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电影音乐有满足故事需要、提升演员及观众情绪、暗示剧情、发挥戏剧性效果及加强节奏感等功用,而主旋律电影在此基础之上,还要求电影音乐发挥接通“时代”与“我”的关键作用。近年来,《金刚川》《1921》《革命者》《长津湖》等主旋律电影以主题歌曲、电影配乐为媒介,借用改编、翻唱等创新技法,促动经典音乐旋律在光影艺术中搭建桥梁,实现了历史题材与当下语境的和谐共生、“家国情怀”与“个人命运”的感性碰撞、“时代”与“我”的有效接通。  相似文献   

2.
小说《报废》主要展现了对现代生活的深刻反思,特别是在消费文化为背景的时代下人被“物”所役使的一种痛苦与挣扎,但这种挣扎在当下中国更具有讽喻色彩。通过对小说中展现的人与物、人与文化、人与时代关系的分析,指出这部小说所独有的社会认识价值与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3.
电影音乐泛指电影中所用的一切音乐和歌曲,也专指作曲家为影片创作的音乐和歌曲。电影音乐是电影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是音乐艺术的一种新的体裁。  相似文献   

4.
赵玲 《长沙大学学报》2009,23(1):119-121
在音乐中,“乱”是一种古代曲式术语,春秋战国以来的歌曲、乐舞,以及汉、魏相和大曲中,均有“乱”的歌词实例。巴人音乐申的“乱”不仅是音乐的高潮,而且是古代整个宗教祭祀活动祭仪的高潮部分。对于“和声”一词,因读音不同而有不同的解释。巴人音乐中的“和声”,指歌曲衬词中由他人应和帮腔的部分,也称为“垫词”或“衬词”,具有即兴性和随意性。巴渝遗音《竹枝词》中的“竹枝”与“女儿”就是其和声。  相似文献   

5.
“文革电影”给历史留下了充满争议的文化背影.作为特定时代语境下诠释主流意识形态的工具,“文革电影”不幸成为被“极左”政治扭曲和异化的艺术个案,在历史坐标中留下一抹悲情的色彩,它又在新中国电影美学的流变中演绎出一段耐人寻味的变奏,对其进行历史视野下的反思应能对当下电影创作提供某种积极的警醒或启示.  相似文献   

6.
简论对歌曲及其演唱的理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问题的提出对歌曲及对歌曲演唱的理解并不是一个新话题,虽然是旧话重提,但笔首认为不仅不会多余,而且确有必要.歌曲是音乐文化形态中最为普遍的一种形式,即有声有辞者为歌曲.作为抒发人们情感的最直接、最便捷且有效的方式的歌曲,其文化内涵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应该说无甚大变化,但随着技术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支撑的观念泛化后,艺术领域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我们注意到这一事实,即人们对歌曲的演唱技能作为艺术表达手段的重要性越来越强调,演唱技能在歌曲演唱评价中的含量日渐增高;尤其今天,在技术时代的影响下,对歌曲演…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电影电视文学艺术的发展,修辞艺术越来越得到大家的重视。许多传统的修辞格都有了新的发展和变化,带有鲜明的时代色彩。本文主要讨论以影视作品(包括戏剧、歌曲)为材料的双关格。  相似文献   

8.
音乐是反映人类高度激情的艺术,它能深刻而有力地影响人们的思想感情以对生活进行体验。音乐是各种人类活动现象中的一种,在社会生活中以它自己的特定功能,对社会的其它现象发挥作用。音乐最能抒发人类的情感,述说人生的意义,歌颂美的爱情;音乐鼓舞人们去生活,去探求,去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中国自古有“移风移俗,莫善于乐”的说法,这就是说,通过音乐来影响人的思想感情,进而达到教育人、改造社会的目的。对这些有关音乐的概念,在此不多赘述,本文仅就“正统音乐”与“流行音乐”的特性,特别对其现状谈谈个人一些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9.
杨冯圆 《科技信息》2012,(1):498-498
周子的时代距离今天有近一千年的历史了,但他的“乐论”与今天流行的音乐思想之间并没有一道鸿沟.它所讲的音乐自然观和“淡和”的音乐审美观,在今天也是适用的。他的思想对于今天的音乐爱好者和工作者有着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琴法教学是幼教专业音乐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幼儿的歌唱、音乐游戏、律动、舞蹈等都离不开钢琴、电子琴等乐器的弹奏.职专幼教琴法教学应使学生懂得并掌握钢琴弹奏的一般常识与基本技能,通过练习不同类型的练习曲、乐曲和幼儿歌曲,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弹奏能力和边弹边唱的能力.对学生这种能力的培养,课堂是主渠道,在教学中采用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方法,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达到“百花齐放”、春色满园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在当代“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以及不同风格的艺术超出种种域限而遍及世界。为更多的人所感受与体验。同样也已成为自然而然的现实;同时。全球化则又必然带来新文化挑战与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文化重组。因而,包括艺术在内的不同文化如何在此“全球化”背景下实现良性生存与发展。则是十分现实的问题。笔者以为。有生趣的、理想的取向是。各民族的艺术都应当积极跨入“全球化”这一大背景下和大舞台上。充分实现“自我表演”。以彰显其关学资质、张扬其文化精神。因为越来越显示出信息化强势的全球化.可以消除不同地域、不同民族间的时空障碍。为形态多样、风格各异的民族艺术的广泛传播、平等交流、相互认知与理解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大舞台。一个民族的艺术,无论其曾经仅存于怎么偏僻闭塞之地。如今都有可能通过这个“舞台”很快展现(或传播)于世界各地。为众多民族(种族)、运用不同语言的众多的人们所感知,成为不同时空内人们可以共同享受的精神盛宴。  相似文献   

