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鼎湖山针阔混交林木本植物种群的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鼎湖山植物样带针阔混交林群落主要木本植物种群数量特征、垂直分布和水平分布格局进行分析,探讨了主要木本植物种群发展趋势和种群维持机制。结果表明:荷木(Schima superba)-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群落中,除马尾松随机分布外,其他主要乔木和灌木种群基本呈聚集分布。荷木是稳定种群,在垂直空间分布较均匀;马尾松是衰退种群,垂直空间分布相对较均匀,在当年生幼苗和苗木层没有个体出现。灌木显示出与乔木不同的更新策略,与乔木相比,灌木有大量的当年生幼苗和幼苗库,其当年生幼苗数量是乔木的19倍。若以相邻龄级个体数量比表示生长阻力,则乔木幼苗进入幼树阶段所受到的生长阻力较大,灌木在任何龄级都受到了较大的生长阻力。同时,灌木层植物种群的空间资源利用相似性和竞争强度高于乔木层种群。从聚集度指标看,随着龄级增加,乔木层种群聚集度逐渐减少,灌木层聚集度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2.
茂兰喀斯特山地南方铁杉种群结构和动态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大小结构分析法、矩阵模型和分布格局距离方法,研究了茂兰喀斯特山地南方铁杉种群的结构和动态特征:①该种群为中衰型种群;②其空间分布格局表现为聚块内个体呈剧烈聚集分布,而聚块个体呈均匀分布;③南方铁杉种群密度(DS)有随种群个体径级(DG)增大而增加的趋势:DS=0.0035DG1.7329;④南方铁杉为先锋种群,能于山顶特殊生境中与其它物种一起于一定时期内形成稳定群落,但其终将为阔叶树种取代;⑤在某种程度上,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距离法和矩阵模型能够较好地应用于中亚热带森林种群研究.  相似文献   

3.
森林顶极群落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植物群落的研究中,顶极群落是一个颇为重要又颇受争议的概念.在研究中,对如何判断顶极群落,生态学家进行了大量的探讨.一般是根据群落组成、建群种的结构、群落的稳定性以及群落与生境的一致性等方面来识别顶极群落,然而都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如何判断顶极群落有必要对顶极群落的天然更新进行研究.近年的研究表明,种子雨、种子库、幼苗库和克隆生长是群落实现更新的重要条件,林窗更新是顶极群落结构维持的主要方式.冷杉林(暗针叶林)、热带雨林和常绿阔叶林是寒温带、热带和亚热带的气候顶极群落.它们的更新方式各不相同.冷杉林靠种群内的新老个体更替维持群落.热带雨林是依靠性质相似的不同种的个体替代实现更新.未受人为干扰的原始常绿阔叶林,其林下的建群种往往缺乏更新层,有的研究将这样的种群称为衰退种,这与顶极群落能自我繁殖的特征相矛盾.有关常绿阔叶林的群落更新机制需作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
亚热带3个地点青钱柳群落特征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以亚热带3个区域青钱柳天然群落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其物种组成、结构特征、种群结构以及更新状况,探究影响青钱柳种群更新的主要原因,为青钱柳野生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方法】采用典型样方调查的方法,对3个青钱柳群落[四川沐川(群落M)、广西金钟山(群落J)和湖北鹤峰(群落H)]进行样方调查,分析其物种组成、物种多样性特征和区系特征,并评价群落间的相似性。以径级代替年龄的方式分析种群结构和更新情况。【结果】四川沐川群落(群落M)、广西金钟山群落(群落J)和湖北鹤峰群落(群落H)分别有维管植物32科50属70种、50科79属96种和59科100属126种;3个群落区系特征差异不显著,均以亚热带和温带成分为主;物种多样性和物种丰富度变化趋势较为一致,表现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3个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和丰富度总体表现为群落H>群落J>群落M;群落结构为中等不相似,相似度表现为群落M与群落J的较高,群落M与群落H的次之,群落J与群落H的较小。【结论】整体来看,不同地理分布的青钱柳群落物种组成差异明显,相似性水平低,但其结构特征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乔木层树种优势显著,导致林分郁闭,林下光照减少,影响种群更新;灌木层植物种类较多,分布较为均匀;草本层占据较少空间,以蕨类植物为主;青钱柳种群天然更新在径级结构上出现不同程度的残缺现象,导致更新不连续。从天然更新的角度看,适当开辟林窗,有利于促进林下青钱柳幼苗幼树的生长及均匀分布,完成种群更新,使群落向着长久稳定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5.
江西崇义钟花樱种群年龄结构及种群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江西崇义钟花樱(Cerasus serasoidesvar.campannlata)种群的年龄结构、编制静态生命表和绘制存活曲线,得出钟花樱种群的年龄结构主要分布在第Ⅲ和第Ⅳ立木级,个体数量比重占65.1%,这对维持其种群优势有重要意义。幼老年种群株数严重偏少,种群整体呈衰退状态。钟花樱种群数量的存活曲线呈偏正态分布,表明钟花樱幼苗死亡率高,其生境或种子存活率受到限制。因此,建议适度干扰或开辟林窗以利于钟花樱的自然繁衍,并着力对钟花樱种子进行人工采集及繁育试验。  相似文献   

