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浅谈节水灌溉技术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我国北方水资源短缺的严峻形势,介绍了几种国际上普遍采用的、行之有效的节水灌溉技术,提出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若干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2.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一项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其发展的好与坏直接关系着农民切身利益。本文在分析当前农田水利建设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3.
从改变人们传统的节水意识入手,介绍了目前农业上应全面推广的节水灌溉技术,提出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4.
王希鸿 《甘肃科技》2021,37(20):180-181,135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世界排名前列的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为国家建设提供了基础保障.农田种植离不开水资源的帮助,水是农业发展的关键基础,农业发展对水的需求量非常大,所以,如何充分发挥水资源的作用,提高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是我国相关部门现如今面临的关键问题,同时也是确保我国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保障.经过多年时间研究,节水灌溉技术在提高农业用水利用率的工作中发挥了非常显著的效果,并且逐渐得到了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5.
陈春文 《科技资讯》2012,(21):134-134
进入21世纪以来,水资源被人类运用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和强度,而运用的过程也是越来越强大。水资源系统是由参与水文循环过程的各种状态的水与各种自然和社会因素所组成的一个复杂系统,其承载力是有限的。由系统中所能承受的抵御洪水、抵御污染以及供水等能力形成的就是水资源系统的承载力,其水资源系统越大承载力就越大。同生态系统一样,人类或自然活动超出了系统的承载力,将导致系统平衡破坏,表现为供水不足、防洪能力破坏、水质污染等等。我国水资源系统承受了建国60多年来用水量急剧增长的压力,进入21世纪,我国的需水量仍将持续增长,那么,水资源的承受力将可想而知!正是基于此原因,作者在节约用水方面进行探讨,探讨重点是:我国农田水利节水技术与措施。  相似文献   

6.
地下水浅埋区储水灌溉节水增效机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该研究的目的是凭借地下水埋深浅的优势,在适当增大灌水定额之后可以充分利用地下水库的调蓄作用,并通过土壤毛管的作用,把地面水转化为土壤水,再转化为地下水,同时在作物需水季节把地下水转化为土壤水满足作物正常生长所需。利用储水灌溉可以调节年内水量分配的不均匀性,也可以利用储水灌溉提高水的利用率,改善用水环境,促进水资源良性循环,达到节水增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浅析农田水利节水灌溉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尹利海 《科技资讯》2010,(11):158-158
在我国水资源日益紧张的今天,推广应用农田水利节水灌溉技术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详细阐述了农田水利节水灌溉技术中的灌溉方法、输水方法、灌溉系统制度和田间辅助措施。  相似文献   

8.
我国部分地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已经超过了水资源和水环境的承载能力,地下水漏斗区扩大、水污染加剧、生态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成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加快建设节水防污型社会是必然的选择。。我国农业灌溉用水量大,效率低下和溉灌用水浪费的问题普遍存在。  相似文献   

9.
要在我国发展节水灌溉,一是要提高人们对节水灌溉的认识;二是各地水利部门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对节水灌溉进行科学规划;三是积极筹措和用好节水灌溉资金;四是完善农业灌溉用水的管理体系,强化农业灌溉用水的管理。  相似文献   

10.
21世纪水资源紧缺,可持续发展战略已成为各国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共同准则,建立节水型社会,发展节水农业,推广节水灌溉事业已迫在眉睫。本文通过对节水灌溉几点方法的建议,希望引起人们的重视,从而推进节水灌溉事业发展。  相似文献   

11.
山西省干旱缺水,发现灌溉农业是我省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增长的保证条件。我省很多灌区通过全面技术改造,加强灌溉管理实行综合节水措施,巳大幅度地提高了灌溉效益。  相似文献   

