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推导普遍适用的部分预应力砼梁截面的弯矩-轴力-曲率的关系.基于砼、预应力筋的和非预应力筋的应力-应变关系的非线性和超静定结构的次弯矩,计算不同配筋的边跨梁和中跨梁.计算结果表明,配筋指标在0.1~0.25范围内,梁具有良好的延性和承载能力;提高有效预应力和相应减小预应力筋面积,能提高梁的延性.  相似文献   

2.
推导普通适用的部分预应力砼梁截面的弯矩-轴力-曲率的关系。基于砼、预应力筋和非预应力筋的应力-应变关系的非线性和超静定结构的次弯矩,计算不同配筋的边跨梁和中跨梁。计算结果表明,配筋指标在0.1~0.25范围内,梁具有良好的延性和承载能力;提高有效预应力和相应减小预应力筋面积,能提高梁的延性。  相似文献   

3.
预应力砼梁截面的配筋与延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讨论合理配筋的方法,使部分预应力砼梁既满足裂缝控制和承载能力的要求,又具有接过普通砼梁的延性,提出适用于钢筋砼或预应力砼的梁或柱矩形截面的弯矩-轴力-曲率的计算方法;又提出了适用于钢筋砼,部分预应力砼,预应力砼截面曲率延笥的统一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4.
采用弯矩-曲率法,对部分预应力砼受弯构件,在张拉,加载和卸载阶段分析进行受力特性的非线性分析,并讨论了影响构件载面延性指标的主要因素,文中提出部分预应力砼受弯构件曲率延性系数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5.
针对无粘结预应力砼连续梁的受力特点,对其正截面分析的计算机模拟方法进行探讨.提出应考虑截面受压区砼分层剥落破坏过程来建立相应的弯矩曲率关系,并介绍相应破坏准则及判别依据.对非线性分析过程中的弯矩-曲率-轴力关系曲面的加载路径以及截面负增量刚度问题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6.
预压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框架梁端延性特征及耗能能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通过一榀一跨三层预压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框架在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试验研究,探讨了预压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框架梁端的受力性能、滞回曲线、延性特征及耗能能力等抗震性能。试验研究表明,框架梁端组合截面发生弯曲破坏时,梁截面中和轴位置稳定,截面变形符合平截面假定;梁端截面仅依靠预应力筋承受弯矩,截面延性系数在3.64~5.62之间,具有较好的转动能力和延性;在跨中竖向荷载持续作用下,梁端负弯矩产生的曲率恢复滞后,残余变形产生积累效应。  相似文献   

7.
首先将后张预应力平板-桂结构的综合弯矩、次弯矩表达成板、柱预应力筋面积的函数,然后提出了预应力硅结构构件裂缝控制及验算建议,最后给出了通过使用性能计算确定板、性预应力筋面积,通过正截面承载力计算和配筋构造要求确定板、柱非预应力筋面积的设计方法,该法避免了以往繁琐的试算过程,并能使使用性能和正截面承载力要求同时达到最佳。  相似文献   

8.
预应力型钢混凝土框架试验研究和设计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两榀预应力型钢混凝土框架的竖向静力试验,对其破坏形态、裂缝的开展与分布、刚度变化、弯矩调幅等特征进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预应力型钢混凝土框架梁发生类似于钢筋混凝土适筋梁的正截面受弯破坏,属延性破坏,框架梁端形成塑性铰实现了塑性内力重分布,位移延性比大于3,弯矩调幅值为30%左右,弯矩调幅值高于普通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最后分析了次内力产生的本质,提出考虑次内力包括次弯矩、次轴力的预应力型钢混凝土结构的抗弯极限承载力、抗裂度、刚度及最大裂缝宽度计算公式,计算结果与试验数据较吻合.本文计算理论反映了现代预应力设计理论的新思想,为《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的编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火灾后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板力学性能试验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完成了7块火灾后两跨无黏结预应力混凝土单向连续板受力性能试验.基于试验结果,拟合出火灾后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板中无黏结筋剩余应力、极限应力的计算公式,提出了火灾后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板正截面承载力计算公式.根据火灾下温度场分布沿板厚方向将截面分条带,引入火灾后钢筋、混凝土本构关系,基于截面轴力、弯矩平衡,获得了火灾下预应力混凝土板任意截面的弯矩-曲率关系全曲线.基于支座变形协调方程,可用割线刚度法对支座反力进行迭代求解,计算板在外荷载(曲率荷载)与支座反力共同作用下的弯矩、挠度和支座位移,进而对截面曲率积分可求得连续板的变形.试验结果表明:初始有效应力越高、受火时间越长,火灾后连续板预应力钢丝应力损失越严重;保护层厚度越小、受火时间越长、荷载水平越大,火灾后板跨中截面承载力降低幅度越大;受火时间越长、荷载水平越大,板中支座截面承载力降低幅度越大.  相似文献   

10.
讨论按预应力度法设计超静定结构的计算过程,提出初内力预应力度法而不引入主弯矩,次弯矩概念,并给出工程实例的计算,本方法具有计算简捷、概念明确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基于3根模型梁试件的单调静力试验,对体外预应力钢-混凝土组合梁的受力性能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施加体外预应力可以有效提高组合梁的抗弯承载力,但试件的延性有所降低;试件纯弯段截面应变分布符合平截面假定;增大栓钉间距可以提高试件的极限变形能力,但对其抗弯承载力的影响不大;试件的抗剪连接程度越低,达到极限荷载时栓钉滑移值越大.结合试验并通过有限元建模,分析了混凝土强度等级、有效预应力、预应力筋线型、栓钉间距等对体外预应力组合梁受力性能的影响.最后,在考虑了预应力筋作用的基础上,提出了体外预应力组合梁抗弯承载力的简化计算方法,该方法可为体外预应力组合梁的设计计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分析贴纤维布加固砼梁截面的弯矩-轴力-曲率关系,计算梁的屈服、极限弯矩和曲率,以及延性系数,计算结果表明,随着配筋率和纤维配置率的增加,纤维加固效应,极限应力和梁的延性降低,在较高的配筋率和纤维配置率情况下,实验的破坏特征与计算的不一致。  相似文献   

