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西部地区生态脆弱与贫困问题高度相关。生态脆弱地区面积广、类型多、强度高,贫困问题积重难返,贫困发生率高、贫困程度深,开发式扶贫又易“返贫”,扶贫开发效果不易巩固,且夹杂着复杂的民族问题。文章以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为例,深入分析舟曲县生态与贫困现状,并在研究探讨反贫困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提出舟曲县生态型反贫困模式,主张把生态治理与地质灾害防治相结合,推动生态移民和劳务输出,加大人力资本开发和跨区域生态补偿,实现生态与社会经济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2.
贫困是各国各地区的一种普遍现象.中国为了实现跨世纪战略必须有效地解决贫困问题.为此,针对农村贫困问题,分析了产生贫困的原因,并对中国农村贫困区域进行了划分.根据不同农村贫困区域的特点,提出了可选择的反贫困战略.  相似文献   

3.
三峡库区面临的贫困是一个多层次的复合概念,是一个历史范畴。从历史上看,并非是修建三峡电站才导致其贫困。但是,三峡库区人民为修建三峡电站付出了绝大部分赖以生存的可耕种土地,致使本来就因为生存环境恶劣而贫困的他们的生存条件更加恶化。国家和重庆市应当加大交通等基础设施投入,发展工商业、旅游业和现代农业,转变生产方式,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实施大规模的生态移民,突出金融支持重点,优化三峡库区农村经济结构,从而有效解决贫困问题,有力地维护三峡库区的生态安全。  相似文献   

4.
中国农村贫困区域研究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贫困是各国各地区的一种普遍现象,中国为了实现跨世纪战略必须有效地解决贫困问题。为此,针对农村贫困问题,分析了产生贫困的原因,并对中国农村贫困区域进行了划分。根据不同农村贫困区域的特点,提出了可选择的反贫困战略。  相似文献   

5.
社会资本是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对人们产生影响同时能被人们所利用的一种资本形式,它表现为关系网络、文化和规范、社会制度。社会资本对于农村贫困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对缓解和解决农村贫困问题产生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又产生和再生产了农村贫困。本文通过总结和概括中国贫困农民社会资本的状况,探讨了社会资本对中国农村贫困问题的产生、恶化、积累、代际遗传的影响,最后从社会资本的不同层面提出了缓解和解决中国农村贫困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人民的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面对当前全球性经济危机,全球贫困人口将会有所增加,解决贫困问题又会有新的挑战;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农村的贫困问题成为当务之急。本文在界定贫困概念和线度的基础上,对我国农村贫困问题的现状和原因进行了综合分析,提出了现阶段农村反贫困问题策略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7.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扶贫的现实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玉能  曹阳 《科技信息》2007,(36):168-168,200
农村贫困是农村经济持续有效增加的一个瓶颈,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攻克的一个难题,要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把解决"三农"问题落到实处,必须有效解决农村居民的贫困问题[1]。不同  相似文献   

8.
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和GIS空间分析方法,对2000-2016年内蒙古市域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贫困格局时空变化展开研究.结果表明:1) 2000-2016年内蒙古市域农村牧区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市域农村牧区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绝对差异增大趋势较为明显,相对差异先上升后下降.2) 2000年和2016年内蒙古市域农村牧区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空间特征均呈现西部收入等级相对较高、东部相对较低.3) 2000-2016年内蒙古市域农村牧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总差异分别呈现波动中稍有减小、稍有增大趋势;地带内差异有所扩大,地带间差异有所减小.缩小总差异应首先解决地带内发展不平衡问题,重点是西部地区.4) 2000年内蒙古市域农村牧区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不大,2016年内蒙古市域农村牧区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相对较大.2000年和2016年贫困区域较多,贫困问题比较严重.  相似文献   

9.
当东部沿海地区农村已实现小康,正逐步迈向富裕时,西部地区广大农村还在为解决温饱和摆脱贫困而艰苦奋斗;当东部沿海地区农村突破传统生产方式逐步向产业化、集约化、工业化迈进时,西部地区许多农村仍遵循着传统的农牧业生产方式,日出而耕,日落而栖;当东部沿海地区农村的各级政府在千方百计拉动消费需求,让人们把积蓄的钱从口袋中掏出  相似文献   