12.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灌溉工程直接影响着农业生产、农村发展和农民的日常生活。因此,农业生产灌溉设计与规划是农业水利工程规划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新形势新环境下新农村建设,必须加强工程设计,提高农用地节水灌溉工程的科学性和效益,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保障。而节水技术对我国农业的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影响。本文总结了节水对农田和节水灌溉的重要性,探讨了我国农田节水灌溉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提高效率和节约的对策,就农用地灌溉水资源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3.
我国农业用水占全社会总用水量的一半以上。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突破资源和市场对我国农业的双重制约,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突破水资源制约。目前,在我国要着实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一是加大农业投入,把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作为现代农业建设的一件大事来抓,加快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搞好末级渠系建设,推行灌溉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增加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补助专项资金规模,切实抓好以小型灌区节水改造、雨水集蓄利用为重点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加强中小河流治理,改善农村水环境。二是坚持把农业科研投入放在公共财政支持的优先位置,提高农业科技在国家科技投入中的比重,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积极开发运用各种节约型农业技术,提高农业资源和投入品使用效率。要改革农业耕作制度和种植方式,开展免耕栽培技术推广补贴试点,加快普及农作物精量半精量播种技术,大力普及灌溉节水技术,启动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工程等。今年年初,国家发展改革委在对外公布的节水"十一五"规划中提出,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将由0.45提高到0.5左右。前不久,农业部把发展旱作节水农业作为重大技术措施,在东北、华北、西北、西南150多个县组织开展了节水农业试点示范,推广了水肥一体化、膜下滴灌、土壤水库营建、集雨补灌、经济植物篱、聚水保墒、抗旱坐水种、冬小麦测墒节灌、水稻浅湿控制灌溉等9大农田节水技术模式。这些技术模式针对性强、节水效益明显,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认同,成为不同区域农田节水的主要技术模式。因此,加快农田节水技术推广,切实提高农业用水效率,是利国利民的好事。  相似文献   

14.
地面灌溉是古老的田闻施水技术,但它目前仍是世界上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广泛采用的一种灌水方法,约占全世界中灌溉面积的90%以上。我国则有98%以上的灌溉面积依然采用传统的地面灌溉技术。  相似文献   

15.
果园不同节水灌溉方式的技术经济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春林  冯学峰 《榆林科技》2001,(3):48-54,60
水资源的日益紧缺,使得发展节水灌溉成为当今世界的总趋势。我国水资源十分贫乏,尤其西北地区为甚,在西北地区发展节水灌溉,不仅是缓解当前农田用水紧缺的重要途径,也是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和发展国民经济的长期战略任务。本文针对榆阳区南部丘陵沟壑区水资源缺乏的特点,在青云乡跳儿沟葡萄园试区,余兴庄乡赵家峁大扁杏试区进行喷灌、滴灌、渗灌等节水灌溉试验,利用经济指标,对不同灌溉措施进行经济效益分析,得出的益本比为:喷咂0.67,滴灌0.38,渗灌0.43。通过经济分析、评价,为果园大面积推广节水灌溉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郑彩萍 《科技资讯》2024,(1):152-154
小型农田水利灌溉是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土地资源的减少,水资源日益紧张。因此,如何有效地利用有限的水资源成为了当前农业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在实际生产实践中,一些传统的灌溉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农业的需求。在实施农业水利项目时,不仅需要根据严格的标准和要求评估水利灌溉的技术,还必须深入研究农田水利灌溉项目的功能,以便提升其节约用水的效率。通过探讨一些节约用水的方法和未来的发展方向,旨在减少农业生产的开销,实现小规模农田水利资源管理中节约用水的目标。  相似文献   

17.
地面灌溉是古老的田间施水技术,但它目前仍是世界上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广泛采用的一种灌水方法,约占全世界中灌溉面积的90%以上。我国则有98%以上的灌溉面积依然采用传统的地面灌溉技术。  相似文献   

18.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我国现代化农业领域发生着巨大变化,节水灌溉新技术也在我国现代农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节水灌溉是在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利用灌溉新技术,使有限的灌溉水量取得最佳的生产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综合灌溉措施。本文阐述了节水灌溉技术的含义,对沟灌、喷灌,滴灌、渗灌在现代农业应用中的优缺点进行对比,分析了节水灌溉应用的现状及对策,并展望了智能化灌溉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为节水灌溉在现代技术的应用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9.
自古至今地面灌溉是我国广泛采用的一种传统的灌水方法,约占总灌溉面积的80%以上。这种地面灌溉不仅费工、费时,更是浪费大量的水资源,因此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对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0.
随着人工神经网络在节水灌溉系统中的成功应用,节水灌溉系统工程所面临的问题也得到的一定程度上解决。文章对神经网络在节水灌溉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基于节水效益,分析了未来神经网络在节水灌溉中的应用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