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流亡作为永不枯竭的文学主题,引领无数学者竞相对其阐释。约翰·伯格的流亡人生为他的创作注入了动力。针对伯格的第四部小说G中的流亡主题,分三个不同时期对主人公的流亡经历进行了分析:童年时期的流亡、成年时期对家园的寻求及最后的回归。小说所表现的流亡主题对当今社会流亡现象的思考具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2.
蒲宁的流亡是外在流亡与内在流亡的双重表现,它渗透到蒲宁的小说中,他的思想受到早年俄罗斯文化和流亡时期异国文化的双重因素的影响,在小说中体现了这一特色。爱情往往与死亡相交织,多以悲剧终结,这不仅渗透了作者流亡时期的感情变化,也显示了蒲宁俄罗斯式的古老情结;小说的背景及描述融入了异国文化的多种元素,这些使得同一主题延伸出新的内涵。  相似文献   

3.
在抗战过程中,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文学用语言营造了一个个与残酷现实相对的精神家园,“追寻——归宿”成了一个相当普遍的主题模式,骆宾基的小说以刚劲中的清新与明丽,强悍中的苦涩和忧郁,深入地拓展了这一主题,应该在“东北流亡作家群”中对其给予一定的重视。  相似文献   

4.
米兰·昆德拉小说艺术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捷克流亡作家米兰·昆德拉提出了“存在”之思的小说观 ,认为小说主题是对“存在”的质询 ,他把作品的重点放在对人的“存在”的阐释上 ,从而形成哲理思辨型小说。昆德拉在小说创作上进行了一系列探索 :诸如“彻底剥离”的艺术方式、“对位法式的新艺术”、“专具小说特点的论文式的新艺术”等等 ,都曾被他成功地尝试过。昆德拉善于在言简意赅的叙事中解剖纷至沓来的存在 ,从而形成了自己清新而独特的艺术风格 ,也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经验  相似文献   

5.
解放战争时期,大批的学生由北向南,由战区迁往和平地带,形成了流亡学生潮,国民党为了争夺青年学生,实行了一系列的救济政策。随着战争的扩大,国民党无暇照顾流亡学生,学生对南京国民政府极其失望,而社会各界对于流亡学生的救济使得他们感受到了温暖。  相似文献   

6.
解放战争时期,在国共交战区域产生了大批流亡学生。其中,东北地区最早出现流亡学生群体,但其规模不如豫鲁两地,尤其是河南。除了战事影响,河南流亡学生的产生还与国民党的宣传、师生影响以及学生对自身前途的考虑等因素相关。河南流亡学生始于豫北地区,以安阳空运流亡学生事件达到高潮。与此同时,河南省其他地区流亡学校及学生多向郑州、开封、信阳等国民党固守的中心城市迁移,形势错综复杂。而在迁移中出现的诸多问题,也值得进一步探讨研究。  相似文献   

7.
俄裔美国作家纳博科夫在<普宁>中描述了俄国知识分子流亡美国的尴尬生活.小说体现了独特的现实主义标记:一种极富感情和道义的跨文化流亡人生感怀;主人公普宁形象,不仅仅有纳博科夫的影子,更是俄罗斯传统文化和现代美国文明冲撞混生的产物.  相似文献   

8.
作为解读美国文学的一个独特的切入点,"成长小说"起源于德国.其主题往往包括成长时期、学年时代、旅行、爱情以及寻找自我身份等方面.华裔作家汤亭亭在其<女勇士>中大量运用了成长小说的理论,赋予其成长的主题.然而作为一名华裔女性作家,汤亭亭又改写了传统定义下的成长小说,赋予其新的主题,因此本论文试图从成长小说的角度去探讨汤亭亭<女勇士>中异与传统的成长主题,以证明<女勇士>是德国成长小说的超越.  相似文献   

9.
在美国文学史上最辉煌的阶段即现实主义时期 ,文学形式精彩纷呈、多彩多姿 ,唯小说可谓独领风骚。至“爵士时代”,美国小说名家、名篇如过江之鲫 ,虽非千人一面、千篇一律 ,但几乎都表达了同一个主题——对困厄时代美国现实的悲观绝望  相似文献   

10.
周非的《多浪河边》是十七年时期新疆小说最美的收获之一,在迎合当时阶级斗争的政治主题的基础之上,尝试了一些此前新疆小说鲜有的叙事技巧。本文主要从叙事学的角度,剖析小说中的叙述视角与民族心理的转换问题,以及双重转换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