6.
珍稀树种长苞铁杉更新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长苞铁杉是我国特有树种,资源日渐稀少,它在分类上也有争议,虽名为铁杉,却与铁杉属有许多区别,作者作了考证,分析,支持单独成属的观点,学名应为Nothotsuga longibracteata(Cheng)Hu xe Page。本文作者在福建选择三处标准地作了天然更新调查,发现大部天然更新不良,不是种子大小年间隔时间长,就是受林地小乔木,灌木的侵扰,但炼山的采伐迹地则天然更新良好,幼树欣欣向荣,初步  相似文献   

7.
为掌握稽灵山马尾松次生林种群的数量动态和生存状况,采用“空间取代时间”的分析方法来编制稽灵山马尾松种群静态生命表,并以生存分析为理论基础,对稽灵山马尾松种群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稽灵山马尾松种群结构是纺锤形,幼龄个体和老年个体数量少,中龄个体较多,种群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衰退型;(2)种群的死亡率随着龄级的增加而不断增长,死亡率峰值出现在第8龄级;(3)该马尾松种群的存活曲线属于Deevey II 型。马尾松是亚热带次生林的过渡树种,其群落的衰退,有利于其他物种的生长,适当辅以人工抚育,对于丰富该地区树种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应用样地调查法对湖南高望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野生雪峰山梭罗(Reevesia xuefengensis)群落特征进行了研究,从群落的生境、优势种群的数量特征、群落的垂直结构、种群动态等方面揭示了该群落的基本特征.结果表明,雪峰山梭罗和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a)为该群落的优势种群,因而命名为雪峰山梭罗+青冈群落.群落的垂直结构明显,可分为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层间植物少.雪峰山梭罗种群的龄级结构呈钟型,具衰退趋势; 青冈种群的龄级结构属增长型,青冈终将取代雪峰山梭罗而形成稳定的顶级群落.建议规划保护范围,实行动态保护管理,加强人工复壮.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分析并掌握连云港云台山山樱花(Cerasus serrulata)天然种群的结构特征、分布格局、物种多样性及其与生态环境影响因子的关系,为优良景观树种山樱花的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以江苏省连云港市云台山省级自然保护区1 hm2固定样地山樱花为研究对象,通过探究年龄结构、绘制存活曲线、编制静态生命表、预测时间序列和点格局分析,以期对该山樱花种群有进一步的了解。 【结果】样地中乔木层短柄枹栎和山樱花的重要值最高,是群落的主要建群种,山樱花作为群落优势种之一的情况并不常见,其种群径级结构呈“扩张型”,低龄级个体数量较为丰富。静态生命表显示:山樱花植株个体平均生存能力随龄级增大而减小;存活曲线呈Deevey-Ⅱ型。根据时间序列预测的结果推断,未来2、4、6个龄级时间后山樱花种群各龄级个体数均逐渐增加,种群能自然更新。山樱花种群各年龄段的植株密度存在较大差异,整体呈随机分布或集中分布。【结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优势种以壳斗科为主,朴树、黄连木等也是常见的优势树种,以山樱花为优势种之一的并不多见。云台山山樱花种群结构呈持续稳定的状态,自然更新能力较强,在云台山保护区地带性植被恢复与风景林构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应加大保护力度。同时也说明通过上述方法揭示特定种群的结构及数量特征,对特殊群落的保护和管理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扎龙湿地长秆苔草种群的年龄结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扎龙湿地长秆苔草5个群落斑块的取样研究表明,长秆苔草种群分株平均密度为624株/m^2,单位面积生物量为233.0g/m^2,根茎单位面积长度为6610cm/m^2,单位面积生物量为111.0g/m^2.长秆苔草分株具有3个龄级,分蘖节可至少生活3年,种群1龄级分株数量、生物量和个体生产力均占有优势地位,是增长型种群.根茎具有4个龄级,可存活4年.根茎生物量以2龄级最多,根茎长度逐世代锐减,干物质贮量逐世代累积增加。  相似文献   