13.
以一座带桩基础U形座式桥台的连续梁桥为背景,采用非线性时程方法,研究主梁、桥台和台后填土相互作用对桥梁结构纵向地震响应的影响,探索地震作用下容许桥台背墙进入弯曲屈服或背墙底剪断对桥梁支座位移、桥墩延性需求和桥台单桩弯矩地震响应的影响,并以桥台背墙的屈服弯矩、台梁之间间隙和墩高为参数进行参数分析.结果表明,与容许桥台背墙进入弯曲屈服相比,容许桥台背墙底部被剪断工况中的支座纵向位移、桥墩位移延性需求和桥台单桩弯矩明显减小;增大桥台背墙屈服弯矩可减小支座位移,桥墩位移延性需求随桥台背墙屈服弯矩增加呈现先逐渐增加再趋于稳定的趋势,桥台单桩弯矩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减小伸缩缝间隙的大小可减小支座纵向位移,但可能会增大桥墩位移延性需求.  相似文献   

14.
为解决混凝土桥梁中钢筋锈蚀引发的问题,采用CFRP筋中的碳绞线作体外束施加预应力.探讨了碳绞线体外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的结构特点和构造措施,以及该类桥梁中挠度、延性及抗弯、抗剪的计算分析方法.据此在淮安市的何圩桥中研究设计了一跨碳绞线体外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并利用有限元法等对其延性和抗弯承载力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该桥的筋束应力、裂缝宽度、挠度、延性及极限抗弯承载能力各项指标均能满足设计要求.碳绞线体外预应力桥梁发展前景看好.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预应力部分外包组合梁的抗裂性能,设计制作了2组共8根试验梁,以预应力水平和截面宽高比为主要参数分析其对抗裂度和裂缝特征的影响。试验表明:施加预应力后2组组合梁的开裂荷载均值分别提高42%和23%,且延缓裂缝发展的作用显著,但达到较高预应力水平后,效果减弱。适当增大截面宽高比对提高预应力组合梁的开裂弯矩及阻裂性能有重要的作用,也能大幅提高极限承载力。结合已有理论和试验结果,提出开裂荷载的计算公式,与试验值比较,吻合度较高。  相似文献   

16.
填芯与非填芯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抗弯性能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普通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在水平地震作用下抗弯能力较差;试验结果表明,设置填芯混凝土可以大幅度提高其抗弯承载力和延性性能;通过实验,推导出填芯混凝土抗裂弯矩和抗弯承载力的计算公式,可为工程计算和设计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圆形截面杆纯弯曲回弹弯矩的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圆形截面梁(杆)弹塑性纯弯曲回弹应力应变的变化过程,利用回弹应力应变函数、平衡条件和变形协调条件求出回弹曲率(公式[4]及回弹弯矩(公式[5])。发现经典纯弯曲理论把塑性弯曲时回弹弯矩定义成弹塑性弯矩,在回弹计算时存在较大理论误差。  相似文献   

18.
为了在施加预应力阶段准确地计算混凝土梁的反拱挠度,在计算过程中将混凝土梁的抗弯刚度分为有裂缝抗弯刚度和裂缝闭合抗弯刚度.试验采用6根体外预应力加固混凝土简支梁进行研究,先将混凝土梁加载至一定裂缝宽度,再进行体外预应力加固.在试验过程中发现,从张拉预应力初始阶段到张拉预应力结束,由于混凝土梁裂缝的逐渐闭合,混凝土梁的抗弯刚度是逐渐增大的.通过对混凝土梁的截面分析,将混凝土梁的抗弯刚度分为有裂缝抗弯刚度和裂缝闭合抗弯刚度,提出了体外预应力加固混凝土简支梁反拱挠度的计算方法,并用试验结果与计算公式的计算值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19.
为实现隧道截面仰拱连接处最小弯矩应力的目标,应用有限元原理对目前我国采用较多的大跨公路隧道结构截面形式进行内力计算,通过Ansys优化分析边墙与仰拱的连接部位,找到最优的隧道横断面连接形式;同时考虑到现场支模等施工的需要,优化找出与仰拱直线连接时最优直线段高度.发现直线连接相对于曲线连接弯矩最大值约增大20-30%.在满足净空及工程要求条件下,最大弯矩随直线连接段高度增加出现先减小再增大的趋势,最大弯矩随围岩级别增高增大速率较大.  相似文献   

20.
在大气边界层风洞中开展了在0.5 H和0.85 H高度设置洞口的高层建筑刚性模型测力试验,获得不同洞口尺寸、高度、位置以及数量时的高层建筑风致基底反力.从基底弯矩系数和基底一阶广义气动力谱研究了不同洞口设置对高层建筑风效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顺风向开洞能有效地降低顺风向基底平均弯矩,并且上部开洞效果优于下部开洞,开洞率越大效果越明显;横向基底平均弯矩比较小,大开洞提高基底横向平均弯矩,小开洞则相反;开洞对横风向与顺风向的基底脉动弯矩都有较大影响.2)不管是大开洞还是小开洞,在折算频率约为0.12位置处,均出现了与旋涡脱落频率相近的窄带峰值,且不同工况下,低频段的功率谱值差异略大于高频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