呈现逐步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一、植物原生质体培养和细胞融合的一些进展 1960年,E.C.Cocking用酶法从高等植物细胞中分离得原生质体,为高效地从高等植物中分离原生质体打开了局面。迄今已能从几乎所有的植物薄壁细胞中分离得生活的原生质体,并对种类日渐增多的植物原生质体进行培养。据不完全统计,迄今世上已能使近百种植物由原生质体培养成植株。在我国,除早年已由胡萝卜、菸草和矮牵牛等原生质体再生植株外,近年对园艺、药用、经济植物和禾谷类植物的十个科约24种植物,用原生质体培养物再生了植  相似文献   

8.
植物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植物转基因技术(gene transfer)也称遗传转化技术(genetic transformation),是植物基因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通常是指将依据人们一定的需要已经分离、克隆并组建成一定载体形式的外源基因,借助于物理、化学或生物的手段,转入受体植物细胞,实现在新背景下(如细胞、组织、整株水平)表达和遗传的过程。它不仅为基因的表达调控和遗传的研究提供了一个理想  相似文献   

9.
纳米材料在植物细胞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纳米材料已广泛应用于药物载体、生物传感器、成像技术以及基因治疗等研究,相对于动物细胞而言,纳米材料在植物细胞生物学中的应用相对滞后,目前主要集中在量子点探针标记技术和纳米基因载体介导外源基因遗传转化两方面。据此,笔者主要介绍了近年来的量子点合成及功能化等方面的进展,特别对于在植物细胞成像中应用进行了评述。另外还介绍了纳米基因载体的种类和特征,以及在植物完整细胞或原生质体中介导外源基因遗传转化等方面的研究进展。笔者认为已有的纳米材料存在粒径过大或自身的细胞毒性过大,限制了其在植物细胞生物学中的进一步应用,所以针对植物细胞自身特征,设计合成新型的纳米材料将是未来研究的焦点。  相似文献   

10.
植物转基因技术(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物转基因技术(gene transfer)也称遗传转化技术(genetic transformation),是植物基因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通常是指将依据人们一定的需要已经分离、克隆并组建成一定载体形式的外源基因,借助于物理、化学或生物的手段,转入受体植物细胞,实现在新背景下(如细胞、组织、整株水平)表达和遗传的过程。它不仅为基因的表达调控和遗传的研究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实验体系,更重要的是为植物,尤其是农作物的定向改良和分子育种提供了一个有效的途  相似文献   

11.
概述了植物原生质体再生体系中原生质体获得、培养条件及培养方法等关键技术环节,并且对完善植物原生质体再生体系及今后工作方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2.
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5种室内植物代谢甲醛的能力为吊兰>常春藤>矮牵牛>滴水观音>铁线蕨.根据GenBank中甲醛代谢途径中谷胱甘肽依赖型甲醛脱氢酶(FALDH)基因序列设计简并引物,从5种室内植物中扩增FALDH基因片段并测序.根据FALDH基因保守序列,设计荧光定量PCR引物,结果显示5种室内植物FALDH基因相对表达量与其代谢甲醛的能力一致.FALDH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可作为植物代谢甲醛能力的潜在标志,研究结果可为高效准确分析植物代谢甲醛的能力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3.
食用菌原生质体分离培养,依材料的不同,有各自的最佳分离和再生条件。食用菌原生质体融合技术的研究也已很深入。选择单核体、同核体为基本的遗传材料,应用融合技术,可改良食用菌品种。将食用菌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结合,目前已开展了外源基因的导入、DNA的分离和纯化、RFLP和PCR的应用、基因文库的构建等研究。  相似文献   

14.
用EA_3-867纤维素酶分离的烟草(Nicotianatabacum)和元麦(Hordeumdistichon)叶肉原生质体,分别保温在尼古丁溶液中,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它们对尼古丁的吸收。结果表明,这两种原生质体能迅速地吸收尼古丁;原生质体吸收尼古丁的量,随介质尼古丁浓度的升高而增多;在生理学pH范围内,介质的pH对原生质体吸收尼古丁没有多大的影响。初步认为,这两种原生质体对尼古丁的吸收是一种简单的扩散机制。  相似文献   