11.
牟大庆 《武夷科学》2007,23(1):83-87
本研究对三种不同育林措施形成的森林群落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就物种多样性而言,在主要树种组成中,B处理(半天然更新)有11种,C处理(天然更新)有21种,表明这两种处理是恢复物样性及构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有效途径;从群落特征分析表明,不论是针阔混交林、阔针混交林还是阔阔混交林,都是以革质、草质、中小型叶为主的高位芽植物组成,共同反映了中亚热带地带性常绿阔叶林的典型特征;从三种不同群落的径级空间分布情况分析,表明B处理(半天然更新)利于培育杉木大径材,C处理(天然更新)利于培育阔叶中径材;结果还揭示了在森林经理中,无论采用何种手段更新森林,“适地适树”是一条永恒的自然规律,米槠在本区域属建群最优种,重要值大,是进展种。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海南濒危植物蕉木的年龄结构和数量动态特征,探讨两种干扰程度下蕉木种群生存现状和动态变化趋势,揭示蕉木种群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探索蕉木种群濒临灭绝的原因,为维护和恢复蕉木种群提供依据。【方法】利用典型群落样方法对海南蕉木分布的9个典型样地进行群落学调查,详细记录各样地的海拔、坡度、坡向、林分郁闭度、植被群落等生境指标。同时,调查每个样地内和其他非典型群落分布点蕉木个体的树高、胸径等指标;在对蕉木典型群落组成和结构调查的基础上,将所有蕉木种群个体所在群落分为受人为干扰较强和较弱两种生境进行比较和分析;将蕉木胸径大小划分为7个径级,并以胸径代替龄级来反映种群结构;将龄级与胸径大小级对应,绘制蕉木种群的径级结构图;使用种群动态量化方法编制种群的静态生命表,分析其存活曲线、死亡率曲线等重要参数;运用时间序列模型模拟并推测蕉木种群的数量动态和发展趋势。【结果】①典型蕉木群落中乔木层和灌木层的物种多样性均较高;②两种干扰生境中的蕉木种群年龄结构有所差异,但幼龄和中龄植株总数量均占有一定优势,种群具有一定的恢复潜力;③两种干扰生境的蕉木幼苗数量均较少,Ⅱ龄级呈现衰退趋势,种群自我更新能力较差,对外界的干扰具有较高的敏感性;④种群生存呈Deevey-Ⅱ型存活曲线,曲线呈对角型,各龄级阶段具基本相同的死亡率;⑤人为干扰程度强的生境中蕉木种群存活能力比人为干扰程度弱的生境中低。【结论】人为活动导致的适宜生境地减少和种子自然萌发率低是蕉木种群濒危的主要原因。因此,应加强对蕉木种群及栖息地的保护,保护蕉木现有的成年个体;而对于蕉木植株分布较密集区域,在果实成熟季节应定期采收蕉木种子并加以一定的人工抚育促进种子萌发和幼苗的更新;可通过适当修剪老龄的蕉木个体促进其萌芽,提高开花结实率;对于干扰程度较强生境的蕉木种群应加强植物的保护宣教工作,降低人为干扰;而在干扰程度较弱生境,也应加强对中小径级蕉木个体的人工抚育,促进蕉木种群的自然更新和恢复。  相似文献   