10.
刘萍 《甘肃科技》2007,23(2):4-6
从经济与生态协调基础上,阐明西部农村经济落后的根源在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提出生态建设是西部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最后指出实现生态与经济协调是建设西部新农村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温洪亮 《科技信息》2009,(22):I0064-I0065
反贫困不仅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而且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本文认为贫困是物质贫困与精神贫困双重的综合。目前在有关贫困问题的研究中,人们习惯于将贫困看作是一种单纯的经济现象,扶贫方式也以物质投入为主。这种扶贫方式并不能使贫困地区真正摆脱贫困。究其根源,经济贫困是表象,而文化贫困才是深层次的原因。反文化贫困是解决贫困问题的根本出路,是构建西部和谐社会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2.
解决农村贫困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工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农村的贫困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瓶颈。要解决农村贫困问题,就必须加快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步伐,加强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注重提高贫困人口的素质,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加强对扶贫工作的协调和领导。  相似文献   

13.
贫困农村家庭教育问题日益显现,主要问题有家庭教育责任严重缺位,家庭教育设施严重缺乏,农村家长教育观念落后.究其因,主要有农村经济落后,农村家长素质偏低.针对这些问题及成因,文章提出解决农村家庭教育问题的几点对策.  相似文献   

14.
消防工作问题一直是大家关注的焦点,而西部农村的消防工作问题更是重中之重。本文正是以此为研究对象,从我国农村消防的整体现状谈起,在分析了西部农村消防工作存在问题的基础之上,提出了解决消防问题的防范对策。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给我国西部农村的消防工作带来帮助和指导。  相似文献   

15.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在国民经济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中国西部农村幅员辽阔,但由于自然条件和历史等方面的原因,这些地方仍旧是中国目前最为贫困的地区,怎样才能让这片土地尽快脱贫致富,这不仅是我国一项重要的经济任务,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中国西部农村之所以落后,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市场发育滞后。因此本文从西部农村市场发育角度探讨中国西部农村经济的发展。要培育农村市场,引导农村经济活动与市场协调沟通,必须首先明确目前农村市场所呈现的特征,分析目前市场发育存在的问题,从而找出症结所在,便于对症下药地提出科学合理的对策,使我国西部农村市场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中国西部农业环境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非常重要的基础产业,为了改善生态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发展农业经济,消除贫困,根据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研究资料,本文评述了我国西部地区农业生态环境现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指出了潜在的生态危机,最后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17.
金融资源是现代市场经济中不可缺少的一种稀缺资源,任何经济的发展都离不开有效的资源配置.金融资源在西部农村的配置状况,直接关系到我国西部新农村建设的进展和“三农”问题的解决.我国西部农村金融资源配置存在着资金、组织和市场方面的问题,使得西部农村金融资源配置的效率低下,严重影响了西部农村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贫困农村家庭教育问题日益显现,主要问题有家庭教育责任严重缺位,家庭教育设施严重缺乏,农村家长教育观念落后。究其因,主要有农村经济落后,农村家长素质偏低。针对这些问题及成因,文章提出解决农村家庭教育问题的几点对策。  相似文献   

19.
我国广大西部地区面临着严重的贫困问题和生态环境问题,而其贫困也多为环境制约型贫困,贫困与生态环境问题往往交织在一起,互为因果。对于环境制约型贫困的西部地区,只有打破贫困与环境之间的恶性循环,建立经济与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才是反贫困的根本途径。因此,我国西部地区的反贫困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研究尤为重要。本研究以新疆和墨洛地区为案例,对反贫困与生态环境可持续性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并在此基础上,采用不确定性多目标方法,构建了和墨洛地区经济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规划模型,通过交互式反馈,最终得到有效合理的规划方案。这样,通过系统分析和建立规划模型从而既定性又定量地进行西部地区反贫困与生态环境可持续性研究。  相似文献   

20.
农村教育贫困是当前阻碍我国农村教育发展的瓶颈性因素,农村教育贫困的根源在于中央和省级政府没有提供足够的教育转移支付资金。高层政府之所以没有提供足够的教育转移支付资金,是由于农民作为一个弱势集团无法影响政府的政策制定过程。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教育贫困问题,需要对我国城乡利益结构进行一定的调整。在这个过程中,学者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