15.
研究一个烟草花叶病毒(TMV)cDNA3′末端被特异切割的发夹核酶对感染原生质体的作用。选用一个外源基因绿色水母荧光蛋白(GFPuv)作为报道基因,取代了大部分的CP编码区域,以研究在烟草原生质体中发夹核酶对TMV载体的复制,通过GFP的表达来确定表达量。顺式发夹核酶对TMV载体感染效率的影响通过体外转录来观察。TMV GFPRIB体外转录感染原生质体的效率比与其不含该核酶的对应物的感染效率高3~5倍。Northern杂交结果表明,包括核酶在内的3’末端非病毒序列在体外转录反应开始后就被顺式发夹核酶切除了。当直接用载体DNA pSTMVGFPRIB感染原生质体时,感染原生质体的数量比与之相对应的pSTMVGFP NOS感染原生质体数多50%~80%。  相似文献   

16.
食用菌原生质体技术研究现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邱龙新 《龙岩师专学报》2002,20(6):49-49,52
食用菌原生质体分离培养,依材料的不同,有各自的最佳分离和再生条件。食用菌原生质体融合技术的研究也已很深入。选择单核体、同核体为基本的遗传材料,应用融合技术,可改良食用菌品种。将食用菌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结合,目前已开展了外源基因的导入、DNA的分离和纯化、RFLP和PCR的应用、基因文库的构建等研究。  相似文献   

17.
miRNA参与了生物体重要的基因表达调控过程,其中miR164通过对标靶NAC(NAM/ATAF/CUC)基因家族的精细调控,在植物激素信号传导、生长发育以及胁迫应答中起着重要作用。为了验证杨树中miR164a和其预测靶基因PeNAC1间是否也存在这一相互作用,笔者采用PCR技术克隆了毛果杨(Populus trichocarpa)miR164a的前体序列Ptc-MIR164a,并通过RNA fold(http://rna.tbi.univie.ac.at/)在线软件对其进行了miRNA二级结构分析。结果表明:该序列能形成典型的二级茎环结构,预示其在细胞内能被加工为成熟的miR164a。进一步借鉴动物细胞miRNA研究中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法,利用高效的杨树原生质体瞬时表达体系,验证了Ptc-MIR164a对其预测靶基因PeNAC1的标靶作用; 同时,也建立了一种比较简单、直观的植物miRNA靶标基因的鉴定方法。  相似文献   

18.
BYDVCP基因转化小麦原生质体及转基因植株再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原生质体融合技术与PEG介导的直接转基因方法相结合,使高频率分裂的小麦济南177悬浮细胞系原生质体与具有分化能力的小麦济南177胚性愈伤组织原生质体融合,形成具有分裂和分化能力的融合细胞;同时,利用PEG对原生质体的直接转基因作用,将带有抗病基因的质粒P^pp15与带有抗性选择标记基因的质粒P^BlAetSN导入融合细胞中。经抗性筛选获得抗潮霉素的阳性克隆并再生植株。对再生植株作PCR检测表明,  相似文献   

19.
染色体杂交技术(CHT)是作者发明的一种无性杂交技术.运用该技术,在特定条件下,供体植株的染色体片段和受体植物的染色体发生整合.经CHT形成的具有杂交染色体的杂合子(Zygote),经过反复的有丝分裂和分化产生新类型植物.新型植物简称Z1,供体和受体植物则分别被命名为Zd和Zr.获得Z1植株是该技术的关键.通常,与Zr相比Z1的表型将发生明显地改变.文中图示了大量植物通过该技术发生了表型的改变.高等植物染色体杂交的本质是基因杂交.首次提出杂交基因的概念.杂合子包含来自于供体植物的基因以及供体植物和受体植物无性杂交形成的融合基因.F1代植物是从Z1的有性自交(或杂交)而来,简称ZF1.许多性状在ZF1、ZF2代发生剧烈分离.文中也详细解释了性状分离和稳定的原因.总之,无性的染色体杂交技术与有性杂交相结合的方法将成为改善多基因调控的性状和创制植物新品种的最有效的育种方法.  相似文献   

20.
用 EA_3-867纤维素酶分离的烟草(Nicotiana tabacum)和元麦(Hordeum distichon)叶肉原生质体,分别保温在尼古丁溶液中,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它们对尼古丁的吸收。结果表明,这两种原生质体能迅速地吸收尼古丁;原生质体吸收尼古丁的量,随介质尼古丁浓度的升高而增多;在生理学pH范围内,介质的pH对原生质体吸收尼古丁没有多大的影响。初步认为,这两种原生质体对尼古丁的吸收是一种简单的扩散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