13.
不同郁闭度下天然白皮松林更新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五鹿山自然保护区内白皮松林的调查,研究了不同郁闭度下白皮松的天然更新情况.结果表明:不同郁闭度对白皮松的天然更新影响极大,对林下更新幼树的树高、地径、株树的影响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随着郁闭度的增加,林下幼树的平均树高和地径也增大,而单位面积株数却减小,更新幼树由团状分布逐渐趋向于均匀分布.在郁闭度小于0.7时,白皮松林下天然更新成功率高;当郁闭度大于0.8时,天然更新的幼树少,而且成活率降低.  相似文献   

14.
宝天曼自然保护区锐齿栎林更新潜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物天然更新是一个复杂的生态学过程,它对种群的增殖、扩散、延续和群落稳定及演替具有重要的作用,是植被动态研究的热点。宝天曼自然保护区是我国北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线,区内锐齿栎林结构稳定,但天然更新较难进行。锐齿栎种子产量大、活性高,且能够迅速发芽生长,占据有利的空间,但锐齿栎林的天然更新需要依靠适当面积的空旷地或裸地。  相似文献   

15.
长白山云冷杉林不同演替阶段树种组成及林下更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不同演替阶段的森林种群结构及更新状态可以为促进森林群落演替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基于3块样地数据,分析不同演替阶段的杨桦次生林、云冷杉针阔混交林和云冷杉近原始林内主要乔木树种及幼树的种群结构,并用O-ring单变量统计分析幼树空间分布格局。【结果】随着演替进行,群落内乔木株数逐渐减少,而胸高断面积相反。先锋树种白桦、杨树等逐渐退出群落。3个群落主林层乔木径阶分布均呈倒“J”形,次生林以小径级林木为主,另外两个群落以中、大径级林木居多。3个群落幼树种类单一,白桦、杨树等先锋树种鲜有幼树出现; 云冷杉针阔混交林幼树数量充足,且幼树随地径级呈负指数分布; 次生林内幼树最少,但地径、苗高明显优于其他两个群落。次生林群落幼树以随机分布为主,云冷杉林和近原始林中冷杉、云杉及色木幼树在小尺度呈明显的聚集分布,随尺度增大多呈均匀或随机分布。【结论】杨桦次生林和云冷杉针阔混交林处于正向演替进程中,而近原始林树种结构不合理,更新较差,应采取择伐等经营措施调整其结构,促进林分发展。  相似文献   

16.
运用点格局分析方法和异速生长模型,对大青沟国家自然保护区的黄檗树高—胸径的异速生长关系、不同龄级个体的分布格局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黄檗种群幼苗和幼树较多,属增长型种群.黄檗种群龄级1、龄级2和龄级3在各尺度下呈集群分布,龄级4在大尺度上呈集群分布,在小尺度上呈随机分布的趋势.黄檗种群胸径≤20cm的各龄级之间均呈现显著的正相关,有利于种群的发展,但是龄级1、龄级2、龄级3与龄级4之间的相关性各不相同.大青沟黄檗的树高—胸径的异速生长模型为y=0.637x1.004,可预测黄檗的生长量.保护区内要培育一个以黄檗为建群种的稳定群落,仍需要进行抚育工作和加强管理、保护.  相似文献   