12.
当代社会对具有艺术素质的综合型人才的渴求,促使中小学音乐教育向着综合的方向发展。《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基本理念”中提出了“提倡学科综合”。正是在这样一种指导思想的统领下,无论是对音乐教学基本理念的确立,还是对音乐教学内容领域的基本划分,新课标都十分重视学科的综合。新课标对音乐教学的学科综合做出了如下的规定:“音乐教学的综合包括音乐教学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秭妹艺术的综合;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综合。”也就是把音乐教学的学科综合理解为是三个层面上的综合。  相似文献   

13.
音乐本身具有的艺术特性和审美特质是电影音乐存在与发生作用的基础,作为情感和思维的载体,电影音乐表达了人类的精神。20世纪30年代,袁牧之执导,周璇、赵丹主演的电影《马路天使》,是中国有声电影成熟的标志。本文立足于分析其中的歌曲与配乐,以期探究片中音乐所承载的叙事功能。  相似文献   

14.
提出了美学形态中“异形”的概念.分析了在原始艺术、中国艺术、西方古典艺术、西方现代艺术、后现代艺术等不同历史时期或不同地域“异形”的形态和产生的原因.认为“异形”不能笼统地概括为“变形”,而是“常态形”形态发生质变后的一种新的造型形态,呈现出一种怪诞和奇异的美学特点.在艺术史中,“异形”这种乖张的造型部分受到主流意识形态的压抑,因而,呈现为一种非主流的状态,但却显示了一种鲜活的创造性.它跨越千年,始终在暗示人类想要超越理性与现实的冲动、想象和浪漫.  相似文献   

15.
“诗性精神”是个现代观念,但其适用范围却可涵盖古代,并可适用于文学研究中。文学的发展规律是由社会外部环境和文学内部规律所决定的,在这个规律影响下,汉末向魏的转折期,以及接下来的两晋南北朝,是中国诗歌的一个觉醒期。这个时代恰如其分的产生了“诗性精神”,诗歌的创作也有别于汉代功利性和说教色彩浓厚的特点,而是出现了诗的素质、艺术创造的素质,并出现了这样一些“诗人群体”。处于这个时代其中的钟嵘的看到了“诗性”的出现,并在其《诗品》中提出了一系列的批评理论,体现并提倡了这一“诗性精神”。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音乐美学思想的理论中,欧阳修的音乐美学思想是丰富而深刻的。审视欧阳修的音乐美学思想,可以发现他音乐观中的矛盾性:“善”与“美”的交织,即强调音乐的教化补世作用,也推崇音乐艺术怡悦性情的美感作用和审美娱乐价值。欧阳修坚持音乐艺术的审美价值,提出音乐“自释”和“平其心”、“养其疾”的音乐功能观,同时也非常注重音乐的教化补世作用,强调“导志”、“移人”的传统音乐功用观。  相似文献   

17.
将“五四”新文学运动放到民国社会的大背景中考察,就不难发现,它是应时应运而生,并随着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而相应变化的。以往的研究主要从思想与文化方面切入,强调的也多是这两方面的价值重估。本文侧重从社会角度对新文学运动加以观照,着重分析其在文学“神话”与社会现实之间一以贯通的时代特征,并简单分析其历史成因与时代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8.
语言学家克雷斯和范吕文提出的视觉语法为新读图时代的语篇解读提供了理论工具,也为分析和解读以视觉元素为主要表迭方式的电影提供一个新的视角。电影《美国丽人》在题材,表达和成就上都有着一定的代表性。通过围绕电影主题“美”的图片进行视觉语法分析,在电影叙事过程中,“美”的符号构建,主题的多层次性得到凸显,电影人物对于各自“美”的符号的选择表达出对于美的不同侧面的感知,从而体现各自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19.
音乐是用有组织的乐音来创造艺术形象,表达人们的情感,并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音乐与其它艺术门类不同的是由于它塑造形象的材料和手段不同,其艺术形象的构成及特点也有所不同。绘画运用色彩,线条来表现形象,舞蹈用形体、动作塑造形象,它们都具有直观性。音乐是通过声响来表现“形象”,表现手段上具有间接性。在音乐的表现中,情感又是最重要的审美特征,主要是由于它能用特有的艺术手段,充分自由地表现无限丰富多样的情感,能全面而深刻地向人们展示感受和认识世界的感性力量和情感愿望,使人得以美的满足。任何成功的艺术作品…  相似文献   

20.
“版权”(Copyringt),也就是抄录、复制科学、文学、音乐、艺术、摄影和电影等方面的作品的权利。1948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第27条(2)将“版权”规定为“人人对由于他们创作的任何科学、文学或艺术作品而产生的精神和物质的利益,有享受保护的权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