17.
为了更好的了解福建武夷山野生早樱种群结构与动态,运用静态生命表、种群年龄结构图、存活率曲线、死亡率曲线、亏损度曲线、死亡密度函数曲线、积累死亡函数曲线和危险率函数曲线对该种群生命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野生早樱种群的死亡高峰出现在幼龄期,并在龄级Ⅶ再次出现一死亡小高峰;存活曲线趋于DeeveyⅢ型。种群年龄结构呈现出纺锤形,幼老年种群株数严重偏少,种群整体呈衰退状态。光是限制该种群增长的关键性因子,建议适度干扰或开辟林窗有利于野生早樱的自然繁衍。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中国特有濒危极小种群梓叶槭(Acer catalpifolium)的年龄结构和动态特征,揭示种群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预测种群发展动态,探索其濒危机制,提出野生梓叶槭种群的保护和恢复对策。【方法】通过对集中分布于四川峨眉山和都江堰的梓叶槭种群进行样地调查,采用样方调查法,将各样地划分为1~4个20 m×20 m的样方,再将每块样方划分为16个5 m×5 m的小样方; 对样方内的梓叶槭植株进行每木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个体数、树高、胸径等生长因子,同时记录各样地海拔、经纬度、坡向、坡度、林分郁闭度、植被群落以及土壤类型等生境因子; 以梓叶槭个体的胸径代替龄级来反映种群结构,将梓叶槭胸径大小划分为11个径级(Ⅰ-Ⅺ,设置DBH>50 cm为Ⅺ级,每级间隔5 cm),龄级与胸径大小级对应,绘制梓叶槭种群的径级结构图; 编制了种群的特定时间生命表,分析其存活曲线、死亡率曲线等重要参数; 运用时间序列预测模型分析种群数量动态和发展趋势。【结果】梓叶槭在峨眉山和都江堰地区的种群差异明显,峨眉山种群共有105株,都江堰种群共有81株,种群龄级结构完整,种群径级结构表现为中龄级所占比例较大、幼龄级和老龄级比例次之的纺锤形结构。梓叶槭种群年龄结构动态变化指数表明,两个地区受随机干扰时的种群年龄结构动态指数(Vpi')分别为0.011 6和0.004 2,均趋近于0,总体上表现出由稳定型向衰退型转化的衰退型结构; 生命表及相关曲线分析显示,梓叶槭早期个体死亡数较高,存活数随龄级的增加而减少,对环境的选择作用强; 存活曲线趋于Deevey-Ⅱ型,各龄级种群有相近死亡率; 生存函数分析表明,两个种群的生存率函数S(t)均随着龄级的增大呈单调下降的趋势,而累计死亡率F(t)则呈单调上升趋势,两个函数曲线变化呈现互补的现象; 时间序列预测分析表明,2、4、6、8龄级时间后梓叶槭老龄级个体逐渐增多,幼龄级个体则有所降低,种群稳定性降低,难以长期维持; 如果种群中幼苗难以补充,幼树不充足,再经过4个龄级后梓叶槭种群将成为衰退型种群。【结论】导致梓叶槭濒危的原因可能是梓叶槭的生物学特性和人为干扰; 应加强对梓叶槭种群及栖息地的保护,保护梓叶槭现有的成年个体,促进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的更新,防止栖息地及生态系统的破坏; 还要深入开展梓叶槭生物学及繁育特征研究,提高梓叶槭种子萌发率和成苗率,促进其种子向幼苗转化。另外,在天然林更新中,应采取人工抚育等措施来加强对中小径级梓叶槭个体及生境的保护,促进梓叶槭种群的自然更新和恢复。  相似文献   

19.
秦岭太白山牛皮桦林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牛皮桦(Betulaalbo-sinensisvar.sepentrionalis)林是太白山森林植被的一个重要类型,随着生境条件的不同,其种类组成发生规律的变化,但牛皮桦始终占据优势地位,并有着相对稳定的结构组成。牛皮桦林以高大粗壮的牛皮桦个体为主,林内更新苗很少,天然更新状况不良。优势种群(牛皮桦)年龄分析表明,牛皮桦种群为衰退种群。牛皮桦种群的衰退特征反映出于皮桦林的消退发展趋势。目前本区牛皮桦林多属成熟林或过熟林,应加强人工更新。  相似文献   

20.
根据样线调查和数据统计,以桫椤(Alsophila spinulosa)个体及主茎高度分级为基础,通过静态生命表、存活曲线、时间序列预测等方法,研究了海南吊罗山热带雨林桫椤种群结构与动态特征,剖析了桫椤种群生存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结果表明:研究区桫椤种群年龄结构整体表现为金字塔型,但由于环境差异使不同样线的种群结构有一定的差异。静态生命表显示桫椤种群在I龄级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和消失率。上游和中游种群的存活曲线为DeeveyⅢ型,而下游为DeeveyⅡ型。种群动态量化指数亦表明研究区的桫椤为增长种群,但对外界干扰具有较高的敏感性。时间序列预测显示,随着时间的推移,各龄级在未来的种群数量多数呈增长状态。吊罗山热带雨林的桫椤种群具备天然更新的能力,保持现有群落结构和生境有利于当前桫椤种群繁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